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08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崇祯十一年,建奴兵分两路,分别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密云大城子镇关上村)和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关(唐山迁西上营乡青山关)入关。”

“崇祯十五年,建奴从界岭口(秦皇岛抚宁区界岭口村)毁长城入关。”

“也就是说,截止崇祯十五年,建奴只找到了五个适合破长城入关的位置。”

黄得功认可的点点头。

崇祯继续说道:“宣府那边暂且不提,京师周围有四个地方可以入关。”

“喜峰口,青山关,界岭口三个地方距离山海关最远的不足三百里,最近只有百余里。如果朕是建奴,绝不会主动找吴三桂的麻烦。”

“所以朕预测,建奴会在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入关!”

崇祯本不想解释,但武将也是人。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战术,在他们眼里,皇帝不是专业的军事人才。

如果皇帝乱指挥,武将们会产生厌恶情绪失。

只有说服了武将,才能扔掉乱指挥的帽子,让他们保持忠心。

黄得功死死的盯着地图,心中冒出无数个战术。

就在他思考战术的时候,崇祯再次说话了:“靖南伯,密云东面多是山地,少有平原,你有把握将建奴挡在这里吗?”

“有!”黄得功没有任何犹豫,“臣一定将建奴挡在长城之外。”

“不行!”

黄得功一脸懵:“为...为何?”

“建奴入关是他们的既定战略,如果墙子岭无法入关,他们会选其他地方入关。墙子岭一带是山地,朕的意思是让他们破长城入关,但是将他们阻挡在山地之中,让他们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

“真正的战场并不在这里,而是宣府!”

“只要牵制住这些敌人,朕就计你大功一件!”

黄得功恍然大悟:“臣明白了...可是,如果建奴没有选择墙子岭,而是选择其他三处关隘中的一处,臣又该如何?”

“放心,朕已经提前布局,靖南伯无需多虑。”

“是。”黄得功不再多言。

“既然如此,那就去兵部领甲胄。随后领兵悄悄去往密云,锦衣卫正在密云成内抓捕奸细,奇兵制胜,朕不希望在建奴入关前泄露消息。”

“臣领旨!”

黄得功正要施礼离开,却听到崇祯悠悠说道:“明日再离京吧,今天带你手下的将领在城中游玩一天,所有花销,全算在朕的头上。”

“你们朕和大明的功臣,理应享受大明的繁华。”

“臣惶恐,臣不敢!”黄得功有点不好意思。

崇祯口中的游玩听起来很正经,但军人的娱乐方式简单至极:吃肉,喝酒,勾栏听曲。

说起勾栏,大明朝有两个地方最为出名,一个苏杭,另一个就是京师。

这里的女人多是获罪官员的家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比其他地方的歌伎多了一丝大家闺秀的味道。

崇祯没去过这种地方,他刚要问王承恩,忽然觉得这个问题会伤他的自尊心,随即看向黄得功:“五千两银子应该够了,一会随王承恩去内帑领钱。”

“臣,叩谢陛下!”黄得功已经从之前的感动变成了浑身充满干劲。

等所有人离开后,崇祯盯着大明北直隶地图眼神渐冷。

谋事者寡,成事者众。

上到他这位大明皇帝,下到普通士卒,都已经做好了决战的准备。

万事俱备,只等建奴入关!

第169章 建奴兵分三路

关外,大宁(现为赤峰,在明代蒙古人称可苛河套。)

出兵在即,城中一片歌舞升平。

城中一座宅院内,多尔衮猛拍桌子:“可恶!可恨!”

“怎么了睿亲王?”

“你们自己看!”

说着,多尔衮将宣府传来的密信递到了多铎手中。

其余众人迅速围过来,看过信中的内容后脸色骤变。

张家口堡八大商人被连根拔起,这个消息犹如一个炸雷在人群中炸响。

他们历年来从这些商人手中获得了无数物资,其中包括粮食,盐,铁,棉花,甚至是火器和朝廷内部消息。

而他们付出了什么?

基本没有。

只是将抢来的金银,辽东的皮草和人参等物交给这些商人。

仅此而已。

这些商人的覆灭告诉他们一个消息:以后再想从明廷这边获取物资,将困难重重。

辽东本就苦寒之地,物资大部分靠关内输送。

现在这条路断了,未来的局势将越来越不明朗。

“由于宣府被明廷封锁,这封消息是从山西那边传过来的,所以时间迟了几天。”多尔衮解释道。

范文程上前一步来到桌子旁边,伸手将地图展开。

他盯着地图上几个提前标记好的位置沉思良久。

在场的人虽然不多,身份却都十分显赫。

除了多尔衮和多铎外,还有肃亲王豪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

“也就是说,明廷不但没有将物资运往北京,反而从北京将大批粮草运抵宣府镇?”范文程问。

“嗯,这是十天前的消息,应该错不了。城中粮草至少五十万石以上,另有白银几百万两,其余物资不计其数。”

“这是崇祯的阳谋,他要在宣府与我军进行决战!”范文程语出惊人。

“他怎么敢的啊?”豪格直接站了起来,“明军虽然刚刚击退李自成,但也仅仅是击退。论野战能力,我大清军队无敌!”

“是啊,之前我们已经五次入关,哪一次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明军拿什么和我们打?”

“所以崇祯和阎应元的打算是让咱们攻城!因为除了宣府镇这几座大的城池,其他地方的物资少的可怜。”.

