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李阁老请讲。”
“陛下信任臣吗?”
“当然信任,否则也不会让你担任兵部尚书兼内阁首辅的职。”
“不,臣的意思是陛下到底有多么信任臣?”
崇祯不知道的李邦华为什么会这么问,他仔细思考后回答:“在朕所有信任的人当中,李阁老能排进前三。”
“呼,”李邦华松了口气,他拄着拐棍站起来,然后对着崇祯深施一礼:“陛下,八月秋闱在即,赈灾队伍也即将到达南直隶。臣请旨亲往南直隶组织秋闱,并顺便赈灾。”
“请陛下恩准。”
崇祯猛地站了起来:“不准。”
南直隶是大明朝的修罗场,掉进去轻则掉一层皮,重则死无葬身之地。
先不提秋闱有多少事,单就赈灾一件事就够李邦华喝一壶的。
那里可是逃税的重灾区。
有钱的,有权的,有权又有钱的都想方设法偷逃赋税。
北直隶虽然也有逃税情况,但由于是天子脚下,所以逃税情况并不是特别严重。
南直隶不同,那里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迁都北京后又成为失意官员的发配地。
牛鬼神蛇一应俱全。
太子之所以没遇到多少难处有两点原因。
一,太子是储君,未来的皇帝。南京那些人巴结还来不及呢,肯定不会主动使绊子。
二,太子到达南京后一直在花钱,没有收钱。不收钱就不会触及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不会向太子发难。
一旦开始征税,这种微妙的平衡会被打破。
“请陛下说明为何不让臣南下!”李邦华双手拄着拐棍,义正言辞。
“李阁老身体不好,南直隶路途遥远,朕怕阁老身体无法承受。”
“臣不怕死,如果能死在任上,臣反而能青史留名,请陛下成全。”李邦华对着崇祯再次深施一礼。
这句话有理有据,崇祯没法反驳。
“这...”崇祯快速思考,“内阁和兵部需要阁老,如果阁老南下,朕的内阁和兵部岂不是要出事?”
“内阁有范景文,兵部有王家彦。臣考察了许久,他们完全可以胜任内阁和兵部的工作。不止他们,其实各部掌权的都是干实事的人,陛下完全可以放心。”李邦华拄着拐棍,目光坚定。
崇祯暂时没词了。
他一边思考一边扯别的:“不是朕不想让你去,而是朝廷离不开阁老。范景文能力虽然没问题,但其他各部不服他,他担不起这个重任。”
“王家彦也是这个情况,各部之间需要协调,此事只有李阁老亲自上阵才行。”
“陛下放心,各部都按规矩办事,不存在吃拿卡要的行为。如果陛下不信,可以让人暗中调查。”
崇祯额头开始冒汗。
这个李邦华简直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铁了心要去南直隶赴死。
“额...”崇祯沉吟片刻后突然灵光一闪:“据锦衣卫传来的消息,今年辽东有旱灾,建奴粮食不够吃肯定会再次南下入关劫掠。”
“所以李阁老还是坐镇京师,与朕一起御敌吧!”
第464章 京师来信
“北方边关有吴三桂,高第,王永吉,黄得功,阎应元、唐通等人驻守,他们的兵马有十数万之众。再加上京师三大营和勇卫营,仅北直隶可用之战兵就将近二十万!”
“建奴上次入关损失惨重,臣以为他们近期必不敢再次入关。就算敢入关,也无法突破我大明边军的防线!”李邦华语气无比坚定。
崇祯无奈叹了口气:“李阁老,不是朕不想让你去,而是南京乃是非之地。此一去,凶多吉少。”
李邦华跟着叹了口气,他盯着脚下的金砖说道:“臣老了,趁着现在耳能听目能视,再给大明尽最后一份力。”
“请陛下成全。”
崇祯站起身,纠结一番后终于下定决心:“既然李阁老愿意南下赈灾,那朕就成全了你...”
“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告知陛下。”李邦华突然打断了崇祯的话。
“李阁老请讲。”
“臣此去南直隶可能会杀一些人。”
崇祯差点笑出声。
杀人好啊,他自从穿越以来杀了不少人。可即便这样也只是堪堪肃清了北京朝廷,南京朝廷截止到目前为止一个都还没杀。
崇祯本想告诉李邦华放心杀,大胆杀,杀得越多越好。
考虑到这么说会让李邦华误会,所以崇祯改口道:“李阁老可以杀人,但是一定保证杀的人是该杀之人。”
“陛下放心,臣绝不会滥杀无辜。”
确定李邦华南下后,崇祯又嘱咐了一些事。
两天后,李邦华悄悄从北京出发。
在他出发的前一天,一封封密信被人从北京送出。
少部分被送往南方各省,大部分信件都被送到了南直隶。
七月中旬的南京城又闷又热。
在树上蝉鸣的伴奏声中,一匹匹快马从路上飞奔而过,钻入路边的深宅大院。
两刻钟后,家丁们推开院门,瞅准方向后消失在街角处。
午后时分,朱国弼,刘孔昭,赵之龙,徐文爵聚集在一座偏僻的茶楼中。
朱国弼从怀里拿出密信甩到桌子上,低声说道:“诸位,京师传来消息,李邦华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南下了。”
刘孔昭点头跟着说道:“赈灾钦差李邦华于七月初四从京师出发,先乘坐马车去往通州,然后坐船走水路。”
“不出意外的话,七月末至八月初就会抵达南京。”
“狗屁赈灾钦差!”赵之龙破口大骂,“表面上是赈灾,实际上是来查账的。”
刘孔昭盯着赵之龙问:“听赵兄的意思...你那边的账还没平?”
