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此人身穿蓝色布裰衣,腰间系着一条暗灰祥云纹带,黑色网巾罩头。精致的圆脸上长了一双透亮的双眸,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
“此人有些面熟。”秦良玉自言自语道。
此时马万年已经来到门口,“奶奶,这位是...”
“等等!”不等马万年介绍,秦良玉出声制止。
她对着来人说道:“我知道你,你是张文忠公的曾孙,叫张...张什么来着?你们别说啊,让我好好想一想!”
“张同敞!”秦良玉喊出这个名字后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文忠公是张居正的谥号,他死后谥号万历被废除,但是在天启二年又被恢复。
世人为表示尊重,称其为张文忠公。
张同敞是张居正的曾孙。
张同敞尴尬的陪笑道:“秦总督过誉了,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此番带来两份旨意。一份是陛下的圣旨,一份是太子殿下的令旨,请秦总督接旨吧。”
第453章 人心善变
历史上张同敞于崇祯十三年以武荫补锦衣卫,后改中书舍人(掌传宣诏命)。
京师告破后他转辗各地,想救大明于危难之中。
可惜他不是张居正,明朝也没有了万历年间的国力。
弘光、隆武政权灭亡后他投奔桂王朱由榔,在永历朝廷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督各路军务。
永历四年满清攻入广西,张同敞慷慨赴义。
张居正一族对大明朝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同敞念完旨意后将圣旨递到秦良玉手中,随后笑着说道:“秦总督出川入楚追剿流贼,陛下得知后很是欣慰,特命我前来犒赏三军。”
说罢,他从怀里拿出一个布包。
打开布包后里面是一张用油纸裹着的...借条。
“这是陛下向蜀王借钱的借条,请秦总督转交给蜀王殿下。”
秦良玉接过借条后仔细看了看,随后松了口气。
时隔一年,崇祯终于将借条补上了。
张同敞继续说道:“有了这张借条,蜀王就没办法向秦总督催债了。至于犒赏三军多少银子,陛下说让秦总督自行定夺。”
秦良玉怔了怔,对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有些怀疑。
自行定夺的意思是给将士们发多少银子,什么时候发都由她说了算。
她虽然是四省总督,但权力还没大到这个程度。
“不用怀疑,”张同敞忽然收起笑容严肃起来:“秦总督接下来将面临至少两场至关重要的恶战,说难听点这些银子都是买命钱,所以陛下才会让秦总督自行做主。”
秦良玉点点头,将借条小心翼翼的收好。
几人回到屋里分别落座后,张同敞率先问道:“听闻秦总督正在攻打武关,战况如何?”
“哎,”秦良玉叹了口气,“情况不妙啊!武关易守难攻,而我又缺少攻城的大炮,所以只是做出了一副进攻武关的样子,并未真正攻打关隘。”
“李闯贼和献贼主力现在何处?”张同敞继续问。
“李闯贼主力在阜阳,汝南一带,献贼主力好像在六安附近。”
“嗯,”张同敞点点头,“陛下特意让我转告秦总督,要防备李闯贼和献贼再次入川。”
秦良玉微微一笑:“放心吧,我早有应对。”
二人又聊了一会军情,秦良玉话锋一转问道:“别山(张同敞字别山),陛下是如何知道云南土司会叛变的?如果消息无误的话,我得尽快组织率领川兵主力回川,随时准备平叛。”
“不可,”张同敞摇头,“现在湖广的战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决不能轻易退兵。”
“那云南那边...”秦良玉愁容满面。
她当然知道湖广战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此战若胜,大明朝与流贼的攻守之势就会转换。.z.
此前流贼攻,大明守。
此后双方会进入相持阶段,或者变成大明攻,流贼守的局面。
可如果不将主力撤回四川的话,川中兵力空虚,一旦云南生变,四川就有危险了。
张同敞站起身对着秦良玉说道:“云南的事就交给黔国公吧,他们沐家镇守云南两百多年,肯定有平叛的办法。”
“也只能如此了。”秦良玉叹了口气。
二人又闲聊了一会,秦良玉忽然想起一件事,她转头问张同敞:“马士英怎么样了?”
“马士英虽然损兵折将,但太子殿下念其守凤阳有功,于是让其戴罪立功。”
秦良玉沉默片刻后右手锤了下桌子:“马士英有五万大军,不但不主动出兵收复河南,反而被流贼打的损兵折将,太子殿这么做是不是太...仁慈了?”
张同敞摇头:“并非仁慈,而是有苦衷。现在南京朝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尤其是东林党和南京勋贵,为了争夺权力闹得不可开交。”
“马士英并非东林党,如果夺了他的兵权,受益的是东林党和勋贵。”
“为何?”秦良玉对党争不太了解,于是开口询问。
“因为太子殿下身边可用之人除了勋贵,就是东林党。为了制约平衡各方势力,殿下不能让这个兵权落入他们手中。所以思来想去,只有马士英最为合适。”
秦良玉不赞同张同敞的说法,她说道:“据我所知东林党有好有坏,并非所有人都热衷于党争。例如兵部的史可法,户部的高弘图,他们都是一心为朝廷做事的人,将这个权力交给他们又有何妨?”
“哎,”张同敞苦笑一声:“秦总督说的确实有道理,但太子殿下不敢冒这个风险,毕竟他们都是东林党,对吧?”
