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表彰徐达的功绩,给了他武宁的谥号。而忠武的谥号给了冲锋陷阵的常遇春!
二者级别属于平起平坐。
兵部侍郎王家彦出班说道:“陛下,臣以为孙传庭战死沙场,理应按照武将的谥号给予追封。考虑到孙督师的功绩,臣以为应追封谥号忠烈。”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大明朝谥号是忠烈的武将并不多,有张辅、徐忠、李如松等人。
崇祯没说话,看向李邦华。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皇帝想做什么不能提,而是要通过大臣的嘴说出来。
观点错了或者事情办砸了,有大臣背锅,皇帝没有错。
李邦华出班拱手:“陛下,臣以为应赠与忠武谥号。”
“臣以为不妥!”都察院左都御史施邦曜站了出来,“大明朝忠武谥号是对武将的最高荣誉,被赠与忠武谥号的常遇春、刘荣、张玉(初谥忠显)、薛禄、郭登、张庆臻不但冲锋陷阵战功赫赫,还有对国家社稷有惊世之功。”
“臣以为,孙传庭不符。”
李邦华看着这位曾经的属下,一脸平静的说道:“传庭才武绝人,他的功劳非你我能评价的。就凭他擒高迎祥、破老回回、败渭南大贼就能担得起忠武的谥号。”
“任陕西三边总督时无钱无兵无粮,亦能在汝州大破李闯贼,如果不是天降大雨道路泥泞粮草不济,孙传庭不一定败!”
李邦华看向崇祯:“陛下,臣以为追封孙传庭谥号忠武没有问题。”
第256章 以兵代赈,以工代赈
皇极殿内,文武百官各抒己见。
这种事犯不上争吵,所以平日里朝堂上互相指责打骂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商议了一会,崇祯拍板确定了孙传庭的谥号。
“赠孙传庭为太子太保、追封平远伯,赐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随着王承恩念完旨意,对孙传庭的封赠也告一段落。
紧接着。
战死的前山西总兵官周遇吉,前宣大总督卢象升,前蓟辽督师孙承宗...等人皆被封赠。
至于被处死登莱巡抚孙元化和前陕西总督郑崇俭,崇祯则没有给他们进行平反。
此二人是他亲自下令处死的,如果给他们平反,就等自己打自己脸。
身为大明皇帝,他不要面子吗?
身为皇帝,有时面子比性命还重要!
至于平反的工作,他已经悄悄记在心里,留给朱慈烺去做。
届时这位大明皇帝既能笼络人心,又能稳固皇位,一举两得!
短短一个多时辰的讨论,让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压抑。
尤其是与这些被追封之人交好的人,他们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高兴的是,朝廷和皇帝没有忘记他们。
难过的是,他们都死了。
他们为大明而死,为大明而亡。
如果这些人都还活着,大明朝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虽不是中兴之治,至少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无法猖狂,辽东建奴也不可能将明军逼回关内。
等朝堂再次恢复平静后,李邦华一脸严肃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
“准奏。”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假装毫不在意的说道。
“遵旨。”
李邦华拱手说道:“今内有贼寇,外有鞑虏。天灾不断,人祸不息。”
“朝廷虽然免了全国的田赋,但还是有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导致饿殍遍地。臣与内阁几经商议,决定用赈灾之法平复流民。”
赈灾?
朝堂上更加安静了。
赈灾可是一件大事。
朝廷虽然有一套完整的赈灾体系,但乱世之下很难按照规矩来。
属于干好了没太大功劳,干不好反而会言官弹劾甚至替别人背黑锅!
最关键的是,灾民很有可能会造反!
他们这些没兵没将的文人去赈灾,等于是羊入虎口。
所以听到李邦华说赈灾的时候,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李邦华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他继续平静地说道:“攘外还是安内暂且不提,流贼屡剿不绝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所到之处都有灾民,无法平定建奴的原因也是无兵可用。”
“所以内阁打算放弃之前的以粮赈灾之法,而是启用新方法赈灾。”
“新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兵代赈,二是以工代赈。”
“除了山西,陕西,辽东和张献忠窃据之地,其余各地从上往下统计灾情。灾情分为三种情况,严重,较为严重,轻。”
“灾情严重的地方急需粮食,所以用以兵代赈之法。由朝廷拨付银两从没有灾情的地方购粮,招募士兵的安家费和饷银换成粮食送给其家人,帮助其度过灾情。如此既能解决朝廷兵源,又能赈灾抚民。“”
“灾情较严重的地方有的缺粮,有的不太缺粮,以兵代赈和以工代赈并行。”
“李阁老,以工代赈让百姓做什么?修官道吗?现在国库的银子本就不太富裕,陛下又免了全国一年的田赋和徭役,如果再大费周章用银子修官道,就算有再多的银子也不够使啊!”户科给事中言辞犀利的反问。
李邦华还是一脸的平静,他开口说道:“非也!本官口中的工不是修官道,而是与兵有关。”
“兵?”
