作者:商十九
等到观众陆续离场,林夏抱着一捧向日葵走过来,花瓣上还沾着傍晚的露水:“苏导,小远他们问能不能和您合张影。”
苏淮这才起身,整理了一下微乱的衣领。
镜头前,小远突然用手语比划出一个笨拙的“心”,林夏笑着握住他的手调整角度,阳光透过影院的落地窗,在他们身后投下叠在一起的影子。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时,已是深夜。苏淮坐在空荡荡的放映厅里,指尖划过座椅扶手上的划痕。
手机屏幕亮了又暗,助理发来的庆功宴照片在对话框里静静躺着,画面里everyone都在笑,酒杯碰撞的声音仿佛能透过屏幕传出来。
“在想什么?”林夏的声音从入口处传来,她换了件简单的卫衣,手里提着两袋热气腾腾的关东煮。
苏淮接过竹签,咬下一口萝卜:“在想第一次带《声音记忆》去参加电影节的时候,有个评委说我们的电影‘太安静了,不适合市场’。”
“可现在呢?”林夏把鱼丸递给他,“刚才有个发行商说,这部片子的海外预售已经超过预期了。”
“海外……”苏淮咀嚼着萝卜。
忽然想起盲眼大叔第一次看到电影成片时,用手轻轻抚摸屏幕的样子,“其实我一直觉得,声音和手语都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放映厅的音响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像是谁不小心碰到了设备。
林夏吓了一跳,随即笑起来:“是不是小远他们落下的铃铛在响?”
苏淮没说话,起身走到控制台前。
屏幕上还残留着电影最后的画面——林夏打手语的侧影被夕阳镀上金边。
他伸手按下重放键,熟悉的无声画面再次铺满整个空间,只有字幕在黑暗中静静滚动。
“苏导,”林夏忽然开口,“你说我们下一部电影,要不要试试拍纪录片?”
“纪录片?”苏淮转过身,看见她眼里映着屏幕的光,“关于什么?”
.1
“关于这些声音和手语的传承。”
林夏走到他身边,“我昨天去特殊学校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师在教孩子们用老式录音机录下爷爷奶奶的方言。”
控制台的按钮在黑暗中泛着幽光,苏淮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播放”键:“投资方恐怕不会喜欢这种题材。”.
第290章 票房大导竟接真人秀?
“但我们可以自己先做个小样。”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就像《声音记忆》最初那样,用最原始的素材去打动别人。”
放映厅的空调风吹过,带来一阵轻微的寒意。
苏淮看着屏幕上林夏打手语的画面,忽然想起第一次试镜时,她描述弹棉花声音的样子。
那些被遗忘的声响,那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故事,其实一直都在等待被看见的契机。
“先试试吧。”苏淮拿起手机,给纪录片团队发了条消息,“明天早上,我们去老街逛逛。”
6第290章老街里的声音收集者.
清晨的阳光透过骑楼的雕花栏杆,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苏淮背着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林夏借给他的录音笔,耳机线从领口垂下来,像一条沉默的河流。
“苏导,您看前面!”
林夏指着巷口一个正在磨剪刀的老人,砂轮转动的声音带着一种独特的节奏,“这个声音在《声音记忆》里好像没录到过。”
苏淮蹲下身,将录音笔对准砂轮。老人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林夏立刻上前,用当地方言解释:“阿伯,我们想录下您磨剪刀的声音,做个纪念。”
老人笑了,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现在年轻人谁还听这个哟,都用电动工具了。”
“可您这声音有味道啊。”苏淮摘下耳机,“就像老茶壶里泡出来的茶,越品越有感觉。”
老人被逗乐了,特意放慢了手上的动作。
砂轮与剪刀摩擦的沙沙声,混合着远处卖豆浆的吆喝声,在晨光里渐渐清晰起来。
林夏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时间、地点和声音特征,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
“以前我奶奶就爱找这样的老师傅磨剪刀。”
林夏看着老人专注的神情,忽然说,“那时候巷子口还有修棕绷的,敲敲打打的声音能响一整个下午。”
苏淮想起自己小时候住的大杂院,傍晚总有个卖豆腐脑的推着车经过,梆子敲得格外清脆。
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贴着《声音记忆》里收集到的声音标签——弹棉花的弓弦声、织毛衣的针脚声、地铁口的二胡声。
现在,他在新的一页写下“磨剪刀声”,旁边画了个简单的砂轮图案。
走到老街中段,一家老式钟表修理店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橱窗里摆满了各种怀表和座钟,指针走动的滴答声透过玻573璃传出来,像无数个小小的心脏在跳动。苏淮推开门,铃铛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
“请问……”他话没说完,就被满屋子的钟表声淹没了。
不同频率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韵律。
小修理店的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他正拿着放大镜修理一块怀表:“随便看,别碰坏了就行。”
说林夏走到一个座钟89前,屏住呼吸听着:“苏导三九6,这个声音像不像时四四60间在说话?”