赵之龙反问:“你们的账都平了?”
朱国弼和刘孔昭同时点头。
他们的账在年初就已经处理完了,朝廷想查也查不出来问题。
“草他妈的!”赵之龙开始骂街:“现在南京京营总督虽然换成了刘文炳,但是下面的具体事务还是由我这个前任总督来处理。”
“此前南京京营的亏空高达百万两银子,历任总督都是靠吃空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说,吃空饷的账怎么平?”
“也不是没办法,”刘孔昭开始出主意,“史可法不是在精简京营士兵吗,以裁撤老弱病残的名义将空额削减不就行了?”
不提史可法还好,提到史可法的名字后赵之龙咬牙切齿:“史可法实在可恶!他确实在裁撤老弱病残,但所有被裁撤的士兵都要要经过他们兵部的登记和核对才行。”
“我去哪儿找一万个生面孔去?”
三个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朱国弼眨了眨眼睛:“既然无法削减空额,不如准备几十万两银子。就说这些银子是你担任京营总督以来查出来的空饷,为了不得罪人才没有上报,现在京师来人,正好上交。”
赵之龙虽然没说话,但其他人已经从他的表情里看到了不甘心。
一万人一年的空饷是十八万两。
他担任了三年南京京营总督,吃掉的空饷高达五十四万两。
之前是将五十四万两银子装进口袋,现在是把银子从口袋里拿出来,换成谁都不会甘心。
见赵之龙不说话,刘孔昭看向徐文爵。
前任魏国公徐弘基刚刚去世,徐文爵虽然还没承袭爵位,但府中各项事务已经交由他负责。
“贤侄,”刘孔昭说道:“之前你父亲是担着南京守备的差事,你赵叔是南京京营总督。你赵叔能吃空饷全靠父亲支持,不对,应该说你赵叔和你父亲都吃了空饷,现在李邦华要来查账,你说该怎么办吧?”
徐文爵当然知道他爹徐弘基也吃了空饷,否则他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要不...把吃掉的空饷拿出来?”徐文爵提议道。
“荒谬,吃进去的东西哪有拿出来的道理?”赵之龙两眼一瞪,“当务之急是消灭证据。”
“怎么消灭证据?一把火把南京兵部点了?”徐文爵不爽的回答道。
刘孔昭突然插话道:“贤侄果然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赵之龙和徐文爵同时一愣,目光看向刘孔昭。
赵之龙忙问:“刘兄有办法?”
“我?”刘孔昭苦笑一声:“兵部是文官的地盘,我可没办法!不过...马士英和钱谦益在朝廷和地方安插了不少亲信,肯定有办法。”
“他们愿意配合?”赵之龙不解的问。
“有什么不愿意的?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只要愿意花钱,就没有平不了的账!”
“更何况他们自己也有烂账和亏空,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府县不战而降了。”
赵之龙和徐文爵交换眼神后同时对着刘孔昭说道:“麻烦诚意伯帮忙从中联络一番。”
“不不不,”刘孔昭快速摇头,“你们直接去找他们就行,我就不在里面掺和了。”
第465章 强龙和地头蛇
就在朱国弼等人密谈的时候,南京朝廷其他人也没闲着。
阮大铖府上,马士英正在做客。
“马兄,李邦华要来了。”阮大铖说话时候擦了下额头。
李邦华是个硬骨头,买不通说不动,如果被他抓到把柄轻则丢官,重则进牢。
马士英叹了口气:“来就来吧!希望你我提拔的那些人最好能躲过这一劫,躲不过也没办法。”
阮大铖点头:“京(南京)官基本没问题,地方官麻烦可就大了。地方上的亏空,赋税征收,案件处理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马士英皱了下眉:“不是都烧了吗?只要烧成灰,朝廷无论如何也查不出问题。”
阮大铖苦笑道:“有流贼出没的府县确实把账册都烧了,然后趁机把罪责推到流贼身上。可是那些没有流贼的府县就没辙了,总不能说流贼偷偷潜入城中放火烧完县衙后又跑了吧?”
“更何况失火也是重罪,很多官员权衡利弊后没敢烧。”
马士英先是皱眉,随后眼前一亮:“其实,流贼可以有!”
“啊?马兄的意思是...?”
“派人冒充流贼进城作案,抢一些钱,杀几个人,然后趁机在衙门里放火。如此一来,就说得通了。”
阮大铖忽然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行,因为他们没人。
家丁们虽然忠诚且卖命,但是没干过杀人放火的活。到了现场后万一临阵退缩,所有的准备就都白费了。
阮大铖随后将这个顾虑告诉了马士英。
马士英右手敲着桌子,思考对策。
凤阳之战后确实他没被治罪,但是被夺了兵权,目前是无人可用的状态。
如果家丁也不能用的话,就真的没人可用了。
等等。
他想到了勋贵。
“阮兄,咱们确实没人可用,但勋贵有人啊!他们手底下有兵有将,借他们的手杀几个人,放几处火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是...这么做不是授人以柄吗?再说他们也不一定愿意配合。”阮大铖十分担忧。
“把柄这个东西没那么可怕,只要互相都有把柄,就互相都没有把柄。至于是否愿意配合,我觉得问题不大。”
马士英话音未落,门外响起阮大铖家丁的声音:“老爷,门外有人求见。”
“何人?”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