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5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因为在某些人眼里,朕的大明朝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张饼。他们入朝为仕后就占据了大饼的一角,把这块饼视作囊中之物,随时都想啃一口。”

“无论是谁,只要敢打这块饼的主意,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拦,甚至鱼死网破也在所不惜。”

户部尚书方岳贡见崇祯情绪十分激动,低声说道:“陛下息怒,事情并非陛下想的那般不堪。”

“非也,比想象中的还要不堪。”崇祯再次冷笑:“地方官员用盘剥商人压榨百姓的方式吃饼;朝中文臣靠地方官员的孝敬吃饼;武将勋贵更别提了,仅靠吃空饷一项就能年入百万!”

“朕和大明这张大饼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奇迹!”

“不,朕还得感谢你们吃的慢,否则朕的大明早就被你们吃光,成为亡国之君了!”

崇祯的这番话如同炸雷一样在皇极殿内炸响。

满朝文武都羞愧的低下头,不敢抬头直视崇祯。

他们没办法反驳,因为崇祯说的都是实话。

崇祯口中的饼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权,另一层是钱。

他们当上朝臣后,恨不得把家里的狗都牵到衙门里变成看门犬,生怕别人抢了那个位置。

钱就更明显了。

吏部的家里开学堂卖官,户部的家里开商队运粮,工部的家里卖铁矿,刑部的家人两头吃,吃完原告吃被告。

如此残酷的现状,岂能不让他生气?

看着低头不语的百官,崇祯怒气消了一些。

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这样。

大明朝还是有好官的。

远的不说,内阁这几位大臣就干得不错。

“孟兆祥。”崇祯开始点名。

“臣在。”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宋权诬告内阁首辅李邦华一事,该如何处置?”

“按律应罢官为民,可宋权是言官,按律不应因言获罪。”孟兆祥解释道。

明代言官承袭宋制,可以风闻言事。

只要想,在没有任何线索的前提下,可以随时随地弹劾各级官员。

出了事还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不过...”孟兆祥皱了下眉头,“此事确系诬告,又有人证在场,按律应受反坐罪名。”

明代的诬告反坐罪名比较有意思。

例如甲诬告乙杀人。

当诬告罪名被证实后,甲就要承担诬告乙时所用的罪名。

也就甲因为诬告乙杀人,而犯有杀人罪。

用小孩子的话来解释就是罪名反弹...

孟兆祥话音刚落便得到了众人的赞同:“诬告反坐,请陛下将宋权革职问罪。”

墙倒众人推,在场的大臣们纷纷表态。

就连在背后指使宋权的勋贵都表态要将宋权赶出朝堂。

宋权顿时心寒如冰。

崇祯看着先是被当枪使,后又被抛弃的宋权,心中暗笑不止。

大明的朝堂就是这般残酷。

一旦没有了利用价值,同伴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抛弃。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宋权要被革职问罪的时候,崇祯发话了:“宋权身为言官不谨言慎行,反而诬告朝中大臣,不得朕心。”

“罚俸一年,以正视听。”

......

早朝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才结束。

退朝后,百官表情各不相同。

最多的表情是疑惑。

他们疑惑那么喜欢杀人的崇祯为什么放过了宋权和王弘柞。

让他们更加疑惑的是,他们愈发猜不透这位皇帝的心思了。

退朝的路上,刘文耀在人群中找到李邦华:“李阁老,方便说话吗?”

“你说。”

“能把百官留在皇城过夜吗?”

第379章 哗变的风险

紫禁城与皇城不是一回事儿。

皇城大,紫禁城小。

紫禁城是皇城的城中城。

有明一朝,只有内阁的办公场所在紫禁城内。

六科给事中和光禄寺在紫禁城外,皇城内。

其余衙门的办公场所基本都在皇城外面。

面对刘文耀的询问,李邦华愣了一下。

他简单计算后说道:“今日早朝官员有四十一人,如果想把这些人全部留在皇城内过夜,需要找一个大点且不透风的屋子。老夫想了想,六科直房和光禄寺应该都可以。”

不等刘文耀接话,李邦华皱着眉头问道:“你想干什么?囚禁大明官员可是一等一的重罪。到时候别说老夫了,就是陛下都保不了你。”

李文耀压低了声音:“今天早朝陛下下旨治理京营弊病,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去,京营可能会出问题。”

“什么问题?”

“哗变!”

