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乱世之下,现实在中间,亲情两边站。
“哎,好端端的怎么会着火呢?”京师一座茶楼包厢内,定国公徐允祯摇头叹息,“证据都烧没了,薛濂再怎么折腾也没用了。”
“是啊,陛下这把火放的恰到好处...”乔装打扮的永康侯徐锡登同样摇头。
定西侯蒋秉忠,武安侯郑之俊,临淮侯李弘济,安乡伯张光灿等人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
“薛濂已然废了,不出意外的话他会被削爵抄家,咱们该怎么应对?”徐锡登看向徐允帧。
徐允帧想了想:“不急,三法司还没给薛濂定罪,陛下也没下令削爵抄家,咱们还能再等等。”
“最起码也得等建奴出关后再说。”
“也只能这样了。”
勋贵有勋贵的想法,大臣们有自己的主意。
三位审案官员在得知薛濂府中起火后,立刻达成了共识:拖!
为什么要拖?
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皇帝催促的旨意。
如果皇帝真着急,肯定会派太监传旨或者送口信,让他们尽快结案。
皇帝只是在审案的第一天去顺天府衙待了一会,除此之外没有过问过任何案情。
就连薛濂的口供都不曾看过一眼。
至于拖的到什么时候,他们也已经想好了。
建奴出关!
建奴前脚出关,后脚他们就结案!
对于薛濂和王敖永谁是主谋的判定,三人一直存在争议。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拖延的方案。
于是乎,好不容易热闹起来的京师又冷了下来。
乾清宫内。
听到李若琏的汇报后,崇祯面沉似水:“你是说,细盐的制作方法很有可能已经泄露出去了?”
李若琏点头:“这只是臣的猜测。”
“依据呢?”
“京师食用细盐的勋贵,官员和富商越来越多,细盐的销量却没有明显增加。所以臣猜测,细盐的制作方法可能泄露了,有人在暗中卖盐。”
怕崇祯误会,李若琏补充道:“周商(周皇后商号的名字)里面有许多锦衣卫暗卫,臣只是例行公事询问销量是增还是减,并未询问具体数额。”
崇祯没有误会李若琏,而是皱着眉说道:“这件事...没法查啊!”
确实没办法查。
怎么查?
自从细盐问世之后,京师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争相购买。
需求大于供给,导致细盐价格飙升。
当然。
周商一手细盐的售价始终不变,变的是二手盐的价格。
一部分人买了之后自己吃。
一部分人买完之后送礼。
还有一些人既舍不得吃,也没人送礼,于是转卖二手盐挣差价。
就算抓到贩卖之人,对方也只会承认卖的是二手盐,查不出对方细盐的真正来历。
这件事,得换个思路解决。
吃了午饭后,崇祯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顺便锻炼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对自己的身体愈发重视起来。
崇祯觉得,明朝皇帝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墙壁上的朱砂有关。
在建造北京皇宫时,为了防腐和防虫,各个宫殿内部涂抹了大量的朱砂。
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汞这玩意是有毒的,接触时间长了身体多多少少都会出问题。
大明朝这些皇帝中,朱元璋一辈子都在南京皇宫居住办公,没有受到毒害。
朱棣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受到的影响不大。
到了仁宗,宣宗和英宗,情况就比较厉害了。
死的一个比一个早。
或许有人会说,满清的皇帝为什么没受影响?
答案大致有两个。
一个是经过两百多年的挥发后,皇宫里的汞挥发的差不多了。
第二个答案是满清皇帝并不是一直待在皇宫里面。
在炎热的夏天,也就是汞挥发速度最快的时候,满清的皇帝会去圆明园甚至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他们好巧不巧的避开了这个危险时间段。
春天秋天和冬天,挥发不严重,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大。
射出最后一支箭后,崇祯忽然有了主意:“传旨,让嘉定伯进宫来见朕。”
嘉定伯周奎此时正在家里数银子!
自从接手晋商的生意后,他的财富肉眼可见的增长起来。
再加上有李邦华暗中帮助,周氏商号的队伍所到之处畅行无阻。
“有一个当皇帝的姑爷就是好,银子就跟大风刮来的似的,嘿嘿!”
“一箱是一万两,这里总共有六十多箱!”
“六十万两啊,发财了,发财了!”周奎激动地差点蹦起来。
此前崇祯从他那抢了二十多万两家产,现在不但挣回了本钱,还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简直不要太开心。
就在周奎有些得意忘形时,门外传来下人的声音:“老爷,宫里来人送信了。”
“是皇后想家了吗?”
“不是,是陛下让您进宫叙事。”
第362章 兖州塘报
“国丈,别来无恙啊!”
乾清宫外的空地上,崇祯对着周奎抬了下手。
周奎顿时受宠若惊,他迅速来到崇祯面前打算施礼:“老臣周奎,见过陛下。”
“此处没有外人,不必行君臣之礼。”崇祯亲自伸手将周奎搀扶起来。
周奎激动地无以言表。
对方可是大明皇帝!
他猫着腰,浑身颤抖,眼眶湿润:“谢陛下。”
“给嘉定伯搬个凳子。”
不同于上次的谨慎。
周奎推辞几次后见崇祯坚持,便放心大胆地坐在了凳子上。
这次他不怕崇祯算计他了。
因为他通过崇祯的手,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好处。
短短几个月挣的银子,快赶上他之前十几年攒的银子了。
就算凳子收费,他也认了。
一番客套后,崇祯压低了声音:“国丈,最近战事频频,你也跟着发财了吧?”
周奎不知道崇祯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能谨慎地回答:“陛下,臣确实挣了一点钱,但那些钱都是辛苦钱。”
崇祯微微一笑。
不存在什么辛苦钱,全都是以权谋利。
没有权,就没有力,同时也没有利。
大明朝的官员勋贵挣钱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盘剥商人,另一个是压榨百姓。
盘剥的是不听话的商人,听话的商人早就和官员们合作了。
要钱给钱,要人出人。
只要官员勋贵一句话,商人们就会言听计从。
当然,商人这么做也是为了利益。
利益从何而来?
归根结底还是百姓们兜底。
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特权阶级的数量就越多,对百姓的压榨盘剥也就越厉害。
当百姓的增长数量跟不上特权阶级的增长数量时,王朝的矛盾就会被激发。
换个说法就是狼多羊少,肉不够吃了。
合理的办法是减少狼的数量。
现实却截然相反......
“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所为何事?”见崇祯不说话,周奎谨慎地问了起来。
崇祯缓过神微微一笑,继续假装神秘地问:“前些日子皇后生病了,国丈知道吗?”
“知道,臣当时还从山西找了一个名医。没想到他刚进京师,皇后的病就好了。”
“哦?很有名吗?”崇祯来了兴趣。
皇后侍膳太监的死让他意识到,皇宫已经被渗透了。
太医院保不齐也被渗透了。
敌人是谁目前尚不清楚,但绝不会是周奎。
因为周奎的一切都来自周皇后,而周皇后的一切又都来自于他。
周奎是个精明人,不会傻到连这种道理都不懂。
“回陛下,此人姓傅名山字青主,山西太原府人。”
“傅山...傅青主?”刺目的阳光下,崇祯眯着眼重复着这个名字。
好家伙!
这可是武侠里非常著名的人物。
当然,真实的傅青主并不会武术,却和中一样精通医术。
在中医药史上的堪称大师级地位。
“国丈把此人的地址写下来,回头我让太医院的人去试试他的医术水平。”
周奎不敢怠慢,从王承恩手里接过纸笔,写下了一行地址。
等他放下纸笔后,崇祯继续问:“国丈知道皇后为什么生病吗?”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