“攻城就会增加伤亡,诸位要想好了!”范文程提醒道。

多尔衮带头冷笑一声:“范先生不必多虑,若是怕死,我们也不会入关!请范先生指点此次入关是否有不妥之处!”

范文程看了一眼其他人,见众人态度坚决后才放下心思:“既然如此,那范某人就献丑了!”

“请范先生赐教!”多尔衮带头恭敬的说道。

范文程一番客套话后指着地图上的山海关说道:“按照计划,五月十八日,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多罗贝勒(罗洛浑)的镶红旗会率领万余汉蒙八旗在山海关佯攻。”

“同日,睿亲王(多尔衮)则率领正白旗和镶黄旗少部,以及少部分汉蒙八旗军破开墙子岭,攻取密云和潮河所。”

“同日,豫亲王(多铎)的镶白旗,肃亲王(豪格)的正蓝旗,以及三万汉蒙八旗军主力破开独石口,攻取宣府一带。”

在场的众人纷纷点头,这是沈阳出兵前做好的计划。

“现在计划需要改一改!”范文程再次语出惊人。

二十天前他们兵分两路,山海关那边的济尔哈朗和罗洛浑早已到达指定位置,只等时间一到就开始佯攻了。

现在更改计划,等消息传到山海关那边时,那边已经开战了。

耽误战事倒还是其次,如果造成无辜的伤亡,他们就是满洲的罪人。

“打仗不是儿戏,消息传递需要时间,范先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多铎终于抓住机会,讽刺道。

“是啊范先生,如果私自改变计划来不及同知山海关,那边可能会出事!”

“安静,听范先生把话讲完!”多尔衮阻止众人的指责。

范文程抬起头问:“宣府镇的消息传进北京需要多久?”

多尔衮看向阿济格,崇祯九年阿济格带兵从独石口入关,这个位置他熟。

阿济格想了想:“以我的经验,明军需两日才能将消息传回北京。”

范文程伸手指向北京:“崇祯肯定留有后手,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会动哪里的兵!”

“根据之前传出来的消息,唐通驻守居庸关,兵力六千。王永吉和高第驻守在蓟州,兵力约有两万。李性忠驻守在良乡,兵力一万。吴三桂驻守在山海关一带,总兵力约有五万。”

“北京的战兵约有两到三万,总兵力十一万,只多不少。”

“两军对垒,谁藏得越深谁胜算越大!”

“所以....范先生的意思是?”多尔衮一脸茫然的问。

“臣的意思睿亲王(多尔衮)这一路兵马,最好比其他各路晚动手三到五天!”

“为什么?”

“凭什么啊?动手晚了功劳被抢怎么办?”

“是啊,范先生到底什么意思?”

所有人都不理解范文程的意图,纷纷表达着不满。

“诸位!”范文程提高嗓音,“我们此次入关为了什么?”

“抢钱抢粮食抢女人!”多铎一脸不屑的回答。

“错!”范文程敲着桌子上的地图面色沉重:“此次入关主要是杀人,其次才是抢东西!杀的是明军,抢的是财富。”

“我军优势在野战而不是攻城,所以我的意思是尽量与明军野战。”

“一旦明廷知道了宣府被攻打的消息,肯定会派兵支援。我们只需快速攻下密云,与去往居庸关的明军进行野战!”

“如果将高第,王永吉和李性忠所部全数歼灭,那么明廷在北方只剩下吴三桂和北京的两三万战兵!”

“届时吴三桂的关宁军被郑亲王牵制,崇祯将无兵可用!”

“诸位王爷贝勒可以安心的攻城略地,建功立业!甚至...”范文程面带笑意:“攻取北京也未尝不可!”

“所以,我才提议睿亲王(多尔衮)晚出兵三五日,时机一到,以云雷不及掩耳之势入关。”

这个方法越想约有道理,在场的众人无不刮目相看。

多尔衮思索良久后,谨慎的问道:“如果明军提前在密云布置了重兵,短时间内攻不下密云,又该如何?”

第170章 佯攻山海关

范文程早已想好了对策,立刻回答道:“睿亲王,对策有三。”

“其一,如果短时间内攻不下密云,那么明廷肯定在密云布置了重兵,睿亲王只需原地佯攻,继续牵制明军主力即可。等豫亲王(多铎)和肃亲王(豪格)攻下宣府,再做打算。”

“其二,绕过密云,进关劫掠,吸引明军主力。”

“其三,去往山海关,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合击吴三桂,迫使其投降。不过此乃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睿亲王不要用此计谋。”

多尔衮略加思索后对着范文程深施一礼:“范先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下佩服。”

范文程微微一笑,施礼后转身离去。

他只负责出谋划策,具体的军事部署则由旗人自己决定。

随着房门关闭,多尔衮表情严肃的站了起来。

其他人见状,纷纷站起身,等待多尔衮的命令。

“多铎,豪格!”

“在。”多铎和豪格同时站了出来。

“立刻带兵出城去往独石口,按照原计划入关攻城。我会把七成以上的辎重和攻城器械分配给你们,十日内必须攻下宣府镇。”

“拿下宣府镇后带兵向南,剑指居庸关!”

“得令。”豪格虽然与多尔衮有矛盾,但矛盾只限于内部。此番对外出作战,他必须对多尔衮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