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6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战力最高的是白杆兵,由于在三年前全军覆没过一次,再加上明廷没有钱粮,所以白杆兵的数量不会多,最多也就有一两千人。

其次是明廷战兵,数量至少两万。

剩下的是招募的新兵,数量一万左右,战力一般。

兵力接近三比一的比例。

如果双方野战的话,这些兵力对他们来说足够了。可涪陵是一座城啊,这点兵力根本攻不下涪陵。

想到这,高文贵试探性的问:“要不再向大西王(指张献忠)要点兵?”

李定国摇头:“义父虽然号称二十万大军,但真正能打仗的人并不是很多。我大哥(指孙可望)攻长寿县分走了三万人。”

“我打涪陵分走了八万人。”

“不算辎重兵的话,义父手中剩下的战兵只有四五万人。再要兵的话,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张献忠的补给靠抢,每次抢东西的时候都对能驮重物的骡马情有独钟。由于有这些骡马帮着驮运粮草,所以张献忠军中辎重兵的比例并不高。

麻烦?

高文贵一怔,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张献忠给李定国分兵五万已经代表了足够的信任。

再分兵的话,李定国就有资格当张献忠的义父了...

李定国继续说道:“攻涪陵义父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他会在合适的时机加入战斗。但是,前期攻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我麾下只有你这一支精锐,人数不到五千,既能陆战,也能水战。此番攻涪陵,要兵行险着了。”

“所以李将军的意思是...”高文贵尝试问道。

“奇袭!”

“奇袭?”

“对!”李定国再次伸手指向地图上的涪陵,“涪陵下游有一道天然的关隘,名曰望江关,秦良玉肯定会派重兵把守。”

“所以,只要把望江关的明军全部歼灭,就等于断秦良玉一条臂膀,让我军胜将大大增加!”

高文贵愈发看不懂了。

逆水作战很难做到全歼。

明军不是傻子,打不过会跑。

战船不是战马,在重量相差不大,风帆面积差不多的情况下,双方速度也会差不多。

想追上对方是一件比较难得事。

况且涪陵城就在明军水师身后,双方可以互相呼应。

李定国看着迷茫的高文贵微微一笑,手指猛地指向地图下方。

第263章 水师之间的较量

“武隆县?”高文贵下意识的说出了这个地名。

武隆县原名武龙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县。明洪武十年武龙县并入彭水县,洪武十三年复置,改“龙”为“隆”,更名武隆县,隶属涪陵。

武隆县在乌江北岸,距离下游的涪陵一百里。

“声东击西!”李定国摆出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

“明天一早,我会率大军去往望江关一带与明军对峙,吸引明军注意力。”

“你则亲自带领天威军从陆路翻山越岭,直取武隆县。拿下武隆后夺取武隆县明军的战船,沿乌江顺流而下,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涪陵和望江关中间,拦腰截断望江关守军与涪陵城的联络,与我一起合击明军水师。”

“歼灭明军水师后,大军围攻涪陵。没了水师的秦良玉,!”

高文贵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担心。从酆都县出发,走陆路翻山越岭去往武隆县。

路远且艰!

“李将军,地图上酆都县与武隆县相距至少三四百里。山路崎岖,一路虫蛇猛兽相伴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无法携带攻城器械,就算勉强到达武隆县也成了疲兵,也很难攻下武隆。”高文贵面色凝重。

李定国淡淡一笑,反问道:“为何要带攻城器械?”

高文贵愣了:“没有器械,如何攻下武隆?”

李定国伸手从桌子下面推出一个箱子,当着高文贵的面打开了盖子。

......

一天后。

李定国亲率大军为先锋从酆都县出发,去往望江关。

张献忠带着辎重和家眷殿后。

水师最后出发,数百艘大大小小的船只扬帆起航,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到了望江关一带,湍急的江水冲的战船无法前行,只得原地抛锚。

观察一番后,大西军用小船将纤绳运往江岸。

等岸边的大西军士兵拽住绳子后,战船起锚,在士兵们的拉拽下往上游行进。

嗖嗖嗖!

破空声突然在远处响起。

先是负责警戒的大西军士兵中箭,紧接着拉纤的士兵也陆续中箭。

不远处的密林中,数不清的人影晃了一下,消失不见。

“是明军,这里有明军!他们往西边逃了。”岸边没有中箭的士兵纷纷大喊道。

统领大西军水师的是水军左都督王复臣,他坐在第二艘战船上拿着千里眼往岸边看了一眼,随后对着传令官喊道:“打旗语传令水师各部暂停行军,等李将军的步兵跟上来再往前走。”

“王都督,咱们水师中亦有不少善射之人,为何不派兵追击,讨个好彩头?”一个将领问。

王复臣白了他一眼:“那些明军穿着蛮夷的服饰,外面套着藤甲,一看就是秦良玉的溪峒兵。就算没有埋伏,咱们水师在山林之中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地面上的事放心交给李将军吧,咱们打好水战即可。”

