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3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第212章 黄得功调兵遣将

“王...王总督?”巴克勇看见王永吉后有些语塞。

王永吉虽然驻守在蓟州,但职务还是蓟辽总督,理论上是巴克勇和吴三桂的上司。巴克勇看到上司后,难免有点紧张。

他在想,蓟辽总督王永吉不在蓟州驻防,来密云作甚?

“原来是巴克勇参将,别来无恙。”王永吉捋着下巴上胡须,淡淡一笑。

“别来无恙!”巴克勇不敢当着这么多人不敢多言,敷衍一句后站在了大帐角落里。

没办法,三品参将在这里完全不够看。

见众人都到齐了,黄得功轻咳一声;“诸位,我朝十七年五月建奴再次南下入关,抢夺钱粮,屠戮百姓,朝野震惊黎民不宁。”

“我黄得功奉陛下旨意和兵部调令,要与关内的建奴进行决战!”

果然来了!

巴克勇轻轻咽了口唾沫,目光中略有期待之色。

王永吉一脸凝重的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高第则有些诧异的抬了下眼皮,欲言又止。

黄得功,王永吉和巴克勇麾下都是战兵,不管实力如何,在野外还有一战之力。

他麾下都是守兵,防守不知道该怎么布阵,进攻又不知道如何进攻,去野外作战简直就是送死。

黄得功将众人的表现尽收眼底,他微微一笑:“此番决战我黄某人的士兵会顶在最前面,诸位只需配合即可。”

不等众人回应,黄得功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会调兵遣将,诸位一定要令行禁止,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全听靖南伯调遣!”其余三人同时抱拳拱手。

无论心里有什么打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能表现出来。

“好!”黄得功伸手将面前的卷轴摊开,大明北直隶的地图映入眼帘。

“你率领麾下骑兵即刻前往居庸关,那里有一支商队在等你,到了之后按照计划行事。”

“计划?什么计划?”王永吉一脸懵的问道。

黄得功沉吟片刻,本想保密,思考再三后还是决定说出来。

事已至此,他已经不怕泄密了。

兵贵神速,王永吉一旦出发,建奴就算知道了消息,也追不上王永吉的步伐。

“朝廷在居庸关附近准备了一些建奴正白旗的旗帜,你到了立刻改换旗号,伪装成建奴汉八旗的正白旗去往宣府。”

王永吉皱着眉头想了想,“偷袭多铎?”

“非也,多铎没那么容易上当。你的任务是将延庆和龙门卫一带的建奴探马全部肃清,然后退往居庸关,与我部会和。记住,千万不能与建奴主力发生冲突,一旦发现对方主力,要毫不犹豫的退往居庸关!”

“领命!”王永吉站起身抱拳拱手。

假扮成汉八旗这件事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唯一不缺定的事是到底能杀多少探马。

“巴克勇参将。”

“末将在!”

“今晚我会与高总兵换防,让他的兵留下来坚守营地,我的人悄悄离开去往居庸关外。”

“为了防备建奴发现后趁势追击,我要率领骑兵殿后。”

巴克勇没有任何犹豫:“末将领命。”

没有犹豫的原因很简答,如果真的被多尔衮发现了,他完全可以率领骑兵跑到黄得功前面去。

在黄得功目光的示意下,王永吉和巴克勇非常识趣的离开了大帐。

等他们二人离开后,黄得功目光看向高第:“高总兵,今夜你我二人的兵马要趁着夜色换防。”

“换房后,我部去往居庸关外与多铎决战,你部则留下来与多尔衮对峙。”

高第一边点头一边面露难堪之色:“这...靖南伯你听说,我的人只擅长居高临下守卫城池,并不擅长据守营地。”

“一旦被多尔衮发现端倪兵派兵突袭,我的人怕是守不了多长时间。”

“具体点。”黄得功眼睛瞪得溜圆。

高第被黄得功看的有点尴尬,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一天已经是极限了。”

“太好了!不过,高总兵不要勉强。守得住就守,守不住的话立刻回城。”黄得功猛地一拍大腿。

高第还没来得及懵逼,就听黄得功继续说道:“明日一早高总兵要用增兵曾灶之法迷惑建奴,并在营中多布置一些旌旗。”

“是不是...有点刻意了?”高第一脸的疑惑。

如果想平常一会,杜尔滚或许看不出什么。如果可以增加灶火,增加旗帜,反而会引起多尔衮的怀疑。

黄得功摇头道:“翁之琪被我调来之前与建奴探马交过手,这件事瞒不住多尔衮。”

“高第领命!”

高第刚走出营帐,就被还未走远的王永吉和巴克勇看到了。

巴克勇挠着脑袋问:“王总督觉得靖南伯给高总兵安排了什么任务?”

