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范景文想了想,反问道:“陛下,臣能否以大明朝为例?”
“可以,今日畅所欲言,所言所讲概概不论罪。”
听到崇祯这么说,范景文来了精神:“臣以为集体贪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
王承恩刚要开口驳斥,被崇祯用眼神阻止。.z.
范景文敢想敢说敢干,是下一任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
等李邦华身体无法胜任的时候,范景文随时可以顶上去。
也因为如此,他才会让范景文畅所欲言。
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必须是一个狠人!
对自己,对群臣,对皇帝都得狠才行。
范景文接着说道:“藩王、勋贵贪墨钱财,让官员、士绅、百姓利益受损。”
“官员们为了弥补损失,便剥削士绅,压榨百姓。”
“士绅为了弥补损失,便想着办法欺压百姓。”
“最底层的百姓没有可以欺压的对象,只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
“丰年时百姓尚能糊口,于是选择忍气吞声。”
“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百姓们就活不下去了,只能逃籍或者造反。”
“臣以为这就是陛下口中的集体贪墨导致的无法长治久安!”
崇祯点头:“说的不错,所以天灾只是诱因,并非根本!这次户部主导的赈灾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
“陛下的意思是?”
“制衡!”崇祯停下脚步,目光从眼前三个人身上扫过后说道:“基层官府缺乏权力制衡。”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所以基层官员只会逢迎上意,而不顾百姓死活。只要缴纳足够的赋税,百姓不造反,这些官员就会想办法搜刮民脂民膏,送给上级。”
“就算百姓被逼反了,他们也不害怕。反正也没人知道真相,届时向朝廷谎报这些刁民要当皇帝,朝廷就会派兵镇压。”
范景文三人站在原地,默不作声。
道理谁都懂。
所有人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一个人求变。
上一个求变的人叫张居正,死后不但被抄家,所有荣誉全被剥夺并罪示天下。
就连家人也受到牵连。
有的饿死有的流放。
崇祯将三人的表现看在眼里,知道他们心中有顾虑,承诺道:“三位,朕要做的这件事不但不会让你们受牵连,反而会让你们赢得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朕打算在全国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设立县一级的督查司,每个督查司任命一个督查使。”
“督查使听命于都察院,主要职责是监督当地官员,为民请愿。”
此言一出,范景文三人顿时呆住了。
左都御史施邦耀第一个站了出来:“陛...陛下,都察院下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他们内掌南北两京科试,巡视京师各地,轮值登闻鼓。在外为巡按,代天子巡狩,大事奏报,小事立断,权力极大。上至藩王勋贵,下至州县官吏,均仰其声息。”
“这督查使...一是人员太多,二是与监察御史职责冲突,请陛下三思!”
“是啊陛下,督查使的人数太多了,大明朝不能效仿宋朝搞冗官!”范景文跟着说道。
邱瑜掐指算了算:“陛下,两京国子监的监生加起来也没有一千人,突然任命这么多督查使,朝廷将面临无人可派的窘迫局面。更何况...一千多人的俸禄不是小数目。”
崇祯早就料到他们会反对,他笑着坐回龙椅上:“诸位,人多吗?一个县只有一个督查使,他不但要对抗知县,还要接受百姓请愿。”
“至于无人无用的问题...也不是问题,朕本就没想让国子监那帮监生出任督查使。”
“那陛下是想让谁担任督查使?”邱瑜很是不解。
“秀才,举人!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人,给他们一条在当地为官的出路。你们可以设置一个条件,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人,都可以被选拔为当地的督查使。”
“他们直接听命于监察御史,不受知县,知府的管辖。俸禄和官职低于监察御史,一千人每年的俸禄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万两,朝廷能承受。”
“这样的话,地方有官府,土地司,和督查司互相牵制、监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公平,维持稳定。”
崇祯这么做是为了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利。
权力集中有好有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弊大于利。
之前一个县的权力都集中在知县身上,士绅逃税或者做其他违法营生只需要贿赂知县一人即可。
现在不行了,还得想办法贿赂土地司和督查司。
因为他们也有监察的权利。
士绅违法的成本变高了!
施邦耀思考片刻后问:“陛下,如果地方官府,土地司,督查司沆瀣一气又该如何?”
