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但...
考生们的胆子太大了,直接堵了南京六部衙门的大门。
其他衙门还好,对战事影响不大。
可南京户部和兵部的停摆直接影响了军饷的发放和粮草的运输。
马万年看完密信的内容后脸色惨白:“奶奶,咱们是不是没有援军了?”
..
第483章 李邦华抵达南京
十五天前,八月初七。
眼看秋闱将至,内阁首辅李邦华只在扬州逗留了一天便乘船前往应天府。
临走前,李邦华面见了新任扬州知府张煌言。
李自成攻凤阳时张煌言筹饷有功,接替前任知府任民育的差。
严格来讲张煌言并没有功劳。
但是在南京朝臣的举荐下,愣是将他推上了扬州知府的位子。
史可法想拦也没能拦住,只能接受了这个事实。
南京朝臣举荐张煌言的目的为了害他,而不是帮他。
现在朝廷正在追查赋税欠款,南直隶扬州府偷逃赋税的人非常多,这儿的差事最难办。
他们巴不得张煌言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阁老,您找我?”张煌言走进船舱后对着李邦华深施一礼。
“坐!”李邦华指着桌子旁边的凳子。
“在前辈面前,晚辈站着就行。”张煌言在此深施一礼。
李邦华盯着张煌言的脸看了一会,哈哈一笑:“不愧是陛下看中的人,年纪虽然不大,但是说话不卑不亢,谦虚谨慎。”
“人才,人才啊。”
张煌言浑身一震:“阁老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
不能怪张煌言震惊。
就好比一个新入职的年轻人突然从公司总经理那里得知,董事长不但知道他的名字,还十分关注他。
激动是在所难免的。
“何止知道,陛下在我临行前刻意嘱咐过,让我多带带你这个年轻人。”李邦华笑着说道。
“那...有劳阁老了!”张煌言再次对着李邦华深施一礼。
“不必多礼,知道老夫找你来所为何事吗?”李邦华问。
“晚辈不知。”
“最近什么都不要做。”
“什么?”张煌言愣住了。
他盯着李邦华的脸,试图找出他表情上的破绽。
李邦华这种级别的老狐狸当然不会给他机会,所以张煌言一无所获。
张煌言无奈之下只能问道:“阁老此番南下是奉旨赈灾和追缴赋税欠款的,可是阁老让晚辈什么都别做,晚辈不懂阁老为何让晚辈抗旨不遵。”.bμν.
他怕李邦华坑他。
朝廷的旨意是让地方官追查赋税欠款,而李邦华让他什么都不要做。
这种违背朝廷旨意的话让他很不理解。
“因为...扬州不能乱。”李邦华捋着下巴上的胡须,表情平静如水。
“乱?”张煌言更不懂了,“能怎么乱?”
“农民不种地,灶户不煮盐,士兵不守城,商人不运货物,纤夫不拉纤,学生不读书科考,官员不办公...”李邦华眯着眼,望向船舱外面。
“这...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张煌言震惊的无以言表。
“乱就乱吧,大明朝的弊病非一剂猛药可以医治。老夫之所以说扬州不能乱,是因为扬州是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这里一旦乱了,漕运就会收到影响。漕运一乱,北方边军的粮草就会出问题。”
“你懂老夫的意思吧?”
张煌言恍然大悟:“晚辈明白了,多谢阁老指点。”
“你放心,老夫不会害你。”李邦华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封密信递到张煌言手中,“这是朝廷暂不追缴扬州府拖欠赋税的公文,你收好了。”
张煌言毕恭毕敬地接过公文,小心翼翼地的拆开信封,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
确定内容无误后,张煌言这才把心放到肚子里。
这年头干什么都要留痕迹,否则事到临头根本说不清。
交代完张煌言后,李邦华乘船离开扬州。
钦差队伍的船队先顺着运河抵达长江,然后逆流而上直奔南京。
走了还没二里路,船队前方出现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船。
战船上插着大明国旗和操江水师的旗号。
是操江水师提督刘孔昭。
操江水师见李邦华钦差队伍到来,立刻向南北两侧移动,将中间的水路让了出来。
紧接着,两边的战船上响起了锣鼓声。
咚咚锵锵的声音让整个江面瞬间热闹起来。
李邦华见状脸色一寒:“快,快停船。然后给对方打旗语,让他们将所有战船移到长江南侧,钦差船队从长江北侧通过。”
“阁老这是为何呀?现在东风大作,正是行船的好时候。要是错过这阵风,得多耗费半天时间才能到南京。”同船的兵部左侍郎张伯鲸说道。
“不合礼制!我等虽为钦差,但是随行护送的兵员有数量限制。如果加上刘孔昭派来的这些人,咱们就超人数了。”
“如果不停船的话,太子在见到老夫前会先见到弹劾老夫的题本。”
张伯鲸先是一愣,然后急忙命船夫停船。
钦差船队停船后,刘孔昭的操江水师并没有停止奏乐,而是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继续行船。
一刻钟后,数百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消失在远处的灰雾之中。
等那些战船走远后,张伯鲸愤愤道:“刘孔昭身为操江水师提督,明知不合礼制还派兵护送,到了南京后一定要弹劾他。”
李邦华嗤的一声笑了:“你弹劾他什么罪?”