将领恍然大悟的点点头,继续站在甲板上看向两岸。

等了不到一天,李定国的先锋部队,总兵靳统武率领五千步骑兵赶了上来。

大西军编制与明军相似又有不同,军队分为若干营,凡入营者即为义军。规模最大时共编一百二十营,营设总兵。

各营总兵直接听命于张献忠。

职位方面,总兵之上是都督,都督之上是将军。

平日里都督和将军只能统领自己麾下各营兵马,联合作战时张献忠才会把其他各营的指挥权交给他们。

靳统武的坐营是李定国嫡系,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先锋部队。

有了靳统武在岸边保护,王复臣水师大军再次开拔。

长江北岸挤满了士兵,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路上,警惕的盯着附近的密林乱石,生怕下一个中箭的就是自己。

相对于道路崎岖坎坷,有时候还要绕路的陆路,水路则平顺的多。

在纤夫的拉拽下,战船很快通过第一道急流。

船上的士兵刚调整好风帆,就看到前面的步兵晃动旗帜,发出了警告的信号。

“敌袭!敌袭!”甲板上的水手扯着嗓子大喊。

大西水师士兵们立刻拿起武器,看向前方。

只见长江上游驶来一中一小两艘沙船,高挂的船帆在江面上显得尤为突兀。

沙船是明代内河航运的船只名称,因其吃水浅,阻力小的特点,再加上多桅多帆,可以逆风驶帆,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所以成了内河航行的主力船只。

缺点是受水面积大,速度慢。

由于之前国库空虚,所以川东一带几乎没有专门为水师打造的战船,战船多由民船改装而成。

这两艘沙船就是典型的例子。

曾英站在船头上,左手持弓,右手搭箭,看着刚刚冲过急流区的流贼舰船微微冷笑。

江面就这么宽,岸边容纳的士兵也有限,张献忠就算有十倍数量的水师也只能一艘接一艘的通过。

现在正是伏击的好时候!

他让士兵操控着船帆,从长江中间斜着冲向大西军第一艘战船。

砰!嗖!

岸边大西军士兵点燃了手里的火器,射出了弓弦上的箭矢。

无一例外,都落空了。

曾英对这种情况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放在心上。

张献忠军中火器数量并不多,质量更是一般。究其原因是南方的明军火器数量少,导致他们缴获的武器少。

再加上没有固定的火药来源,所以大部分时间时候都是用冷兵器作战。

不过。

这种情况在张献忠拿下夔州后得到了缓解。

因为夔州(今奉节县)迷宫峡里有硝矿!

有了硝,就约等于有了火药。

明军战船顺流而下,大西军战船逆流而上。

双方距离越来越近。

最先动手的是火器兵,他们提前将密封好的火药箱打开,给火铳,手铳填弹药。

到达攻击距离后,双方几乎同时开火。

砰!

火铳声响起,密集如雨的弹丸迎面泼下,打的双方都抬不起头来。

嗖!

火箭从甲板上飞过,射向敌军的战船。

“快转风帆,别和明军战船并排行船,他们船舷上火炮数量太多,咱们拼不过他们。”王复臣见曾英战船疾驰而来,急忙大喊。

(船的侧面叫船舷,位于船的两边。船的前端叫船首,后端叫船尾。)

然而。

已经来不及了。

曾英战船行驶到王复臣战船侧面,船舷四门佛朗机同时开炮。

第264章 水陆并进

明朝晚期水师武器大致有三类。

近战武器有铁镰,竹篙枪,捞钩,盾牌。

中距离投掷武器有梨头镖,镖枪,铁箭。

远程武器和其他杂器相对较多,有火炮,佛朗机,手铳,弓弩,毒药毡,烟火纸毬、喷筒、九龙盒等。

铁镰是大号镰刀,用于钩断敌船缭绳或者钩杀敌人。竹篙枪用竹竿做成,长度与长矛相似,前端带铁可以刺杀敌人。

捞钩在接舷时可以勾住敌船,使敌船不能脱离。

镖枪和铁箭的用途是投掷杀敌。

毒药毬、烟火纸毬的作用是扔到敌船上,燃烧产生的烟雾会扰乱敌人视线,使其不能反击。

喷筒可以理解为大号的手持呲花,用竹筒制作而成,火焰最远可喷数丈。击中船逢、船帆后可立即将其引燃,如果火药里添加了毒药,那么散放的毒烟也能致敌中毒身亡。

轰!

在两艘船并排行驶的同时,明军战船上四门佛朗机同时开炮。百子连珠弹化作一阵密集的弹雨,朝王复臣的战船泼了过去。

紧接着。

船上的明军将毒药毡,烟火纸毬、喷筒、九龙盒等各种远程武器点燃或发射或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