“理由呢?”李邦华问。

刘文耀谨慎地向四周扫了一眼,快速说道:“京师有三大营,每营又分为十二营,共计三十六营。这三十六营有三百六十六个军官,其中三百二十多人与勋贵有关系。”

“有一部分是被勋贵用关系提拔起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勋贵的亲戚,家丁。”

“整治京营的消息一旦传出去,在这些军官的煽动下,底层士兵很有可能哗变。”

哗变...

李邦华眯着眼,思考这件事的可能性。

整治京营会砸了很多人的饭碗,尤其是那些靠关系上位的将领。

如果这些人有意煽动,底层士兵确实很容易被忽悠。

毕竟建奴刚刚出关不久,朝廷这么做等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那些花钱买进来的老弱病残本以为能买个铁饭碗,没想到朝廷直接把碗砸了。

能不急吗?

想到这李邦华点点头:“确实有这个可能,咱们得想一个万全之策。”

然而现实容不得李邦华细想。

早朝的官员们已经走到了承天门,眼看着就要走出了皇城。

他们一旦走出皇城,消息就会传播出去,想瞒也瞒不住。

刘文耀有些急了:“李阁老到底有没有办法?没有的话我可就把他们留下来过夜了。”

“不,让他们走。”李邦华一脸镇定,看不出丝毫慌乱,“京师乃天子脚下,乱不了。”

“可是...”刘文耀欲言又止。

说实话,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如果真的发生了哗变,对刚刚恢复安全的京师将是一场致命打击。

届时不但京师大乱,他这位京营总督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最重要的是...如果哗变闹大了影响到陛下安危,他就算死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陛下知道此事吗?”李邦华再次问道。

刘文耀愁眉不展的答道:“此事不一定会发生,所以没敢告知陛下。”

“那...”李邦华眨眼间就有了主意,“咱们兵分三路。”

“哪三路?”

李邦华没有回答问题,而是开口反问:“京营现在有多少兵马?”

身为京营总督,这些数字时刻都装在刘文耀的脑袋里。

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流贼败退后京营就已经开始裁撤老弱病残,但进度十分缓慢。截止到十月底,京师三大营现有兵源五万七千八百余人。”

“其中老兵两万余人,新兵三万七千八百人。两万老兵中待裁撤的有一万余人,还有三千人处于考核期,考核过后方可重新转为正式在册兵员。”

“新兵满饷满粮,被煽动哗变的概率很小。老兵,尤其是那些待裁撤的老兵被煽动哗变的概率最大。”

“你麾下战兵现在何处?”李邦华问。

“三千人在通州,一万人在京师城外。”

李邦华驼背羊髯的站在寒风中,宛如一棵不朽的老树。

“咳咳咳,”他重重的咳嗽几声后说道:“老夫是第一路兵马,回兵部后我立刻请旨下调令,命三大营老兵明天一早去校场参加考核。”

“啊?”刘文耀很是费解,“李阁老,这么做话只会加重他们的疑心,甚至会逼迫他们哗变。”

“哗变之事如果无法阻止,那不如让这件事变得可控。届时只要挡住校场的进出口,就能将京师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

刘文耀站在原地,无奈地点了点头。

“你是第二路兵马,老夫问你,你在京营有多少嫡系?”

“嫡系吗?两千左右吧。”

“明天一早让他们混进老兵的队伍里,如果真的发生了哗变,让他们趁机带头投降。”

“好!”刘文耀迅速在心中记下。

“另外向陛下请旨让城外战兵入城,如果发生哗变,立刻在皇城南面列队,防止他们冲击皇城。”

(明代京师校场在皇城西南方向的宣武门一带)

“第三路兵马是范景文,他在流贼围城期间担任过京营总督,京营将士们对他颇有好感。明天一早他会在城墙上巡视,稳定新兵军心。”

“至于其他的...”李邦华边说边思考有没有纰漏,“你还得进宫将此事如实禀告给陛下,勇卫营,锦衣卫,东厂,五城兵马司咱们就不要管了,交给陛下调动。”

“好,我这就进宫。”刘文耀答应一声后,飞也似地离开。

......

神机营驻地。

副将刘芳名与副将马科正坐在炕上涮火锅。

火锅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朝流行单人小火锅,名字叫温鼎。

到了宋代,火锅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明代火锅就更发达了,基本做到了能吃的都涮。

刘芳名夹起一块煮好的冻豆腐说道:“老马,咱们可都是朱纯臣提拔起来的人。现在陛下要整治京营,你我怕是会被第一个拿下...”

“不能吧?”马科喝了口火锅汤,“京营六个副将有五个是朱纯臣提拔起来的,凭什么先对咱俩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