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4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这个问题必须处理。

崇祯坐在龙椅上苦思冥想起来。

范景文和方岳贡在旁边出谋划策,君臣三人开始商议。

一连商议了三天也没能商量出结果来。

崇祯急,范景文更急。

礼部、工部衙门里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去处理。

他每天早起来这里,天黑前才回去,耽误了不少公务。

再耽误下去,礼科、工科给事中,都察院弹劾他的题本就要递上来了。

他一直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不想因为这件事让自己名声受损。

第三天下午,范景文终于待不住了。

他对着崇祯深施一礼:“陛下,臣有一策。”

崇祯先是假装惊讶,随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定的笑容。

他终于让范景文这个老狐狸开口说真话了。

此前他为了明哲保身,一直敷衍行事。

其实崇祯非常理解他,毕竟谁也不想沾上藩王宗室这块狗皮膏药。

“范尚书先喝口茶再慢慢说,朕不急。”崇祯假笑道。

范景文根本没心思喝茶,他直接开口说道:“陛下,削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来逐步完成。”

“哦

范景文的这句话让崇祯有些意外,到底是什么样的计划需要用十年时间来完成。

“十年分为两个五年,”范景文继续说道:“第一个五年查,第二个五年削。”

“慢慢说。”崇祯说话间挥手让王承恩退了出去。

不是他不相信王承恩,是怕王承恩继续待着这里会影响范景文的思路。

偌大的乾清宫只剩下君臣二人。

范景文彻底没了顾忌,放心说道:“第一个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明暗两条线去查各个藩王府的财产情况。”

“朝廷派人从明面上查田产,搞清楚他们到底侵占了多少民田,又偷逃了多少赋税。”

“陛下派锦衣卫从暗中查,摸清各个王府有多少钱粮。”

崇祯眯着眼问:“查钱粮是为了...?”

范景文表情十分严肃的说道:“查钱粮是为了提防他们造反。打仗打的是钱粮,如果某个藩王想造反,那么肯定会提前囤积钱粮。”

“然后呢?”崇祯亲自来到范景文身边,给他倒了一杯茶。

范景文感激却不感动。

客套过后,他接着说道:“锦衣卫查的事还没完。”

“在调查藩王钱粮的同时,还要查清楚有多少士绅和地方豪强依附于他们。一旦藩王起兵,这些人不但能提供钱粮,还能在战时输送兵员。”

“查清楚后尽早布下棋子,让他们家破人亡。”

崇祯郑重其事地点了下头:“范尚书所言让朕很是欣慰。”

范景文叹了口气:“臣只是将心中所想说出来,并无他意。”

范景文的意思是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迎合崇祯的想法,并没有针对藩王的意思。

毕竟眼前这位大明皇帝就是藩王出身。

“接下来呢?”崇祯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可不像某些皇帝那样小心眼。

“接下来是第二个五年。”范景文说到这的时候抬头看了一

眼崇祯。

他在这位大明皇帝眼里看到了坚毅和决绝。

上一次看到这种眼神时,李自成已经攻下宣府,直奔京师而来。

那天的朝堂血雨腥风。

今天他又看到了同样的眼神。

范景文知道崇祯的目标不是他,而是那些为祸地方,盘剥百姓,殴打官员,与地方士绅豪强一起吸食大明血液的藩王宗室。

为了谨慎起见,范景文又问道:“陛下,臣有一个问题。”

“问吧,朕言无不尽。”

范景文咽了口唾沫:“如果在削藩过程中出现了藩王之乱,陛下又该如何应对?”.qgν.

崇祯听罢站了起来。

他在龙书案旁边来回走了几步,抬头看向窗外的天空。深邃的目光犹如一支离弦的利箭,一往无前。

目光收回,落到已经五十有九的范景文身上。

崇祯声音坚定:“若有藩王造反,朕便起刀兵,换太平!”

范景文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

他对着崇祯深施一礼道:“陛下,第二个五年便是削。”

“先将那些有问题的藩王以祭祀的名义召至京师,彻查问罪。该退地的退地,该补缴赋税的补缴赋税。”

“如果有人想造反的话,大约就是在这个时间段。”

“假如一切顺利,接下来就是解决藩王宗室人数太多的问题了。陛下嫡长子封太子,其余诸皇子封亲王。诸皇子的嫡子降袭郡王,降四次而止。”

“其余子嗣爵位世降一等,一直降到平民为止。”

“等等,”崇祯让范景文停了下来:“已有的那些藩王如何处理?”