“对,募兵需要武器甲胄,朝廷可以让灾民制作武器。等他们制作好后,朝廷用钱购买。如此既能解决朝廷武器稀缺,又能给灾民一口活路,一举两得。”
工科给事中站出来反驳:“李阁老此言差矣!朝廷所需的武器甲胄都有严格要求,经验丰富的匠人方能制作合格,普通百姓根本做不到,也不会做。”
李邦华白了他一眼:“工部武器种类繁多,但使用量最大的是箭矢和长矛。箭矢里箭杆,长矛的木棍制作起来并不是很难,让府县的匠人指导一二,就能造出合格的武器。”
“其余的武器,甲胄,还是由工部负责制作。”
见没人反驳,李邦华继续说道:“在灾情不严重的地方,使用以工代赈之法。道理我之前已经讲过,就不再重复了。”
随着李邦华抛出赈灾的方法,朝堂上再次陷入讨论。
户部的官员齐齐看向户部尚书方岳贡,他们怕啊!
怕被派往各地赈灾。
现在外面这么乱,保不齐就会死在路上。
方岳贡被盯得后背发凉,于是站出来说道:“诸位同僚。内阁商议的赈灾方法肯定需要人去执行,但具体让谁去办差还未商定,等一会再议此事。”.
文武百官们眨了眨眼睛,纷纷噤声。
崇祯见时机成熟,开口问道:“众卿,内阁拟定的赈灾方法,你们以为如何?”
在场的大臣几乎同时撇了撇嘴。
这是询问吗?
这是威胁!
但凡有谁不同意,皇帝和内阁肯定会派他去赈灾。
为了不被皇帝惦记,这帮大臣们非常默契的回答道:“臣等以为可行。”
其实这个方法本身并没有明显纰漏,所以就算没有这道威胁,大臣们还是会同意。
“那内阁就抓紧时间去办吧!”崇祯一脸的淡定。
“臣等遵旨。”
李邦华领完旨后并没有退下,而是再次拱手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
“准奏。”
“陛下虽然免了全国一年田赋,但各省,各府,各州之前都出现了赋税欠缴,或者多征的情况。”
“臣以为应该趁着此次赈灾的机会,将这两件事梳理清楚,解决掉。”
第257章 赋税的弊病
嘉靖十年,御史傅汉臣将“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方法称为“一条编法”,即后来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前,赋和役分开。
农民除了缴纳田赋外,还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田赋、杂役征收由里长、粮长办理,征收后的银子和实物由保甲人员解运。
一条鞭法后。
赋税和徭役简并为一体,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
田赋和徭役也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
同时。
田赋除苏杭等少数地区征实物供皇室使用外,其余地区田赋和徭役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
张居正死后,除了一条鞭法外,其余各项变法政策均被废除。
还有...
自天启年间起,地方官府在一条鞭法外另行增加徭役赋税,一条鞭法名存实亡。
崇祯见无人接李邦华的话,于是抬起头问:“今年是崇祯十七年,朕听说有的地方已将赋税征收到崇祯二十四年了,可有此事?”
满朝文武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无论欠缴还是多证,都是他们的“杰作”!
现在旧事重提,都有种不好的预感。
“回陛下。”左都御史施邦耀站了出来:“经都察院核实,各府,州,县确实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而且非常普遍。至于原因,需向户部核实。”
户部管钱粮,他们是第一责任部门。
在众人的注视下,户部尚书方岳贡走出来拱了拱手。
他不是不想逃避这个问题,是没办法逃避。
“陛下,此事说来话长,臣需要时间解释。”
崇祯目光在大殿内扫视一周,声音平淡:“方尚书长话短说。”
方岳贡再次施礼,随后说道:“在陛下免全国一年赋税徭役之前,钱粮匮乏,国库空虚。”
“面对这种情况,朝廷开始加征三饷。”
“有些百姓的田地受了灾,别说三饷,就是正常的赋税和徭役都交不上,于是出现了欠缴的情况。”
“一条鞭法前,赋税和徭役没有并为一体,由里长、粮长办理。这些百姓出现空缺,可以由里长、粮长想办法填补。”
“一条鞭法后,赋税归于地,计亩征收,且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出现缺额的情况后,官员们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只能想办法加派。”
“总体来说,是先出现了欠缴,官员们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只能多征。”
“情况大致如此。”
方岳贡说完之后,迈步退回自己的位置。
“是这样吗?”崇祯问左都御史施邦耀。
“回陛下,方尚书所言不假。”施邦耀目光一挑,“但据臣所知,欠缴的人中有两种,一种是没钱的百姓,还有一种是有钱的士绅。”
“士绅们虽然有钱,却想方设法逃避朝廷赋税。于是贿赂当地官员,让他们免征自己的钱粮。逃税的士绅多了,缺额的窟窿就变大了。官员们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只能向百姓加征。”
“今年征明年的税,不够就加征后年的税,久而久之,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我朝十二年征收我朝二十四年税的情况。”
施邦耀说完后,整个乾清宫安静异常。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