王永吉摇摇头。

“要不,咱们去问问?”巴克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忍不住说道。

王永吉再次摇头:“不行,也不能,问多了反而会引起怀疑。”

“此番与多铎决战是陛下和朝廷的主意,黄得功居中指挥,你我只需做好份内之事即可。胜了,有你我的功劳;败了,有黄得功顶罪。”

巴克勇眼珠一转,再次发问:“听王总督的意思,此战有可能会败?”

王永吉哈哈一笑,拍着巴克勇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尽人之事听天命,尽己所能任其自然。”

“尽人之事...听什么来着?”巴克勇刚想复述一遍发现忘词了。

他急忙看向王永吉:“王总督,你能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吗?”

王永吉摆摆手,转身就走。

巴克勇急了,他紧走两步跟了上去:“不说也行,你倒是告诉我那句话什么意思啊?”

“哎?别走啊!”

“快点告诉我,要不我晚上睡不着觉!”巴克勇紧紧跟着王永吉身后,嘴里不停的念叨。

王永吉懊恼的转回身,对着眼前这个目不识丁的人说道:“我的意思是,此战能不能打败多铎,关键在于我们对待朝廷和敌人的态度。”

巴克勇一怔,停下脚步站在原地所有所思。

轰隆!

天空传来一声巨响。

第213章 四攻宣府镇

“打雷了!打雷了!”

宣府镇外。

躺在中军大帐里的多铎被雷声和亲兵的喊声吵醒。.z.

他急忙站起身,走到帐外看向远处的天空。

刚才还晴空万里的天空此时布满了乌云,雷声由远及近,空气里顿时充满了潮湿的味道。

“十王爷,已经好几天没攻城了,今天攻城吗?”一个亲兵问道。

连续三天攻城一无所获后,多铎命令全军原地休整,暂不攻城。

没办法,明军在各种火器,火油,手雷以及滚木礌石的帮助下,整个宣府镇固若金汤!

这三天来伤亡虽然不多,却也不少。

汉蒙八旗伤亡四千多人,满八旗也有大几百伤亡,总数接近五千!

如果这五千人都是汉八旗和蒙八旗,他不会有任何心疼的意思。

(满清史书统计伤亡只统计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伤亡人数不在统计范围内。)

但是...

满八旗的伤亡让他无法承受,尤其是穿双甲的死士,每死一个就少一个。

他们都是索伦兵,是八旗真正的尖刀!

明末时期的索伦人是指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带,森林与草原之中的土著民,如果按照部落划分的话,他们属于野人女真、东海女真和生女真部。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原始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体力、耐力、身体素质都比普通人强很多。

建奴为了拓展人口和兵力,经常北上抓捕野人女真等部落人口,带回去作为奴仆或者战兵。甚至让他们披双层铠甲,号称“死兵”,驱使其为先锋。

由于索伦人尚未开化,被建奴掳走后反而乐于接受新生活,接受建奴的赏赐,听从他们调遣。

“镶白旗还有多少死士?”多铎甩了甩脑袋,问旁边的亲兵。

“回十王爷,能征战者有九百七十四人。”

“嗯...”多铎点点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去。

这些人就是他的底气!

有这些人冲锋在前,肯定能攻下小小的宣府镇。

明军守城,无非是凭坚城,用大炮。

现在大雨将至,明军的火炮还能像之前一样守城吗?

开玩笑!

就算明军炮兵有防雨的措施,他们的火炮也无法像往常一样发挥实力。

更重要的是,明军的火攻之法会在雨中完全失效!

虽然下雨湿滑不利于攻城,但相比明军来说,他们占了大便宜!

“传令各部,集结兵马准备攻城!大雨将至,各部无需携带火器!”

亲兵得到命令后不敢停留,飞奔离开将消息穿给各部。

不多时。

得到消息的各部人马开始集结,准备强攻宣府镇。

提前准备好的浮桥,云梯,接连被八旗兵推出,放到了军阵最前面。

一队队八旗兵举着旗帜,拿着盾牌刀剑,站在后面蓄势待发。

前面是攻城的死士,后面有掩护的弓弩兵,再往后有无数的八旗兵列队,随时准备着递补上去。

宣府镇内。

阎应元站在城墙上,手拿千里眼,脸色愈发凝重。

怕什么来什么。

最近几天他一直祈祷不要下雨,万万没想到,这雨竟然直接来了。

五军营李副将拿着同样的千里眼,脸色同样凝重。

游击将军丁义的脸色也难看至极,他看着手里的鲁密铳,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没雨时这是利器,有雨的时候这就是根烧火棍。

“阎大人,今天怎么守?”丁义一脸担忧的问。

阎应元知道自己不能慌,他是宣府镇的主心骨。

他慌,守军和百姓就会慌。

守军和百姓一旦慌了,整个宣府镇就会陷入慌乱之中。

“传令,将三十门中小火炮搬到城门洞中。各城墙守军立刻在火炮上方搭帐篷,外用油布遮挡,里面垫高,多准备火药和弹丸。”

春秋时期人们就发明了油布(防雨布),制作过程很简单,用桐油涂在织物上干燥后就成了防雨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