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只有这样才能让凶手放下戒心,露出破绽。
不过这些话他不能说出来。
“高起潜。”崇祯盯着他说道。
高起潜浑身一震,“奴婢在。”
“朕知道你不是幕后凶手,但事已至此,你必须受到牵连。”
高起潜何等聪明,立刻猜到了崇祯的本意。
这个罪名他先担着,等风头过去了再说。
他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陛下,奴婢愿接受惩罚。”
“好,立刻收拾一下去凤阳守皇陵。到了凤阳后什么都不许说,记住了吗?”
听到这个结果后高起潜松了口气:“奴婢铭记在心,谢陛下不杀之恩。”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崇祯只做了两件事。
次日早朝,在宣布吕大器大胜的消息后,满朝文武同时笑了起来。
这场仗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北京保卫战。
如果吕大器败了,好不容易有些稳定的南方将再次乱作一团。
其实崇祯早就猜到了凤阳之战的结果。
凤阳之战理论上是不会败的。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利益才是战争的根源。
南京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会尽可能的配合吕大器,而不是给他拆台。
因为吕大器兵败会让他们所有人的利益受损。
勋贵也好,东林党也罢,他们的财富全都聚集在南京附近。
兵败的结果就是李自成南下逼近南京,他们要么死守,要么逃跑。
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结果。
所以吕大器在出兵时内部意见出奇的统一,就是两个字:支持,支持,还是他妈的支持。
但是接下来的战事就不好说了。
战争的本质是利益,对外如此,对内亦是如此。
战争打的时间越长,需要的兵力,物资,军饷就越多。
募兵,采买物资,发放军饷都需要人去做,这些人分属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
快速结束战争会让有些人利益受损,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不过也有人希望快速结束战争,无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对朝廷来讲都是好人。
“陛下,臣听闻秦良玉已朝武关方向进兵,李闯贼肯定会绕后偷袭,还望朝廷发公文提醒。”兵部侍郎王家彦出班说道。
“李闯贼后有追兵,肯定不敢绕后偷袭秦良玉,还是让她放心进兵吧。只有攻下武关才能迫使李闯贼回兵关中,如此中原战事才能得到缓解。”另一个官员说道。
崇祯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意见,而是给秦良玉去了一封嘉奖信。
让她自行给将士们发赏银,不够话跟朝廷说。
“陛下,”户部尚书方岳贡站了出来:“今年夏粮已经开始收获,据北直隶各地反应收成还不错,许多百姓留足口粮后还能剩下不少余粮。不过...由于没有赋税的压力,百姓们都不愿卖粮。”
崇祯皱着眉头问:“也就是说,今年筹备粮草有困难?”
“是这样的陛下。”方岳贡老实回答。
他的回答并没有让崇祯有太多意外。
只有挨过饿之后才知道粮食有多么宝贵。
此前北直隶连续遭遇旱灾,鼠疫,粮食减产十分严重。
百姓们基本都挨过饿。
之前卖粮食是为了缴纳赋税。
现在没了赋税压力,他们会把粮食死死攥在手里,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灾害。
在他们眼里,粮食和命一样重要。
其实只有崇祯知道,大灾年缺的不是粮食,而是良心。
局部缺粮确实存在,但总体来说粮食是够吃的。
大部分时间缺粮食都是人为造成的。看書菈
例如有钱的有权的囤积居奇...
就像几百年之后的某个时间段缺药一样,都是人为因素。
看着一脸愁容的方岳贡,崇祯也犯起了难。
农民不卖粮,朝廷就买不到粮食,边军就没饭吃。
没饭吃就没法打仗...
这种连锁反应是致命的。
“诸位有良策吗?”崇祯看向在场的大臣。
有人站出来说道:“臣以为应该尽快恢复征收赋税,只有这样才能迫使百姓卖粮。”
“胡闹,陛下一言九鼎,免除赋税是爱民之举,怎能半途而废?”有人反驳。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强买吧?”