崇祯早有预案:“首先,土地司有锦衣卫的人,也有东厂的人。他们可能会被收买,但是买通他们的成本会很高!朕会不定期让他们轮换,增加士绅贿赂的成本。”
“其次,督查使是一个充满竞争且让人眼红的差事。因为落榜的秀才、举人太多了,他们都盯着这个位子。督查使胆敢犯错,其他秀才、举人检举的信会把监察御史的轿子塞满。”
“这么说吧,在那些落榜的秀才和举人监督下,士绅可以买通别人,但无法买通督查使。”
“只要贪墨形不成闭环,地方官府就乱不了!”
第392章 落后的户籍制度
崇祯这番增加收买成本的言论把众人都震惊了。
是啊!
既然无法杜绝收买,那就增加他们收买的成本。
士绅好不容易把所有人都收买了,结果回头一看...土地司换人了!
督查使被举报下台!
知县也被弹劾罢官!
钱都白花了!
当新的官员上任后,还得来一遍!
如此反复。
等他们发现违法成本无法靠贿赂收回来后,就会老老实实的遵纪守法。
妙啊!太妙了!
“陛下大才,臣等佩服!”范景文带头拱手施礼。
崇祯摆手:“朕之前说过,基层官府的乱象非常严重。过了年,你们礼部、吏部和都察院就开始着手此事。”
“另外让国子监的学生们做好准备,年后官场将会迎来一场巨震,很多基层官员将会被免职,朕需要他们随时都能顶上去。”..
“遵旨。”
三人磕头离开后,崇祯起身回后宫休息。
眨眼间来到了腊月二十六。
年关越来越近,京师的年味也越来越浓。
皇城内外到处飘着肉香和火药味。
天空时不时的发出爆炸声,引来百姓们的围观。
早朝过后崇祯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宋权留了下来。
宋权一脸忐忑的站在台下,有些不知所措。
“宋权,知道朕找你什么事吗?”崇祯面带笑意得问。
“回陛下,臣不知。”
“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臣...”宋权犹豫了。
他本想说谎,但面前这位大明皇帝好像能看穿他的心思。在他的注视下,本能的说出了实话:“臣...以为,陛下是让臣帮忙的。”
“哦?”崇祯愣了一下,“你果然足够聪明,朕没看错人。”
宋权不敢得意,再次躬身施礼。
“宋权,自上次的诬告案发生后,你觉得京师官员对你的态度有何转变?”
宋权眼圈红了。
还能有什么转变?
他的名声臭了!
崇祯虽然没治他的罪,但是京师官员纷纷疏远他。
就连街边卖菜的都斜视他。
堂堂四品命官竟然落得如此下场,想死的心都有了。
“换做别人早就辞官归乡了,你没有辞官,说明留恋朝堂,朕说的对吗?”崇祯继续问。
“陛下恕罪,臣...有苦难言。”宋权眼角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他悔不该当初收受勋贵贿赂,从而打击李邦华。
现在东窗事发,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弃子。
崇祯微微一笑:“朕可以帮你摆脱目前的窘境,但是需要你做两件事。”
“臣愿效犬马之劳!”宋权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跪了下来。
实际根本没得选,崇祯的话对他来说就是救命稻草。
“好,”崇祯手指在龙书案上轻轻敲击了几下,“朕此前提出让官员公示家产,结果遭到了他们一致反对。”
“你身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可以帮朕促成此事。”
“啊...这?”宋权很是为难。
要知道,当初他可是反对公示官员家产的主力干将。
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家产与俸禄不符。
他本想拒绝。
可是想到自己的名声已经臭了,如果在得罪了皇帝,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陛下想让臣做什么?”宋权谨慎的问。
“弹劾官员贪腐!如果他们不承认,你就用激将法,反问他们为何不敢公示家产!”
宋权咽了口唾沫,表情卑微:“臣,臣做完这件事之后呢?”
崇祯深吸一口气:“朕打算废除除匠籍以外的诸色户计制度,不再限制百姓。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必瞻前顾后。”
“此举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需要有人来替朕提出这个观点。”
宋权诧异地抬起头,看向崇祯的目光里充满了...震惊!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涉及到的人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牵扯到的利益更是数不胜数。
明朝户籍制度承袭元朝诸色户计制度。
洪武三年,大明朝廷厘定:军发卫所,匠归工部,民归有司,灶归运司。
军是军户,匠是匠户,民是普通百姓,灶是煎办食盐的人。
总体来说,大明户籍有基本户籍和其他户籍两类。
其中基本户籍又分为良、贱两类。
良籍有军、民、匠、灶四种。
贱籍区域性明显,山西、陕西的乐户就是例子。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