群苏淮拿出录音笔,小心翼翼地靠近钟摆。老板忽然抬头:“你们是搞音乐的?”.
“算是吧。”苏淮关掉录音笔,“想收集一些老声音。”
老板放下工具,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盒子:“我这儿有个更老的玩意儿,你们听听。”
他拿出一个铜制的八音盒,上紧发条后,一阵略显沙哑的《致爱丽丝》流淌出来。
“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老板摩挲着八音盒的雕花外壳,“以前的机械声,和现在的电子音就是不一样。”
苏淮接过八音盒,感受着金属外壳传来的温度。
录音笔里的声音渐渐丰富起来——磨剪刀的沙沙声、钟表的滴答声、八音盒的旋律,还有老街特有的煤炉生火声、竹扫帚扫地声。
这些被现代城市噪音淹没的声响,此刻在录音笔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苏导,您看这个!”林夏在街角的废品回收站前停了下来,一个老式收音机躺在纸箱里,天线已经折断了。
回收站的阿姨说:“这破玩意儿没人要,你们要是喜欢就拿走吧`.。”
苏淮蹲下身,轻轻拂去收音机上的灰尘。
电源开关已经失灵,但调频旋钮还能转动。他转动旋钮,喇叭里传来一阵滋滋的电流声,偶尔夹杂着几句模糊的方言广播。
“这个声音……”苏淮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翻出《声音记忆》的场记本,“和电影里那个弹棉花老匠人收音机里的杂音很像。”
林夏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把它修好,说不定能收到更清晰的老广播。”
夕阳西下时,他们提着修好的收音机和一袋子录音笔,走在回工作室的路上。
收音机里断断续续地播放着老式评书,说书人的声音带着浓重的腔调,在晚风中忽远忽近。
“今天收集了多少种声音?”林夏问。
苏淮翻看笔记本:“加上收音机里的杂音,一共十七种。”
他顿了顿,看着远处霓虹灯渐次亮起,“其实每个声音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工作室的录音棚里,苏淮戴着耳机,反复听着白天收集的声音。
磨剪刀的沙沙声在左声道响起,钟表的滴答声在右声道回应,八音盒的旋律像一条细线,将两者串联起来声。
林夏坐在控制台前,手里拿着频谱分析仪,屏幕上的波形随着声音起伏。
“.ˇ苏导,您听这个。”林夏把进度条拉到收音机杂音的部分,“这里面好像混着别的声音。”
苏淮凑近监听音箱,果然在滋滋声中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旋律。
他示意林夏放大音量,一段模糊的儿歌渐渐清晰起来:“月光光,照地堂……”
“这是本地的童谣!”林夏惊喜地说,“我奶奶以前哄我睡觉的时候就唱过。”
他(李赵好)们反复听了十几遍,终于确定这是一段被覆盖在杂音下的童谣录音。
苏淮拿出手机,搜索本地童谣的资料,却发现相关记录少得可怜。
“看来我们得去找找这首歌的原版。”苏淮摘下耳机,“你还记得奶奶是怎么唱的吗?”
林夏皱着眉回忆:“只记得前几句,后面的记不清了。好像有什么‘虾仔你乖乖瞓落床’之类的。”.
第292章 从文艺片到综艺?