“事已至此只能这么做了,给地方官员摊派任务,他们肯定有办法。”
众人议论起来。
崇祯在心里叹了口气,对大明朝地方官员的遭遇表示同情。
这也是京官与地方官矛盾的由来。
制定政策的京官开口一张嘴,下面的地方官能跑断腿。
“陛下,臣有话要说...”李邦华忍不住站了出来。
事关边军粮草,国之大事,不能不管。
满朝文武见李邦华站了出来,纷纷停止议论,看向这位七旬老叟。
崇祯有些欣慰:“李阁老请讲。”
第449章 权力下放
李邦华直起腰,对着崇祯说道:“臣以为对待百姓既不能一味压榨,也不能一直纵容,要刚柔并济。”
“户部给地方衙门下公文筹粮,地方衙门接到公文后要先柔后刚。”
“先跟百姓讲道理,如果他们不卖粮边军就没饭吃,没饭吃就没法保家卫国。一旦建奴再次南下,他们存再多粮食也会成为建奴的口粮。换成银子就不一样了,随便找个地方就能藏起来。”
“如果百姓还不卖粮,就让县衙给各村镇摊派收粮任务,完不成的村镇在明年征收赋税时会被另外对待。”
“李阁老,如果还征不上粮呢?”有人问。
李邦华沉默片刻后说道:“让衙门派人强征!征粮价格按照赋税折银计算,百姓们只会受委屈,不会吃亏。”
朝堂上的官员们虽然有人心里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最终也没说出口。
现在陛下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同的声音。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将细节定了下来。
随后,各衙门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在朝堂上说出。
崇祯听了一会后站了起来。
“先停一下。”他对着正在汇报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施邦耀说道。
施邦耀一愣,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不知所措的站在原地。
“朕有个想法。”
“请陛下示下。”李邦华带头说道。
“朕打算在接下来一个月不上朝...”
崇祯还没把话说完,朝堂下面立刻跪倒一片:“陛下不可,大明朝内忧外患,各项国事急需陛下亲自处理,望陛下收回这个想法。”
“臣附议。”
“臣也附议。”
看着跪倒在地的群臣,崇祯欣慰的笑了。有这帮兢兢业业的大臣在,朝堂上乱不了。
他对着群臣再次笑了笑,随后收起笑容,一脸认真的说道:“朕不上朝并非不理政,而是换个方法理政。”
“现在是五月中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臣打算把权力下放给你们各个衙门。”
权力下放?
满朝文武静静地站在原地,搞不清崇祯要干什么。
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巴不得把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国家一个人说了算。
现在可倒好,这位大明皇帝要将权力下放。
属实有些不可思议。
“请陛下明示。”身为文臣之首的李邦华不知道崇祯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谨慎地问道。
“朕概括两点,”崇祯顿了顿,“一,凡是衙门的事,在接下来一个月都由衙门自己做主,把结果逐级上报,最后由内阁汇总上报给朕。”
“二,衙门做不了主的事向上级请示,如果上级也不能做主就继续向上级的上级请示。如果内阁也做不了主,就让内阁向朕请示。”
“目前只有这两点,你们先琢磨琢磨,如果可以的话暂时施行一个月。”
崇祯的话说完后,整个朝堂静悄悄的,安静的有些诡异。
所有人都被这个说法吓到了。
这权力下放的也太多了吧?
李邦华思考一番后站出来问道:“请陛下明确说明哪些是衙门自己能做主,做主到什么程度?”
其他人纷纷对着李邦华暗挑大拇指。
不愧是内阁首辅,心思缜密,思路清晰。
崇祯想了想:“户部公务最为繁琐,就以户部为例吧。”
所有人目光都看向户部尚书方岳贡。
“收钱的事不用说也没必要说,户部能自己做主,接下来主要说一说花钱的事。”
见崇祯说到重点,文武百官立刻来了精神。
“吕大器前些日子虽然打了胜仗,但也产生了一些伤亡。按照朝廷规定要发放抚恤银,赏银。”
“换做平时户部会将要花的银子数目上报内阁,内阁审核后再转交给朕定夺,是这个流程吧?”崇祯看向方岳贡。
户部尚书方岳贡是有名的老狐狸。
他怕崇祯算计他,所以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先与其他几位侍郎用眼神交流,然后才悠悠说道:“回陛下,是这个流程。”
“好,”崇祯站了起来,“权力下放的意思是这件事由兵部提供数字,户部负责准备银两,最后由户、兵两部一起派人将银子交到吕大器手里。”
“朕不再审核过程,而是直接看结果。”
众臣听罢面面相觑。
这权力也太大了吧?
不经皇帝同意直接动用国库的银子,简直闻所未闻。
如果户部和兵部联合起来贪污国库的银子,等皇帝知道的时候国库早就空了。
方岳贡抢先问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讲。”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