范景文犹豫片刻,“臣的意思是,除了太祖高皇帝封赏的藩王世袭罔替不降爵位外,其余藩王一律降袭,降四次而止。”

“继续。”崇祯表情平静。

“至于藩王宗禄问题,臣的意思是只给钱,不封地。”

崇祯再次打断了范景文的思路:“只给钱不封地岂不是加剧了藩王宗禄支出?”

第513章 削有罪之藩

明代藩王赐田有两种不同管理模式。

一种是自行管业,另一种是有司代管。

自行管业的意思是王府自营。

王府自己将赐田租给佃户,向他们收田租和赋税。(赋税不交朝廷,而是交给王府。朝廷虽然免了藩王的赋税,但是藩王并不免佃户的赋税。)。

怎么收,收多少,什么时候收都由王府说了算。

有司代管是官府代为管理。

官府将田租给百姓,收上来的钱再转交给王府。

有司代管的田,田租和赋税特别低。在成化、弘治年间,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当时赐田的田租和赋税每亩收银三分,到了万历年间又改为上田三分,中田二分,下田一分五厘。

范景文的意思是,虽然不给封地了,但是朝廷会将封地的租税钱以藩王宗禄的名义发出去。

对藩王来说,并没有多少损失。

“什么意义吗?”崇祯很是纳闷,“虽然不给封地了,但是还会给钱啊,有钱就能买地,有地后又会出现各种乱象。”

范景文微微一笑:“目的就是让他们买地!买地就得花钱,这样钱就能从王府流向民间。买地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欺行霸市的行为,这些行为就是藩王的把柄。”看書菈

“藩王问题不可能一劳永治!要给藩王犯错的机会,一旦他们犯了错,陛下就能抓住把柄治他们的罪。”

“陛下削藩要削有罪之藩,而不是削所有的藩!有问题的藩王宗室,陛下可以降罪。没问题的藩王宗室,陛下根本不用管。他们做的好事不但会维护陛下名声,还能稳定大明统治。”

“勋贵也是同理!”

“如果强行削藩,并将削藩的范围扩大到勋贵身上,建文时期有些武将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将再次发生。一旦起刀兵,对朝廷非常不利。”

(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朱翊钧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范景文的这番话让崇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是啊!

只削有罪之藩就够了!

没问题的藩王根本没必要削!

他们做的好事在百姓眼里等同于皇帝做好事。

尤其是不能明目张胆的削勋贵。

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武将们就会胡思乱想。

导致出工不出力,或者故意战败投降对方。

靖难之役时,南军这边就有几个手握重权的人明目张胆的演朱允炆。

崇祯不能重走朱允炆的老路。

范景文又补充了一句:“世宗便是用这个办法削的藩。”

崇祯不置可否的点了下头。

世宗是嘉靖的庙号,嘉靖时期被废的藩王最多。

嘉靖怎么削藩的?

一部分藩王因绝嗣被废藩,一部分藩王则是因为犯罪被废藩。

范景文这句话说的非常有深意。

他虽然没明说,崇祯却听懂了。

尤其是那些因绝嗣而被废藩的情况很不对劲。

藩王不但有钱,而且妻妾成群,怎么会生不出儿子来呢?

生出来容易,养大了难。

藩王的儿子们会莫名其妙的夭折,导致绝嗣。

这里就有阴谋论了。

无论是否有阴谋,嘉靖都达到了他削藩的目的。

可惜嘉靖的后代把这个本事忘得一干二净,导致被群臣和藩王拿捏。

范景文离开时天色已晚,崇祯亲自派人将他护送回府。

谁也没想到大明朝数十万藩王宗室的命运,在君臣二人的商议下被改变了。

这充分体现了重要的会议人不多,人多的会议不重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崇祯只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处理南京送来的无数题本。

这些题本大多都是弹劾李邦华的,指责他独断专行,草菅人命,大不敬,贪墨公费等等各种罪行。

少部分题本来自地方官员,大部分题本出自御史之手。

大明有律,言官不会因言获罪。.

所以言官便成了南方朝廷官员的枪!

崇祯并没有不理会,而是认认真真地把所有题本都写了回信。

意思大概是朕知道了,李邦华身为钦差手握重权,不便轻举妄动,等他回北京后再说。

同时他将所有弹劾人的名字全都记在一个小本上。

回信是稳定这些人情绪,防止他们继续使坏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