“不合礼制啊!”张伯鲸直接说道。
“他操练水师时偶遇钦差船队,何罪之有?”李邦华露出一副阴狠的表情。
“那锣鼓又是怎么回事?”张伯鲸有些不服。
“水师闻鼓出战,闻锣收兵,有什么问题吗?”
“这...”张伯鲸发现自己竟然无言以对。
他突然意识到了南京这些官员的可怕之处。
钦差船队继续逆流而上,终于在八月初十这天到达了南京城外。
离船登岸后,李邦华看着远处高耸的城墙有些唏嘘不已。
上一次来南京城还是在崇祯十二年。
他接替范景文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协理戎政大臣。
不过还未施展拳脚便因为父亲过世就回家守丧。
等到守丧结束已经是崇祯十五年冬。
不等他官复原职就被调往北京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bμν.
这一待就是三年。
南京城外,大明太子朱慈烺和南京各部官员分列道路两侧,欢迎钦差队伍的到来。
李邦华是崇祯亲自派遣的钦差大臣,代表皇帝外出巡视。
官员们见到他要像见到皇帝一样那般恭敬。
朱慈烺见李邦华下船登岸,一边走向李邦华,一边问身边的南京礼部尚书黄锦:“黄尚书,我见到钦差用下跪吗?”
黄锦低着头直嘬牙花:“嘶......殿下,臣还没遇到过太子与钦差见面的情况。不过按照礼制,殿下应该行叩首礼。”
朱慈烺心里很不舒服。
他堂堂大明太子竟然要向内阁首辅磕头,虽然对方有钦差的身份加持,但他心里还是有些过意不去。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李邦华一行人突然停下了脚步。
一名太监打扮的人走出队伍,小跑着来到朱慈烺面前大声说道:“陛下口谕,李邦华代朕南巡,太子只需施拱手礼即可,不必叩首,钦此。”
第484章 下马威
太子朱慈烺快步走到李邦华面前,抱拳拱手:“见过钦差大人!”
其余官员纷纷下跪,口中高呼:“参见钦差大人。”
有明一朝下级官员私下里对上级官员的称呼屡有变化。
最开始习惯加一个大字。
管知县叫大老爷,中书舍人叫大中翰,巡按御史叫大马台。
用了一段时间后官员们不乐意了,因为许多官称被老百姓用烂了。
当时人们管医生叫大夫、郎中,管茶馆的伙计叫大博士,管工匠们叫大司务。
为此官员们决定给自己涨一涨辈分。
私下里将知县的称呼改为太爷,知府为太尊,尚书为太师等...
不过对钦差大人的称呼一直没变,统一称大人或钦差大人。
施礼完毕后,李邦华来到朱慈烺身边,递给他一封信,“这是陛下让臣转交给太子殿下的密信,请殿下收好。”
朱慈烺毕恭毕敬地接过密信,收入怀中。
他向李邦华身后看了一眼,随后说道:“本宫在春和殿备了酒席准备给阁老接风,阁老一定不要推脱。”
“殿下的好意臣心领了,此番南下公务繁忙,臣在驿站吃一些家常便饭即可,就不劳烦殿下了。”李邦华没给朱慈烺面子,直接拒绝了他的饭局。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一是保护自己,二是保护太子。
太子抵达南京已经一年半了,他不确定太子的立场。
如果太子站在他这边还好,可如果太子站在南京官员和勋贵那边,他此去肯定会凶多吉少。
酒后落水,酒后失足等各种各样的意外都在等着他。
无论他出什么意外,太子都会受到牵连。.qgν.
其实他并不怕死,而是怕死的没有意义。
更何况此番南下的任务是追缴士绅赋税欠款。
任务没完成前他还不能死。
朱慈烺不知其中原委以为李邦华轻视他,冷哼一声甩袖离开。
李邦华在心中叹了口气。
这位太子的城府太浅了,还得多锻炼锻炼,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才行。
太子离开后,迎接的官员们跟着走了一部分。
剩下的十几个人与李邦华都是旧相识,纷纷来到近前与他叙旧。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