“那我们明天去趟图书馆,查一下地方志。”苏淮揉了揉眉心,“这种老童谣,说不定只有文献里才有记载。”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来到市图书馆的古籍部。
泛黄的地方志被小心翼翼地捧出来,纸张间散发着陈旧的霉味。林夏戴着白手套,一页页翻看着民国时期的民俗记录。
“苏导,你看这个!”林夏指着一段竖排繁体文字,“《岭南童谣集》,民国二十三年刊印。”
书页上用毛笔字573记录着几十首童谣,其中一首正是《月光光》。歌词比林夏记忆中的更完整,还标注了简单的曲谱。
苏淮拿出手机拍照,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原来后面还有这么多内容。”
从图书馆出来,他们直奔特殊学校。林夏记得有个教手语的老师会唱很多老歌,说不定知道这首童谣的唱法。
“《月光光》啊,我奶奶以前也唱过。”陈老师笑着说,(bgab)“不过现在很少有人会了,孩子们都听流行歌曲。”.
“您能唱给我们听听吗?”苏淮拿出录音笔,“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声音档案。”
陈老师清了清嗓子,用方言轻轻唱了起来。
歌声很轻,带着一种岁月沉淀的温柔,和收音机里的杂音形成了奇妙的对比。林夏跟着轻声和唱,手语在胸前比划着,像是在给歌声伴舞。
“其实这首歌还可以用手语来‘唱’。”陈老师停下来说,“我教你们几个关键手势。”
在陈老师的指导下,苏淮和林夏笨拙地学习着手语版的《月光光》。
“月光”是双手在头顶比划一个半圆,“照地堂”是手掌向下缓缓移动。
小远正好路过,看到后立刻加入进来,他的手势流畅而优美,仿佛天生就属于这个无声的旋律。
“我们可以把这个手语童谣做成一个短片。”林夏忽然说,“就用陈老师的歌声和小远的手语,配上老街的画面。”
苏淮看着小远打手语时专注的眼神,点了点头:“好主意。不过我们得先找到更合适的画面素材。”
他们再次回到老街,这次带着摄像机。
阳光透过骑楼的瞬间,苏淮让小远站在光影交界处,开始打手语版的《月光光》。
林夏举着反光板,陈老师的歌声从便携式音箱里传出来,与老街的背景声融为一体。
“停一下。”苏淮突然喊停,“小远,刚才你打手语‘摘槟榔’的时候,能不能加一个抬头的动作?对,就像真的在看树上的槟榔一样。”
调整好角度后,拍摄继续。小远的手势与光影同步移动,仿佛在编织一个无声的梦境。
路过的老人停下脚步,看着这个用手语“唱歌”的少年,眼里露出欣慰的笑容。
回到工作室,苏淮开始剪辑这个五分钟的短片。
他将陈老师的歌声、老街的环境音、小远的手语画面,还有收音机里的杂音版本叠放在一起.
第293章 苏淮转型引争议:热闹外壳下藏着什么野心?
当短片最后一帧画面定格时,林夏忍不住红了眼眶。
“太神奇了,”她看着屏幕,“同一个童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感觉完全不一样。”
苏淮没有说话,他正在给短片起名字。光标在文档里闪烁了很久,终于落下——《月光下的手语》。
短片在内部试映时,感动了工作室的所有人。
小远看着屏幕里的自己,不停地用手语比着“好看”。
苏淮看着他兴奋的样子,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或许可以把这些老声音和手语结合起来,做一个更大的项目。
就在这时,投资方的电话来了。
“苏导,我们看了《月光下的手语》,很有想法。”投资方代表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但我们觉得,这个题材还是太小众了。”
苏淮握着手机,走到窗边:“我认为小众题材也有它~的价值。”.
“话是这么说,”对方笑了笑,“但我们毕竟是商业投资。这样吧,我们新拟了一个企划-案,您看看。”
邮件很快发了过来。苏淮点开一看,标题是《声动青春——华语顶流音乐竞技真人-秀》。
企划案里详细列出了赛制、嘉宾阵容和招商方案,其中“顶流嘉宾”那一栏用加粗字体标注着,还附了几个流量明星的照片。
“他们想让我们做真人秀?”林夏凑过来看,眉头皱了起来,“这和我们想做的声音档案完全没关系啊。”
上一篇: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