秦良玉想了想,点点头。
张同敞说的确实有道理,最难猜的是人心,善变的也是人心。
“还有一件事,”张同敞说话的同时看向站在旁边的马万年。
马万年一脸茫然的向四周看了看,发现身边没有其他人,于是问道:“张大人有何指教?”
秦良玉看不下去了,咳嗽一声后说道:“他的意思是接下来所说的话是朝廷机密,你不能听。”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下次直接说啊,我脑子笨,转不过弯来。”马万年嘿嘿一笑,转身走出房间并顺手关上了房门。
见马万年离开后,张同敞伸手从怀里拿出一摞信件。
这些信件都装在信封里,信封的外面空空如也,没有写字。
封口处却被浆糊粘死,不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
秦良玉不明所以,指着信封问:“这里面是什么?”
“只有锦衣卫才能看懂的密信。”张同敞回答。
“这么多信都是给谁的?信上又写了什么?”
“秦总督不用考虑那么多,只需想办法让此信落入献贼手中即可。这是广东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托我办的事,他说是奉旨行事。”
“哦,”秦良玉接过那一摞密信承诺道:“放心,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那多谢秦总督了。”
“无妨,举手之劳而已。你是张文忠公的后人,我秦良玉当奉为上宾,走,跟我喝酒去。”
“酒就不必了,”张同敞面有愧色,“太子殿下要我送达完旨意后立刻回南京,说是有要事相商。”
第454章 反间计(上)
六月初。
张献忠主力离开六安,开始向西移动。
其实张献忠还想再六安休整几天,此前从湖广入江西,又从江西进入南直隶,连续奔波让大军十分疲惫。再加上水土不服,导致大西军减员严重。
但是探马突然侦得吕大器亲率主力从淮南南下。
他可是击败了李自成的男人。
李自成实力比他强都败了,张献忠更不敢硬碰硬。
于是他只能临时改变计划,避其锋芒领兵西进。
“启禀大西王,在往前走三十里就是河南汝宁府固始县了。李自成兵败凤阳后固始县被高杰收复,城内细作传来消息,城中守军不足千人。”行进间,探马来报。
张献忠骑在马上问道:“劝降的檄文张贴了吗?”
无论张献忠还是李自成,在进攻城池前都会派兵在城内外张贴劝降檄文,尽可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探马抱拳拱手:“回大西王的话,先锋营已在城内外张贴劝降檄文。”
“好,”张献忠挥手让探马离开,随后看向军师汪兆麟,打算听一听他的意见。
张献忠共有三个军师,分别是潘独鳌,徐以显和旺兆麟。
第一位军师潘独鳌擅长练兵和冲锋陷阵,每遇战事必冲锋在前。
崇祯十三年潘独鳌被俘,崇祯十四年被救后再次被俘,后被官军处死在黄泥港一带。
第二位军师徐以显擅长兵法和制作武器,深受张献忠信任。其野心很大,常自诩为诸葛孔明,要帮助张献忠得天下。
可惜他没有孔明的命却得了孔明的病,崇祯十六年八月攻打岳州时,这位大西军师,左丞相兼刑部尚书徐以显不幸溺水身亡。
第三位军师就是这位旺兆麟了。
他擅长谶语和阿谀奉承。
谶语是占卜的意思。
张献忠本来就迷信,所以十分信任旺兆麟这种神棍。
不止张献忠迷信,李自成同样迷信。
李自成手下的军师宋献策也擅长占卜,当时占卜圈盛行“烧饼歌”,尤其是那句“遇顺则止”的“预言”让李自成和张献忠深信不疑。
(遇顺则止的意思是明朝遇到顺朝覆灭。)
所以李自成选国号的时候,宋献策建议将国号定为大顺。
张献忠实力弱,起家晚,等他称帝时“大顺”商标已经被李自成抢先注册。
为此张献忠只好将国号定为大西,但是在汪兆麟的提议下将年号定为大顺,发行的铜钱也叫大顺通宝。
主打一个擦边。
满清可能也听过“烧饼歌”,所以福临的年号里也带了一个顺字。
其实当权者未必信,但他们都抱有一个心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面对张献忠投来的目光,汪兆麟毕恭毕敬地说道:“启禀岳父大人,我夜观天象,此去固始县必定兵不血刃。”
张献忠很高兴,催马来到旺兆麟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如果真如军师所言,本王一定大赏于你。”
“谢过岳父大人!”汪兆麟骑在马上先是对张献忠深施一礼,随后直起腰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
张献忠的信任就是他高傲的底气。
张献忠目光从旺兆麟身上移开,最后落到传教士安文思和利类思身上。
安文思是葡萄牙人,利类思是意大利人,他们二人都是耶稣会传教士。
张献忠对这两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十分感兴趣,许诺平定天下后给他们修建一座全国最大的教堂,帮助他们传教。
安文思和利类思为此决定给张献忠效力,并在大西钦天监中任职。
“两位怎么看?”张献忠问道。
安文思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口音说道:“大西王神勇无比,此去固始县必定是马到功成。”
“是马到成功!”利类思纠正道。
“两位说的都对,不必纠结。”汪兆麟嫌弃的看了二人一眼,嘲笑道。
“嗯。”有了这三个神棍的保证,张献忠心里稍定。
他高高举起马鞭,挥舞的同时对身边的传令官喊道:“传令下去加速行军,天黑前必须赶到固始县城外。”
“驾!”马鞭打在马身上,战马嘶鸣一声,窜了出去。..
下午未时末刻,探马拿着一封降书来到张献忠面前。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