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7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急忙又看了一遍塘报,低声说道:“塘报中是这样写的。”

“当时在场的人都有谁?”崇祯继续问。

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弄清楚才行。

“除了李顺祖,红娘子以及千余士兵外,还有刘体纯,李过,高一功等流贼降将。李顺祖所部兵马回营后被秦良玉挨个亲自询问,确认无误后她才写了这封塘报。”

崇祯没有点头,而是挥手让王承恩继续往下念。

当对一个消息的真假产生怀疑时,不应该忙着下结论,而是从多个渠道进行求证。

锦衣卫的消息还没送来,他不能急。

王承恩接着念道:“李闯贼之死传遍整个关中,关中各地望风而降。刘芳亮率五千辎重兵投降,贺锦见大势已去也投降了唐通和阎应元。”

“皇爷,秦良玉还在塘报中询问如何处置流贼降将。”王承恩边看边念道。

崇祯低着头想了一会,开始犯难。

秦良玉是在询问给不给降将兵权。

其他降将倒还好,手中没有多少兵马,就算给了他们兵权也不足为虑。

贺锦和刘芳亮不同,他们二人的兵马加起来有一万五千多人。

如果给他们兵权,一旦复叛后果十分严重。

可如果不给他们兵权,这些人会心生异心。消息传出去后,将不再有人投降大明。

崇祯又想了一会后说道:“念秦良玉的信。”

王承恩放下塘报打开信件后一字一句的念了起来。

信的内容虽然很长,但是总结起来只有两点。

一,川兵出川作战已近一年半时间,士兵们多有思乡之情。现李自成已死,陕西亦被收复,她想稳定西北的局势后率兵回川。

二,秦良玉自觉年事已高,无法继续担任要职。所以她打算回川后辞任四省总督之职,回乡养老。

崇祯叹了口气,心中虽然很是不舍,但也只能同意:“回信告诉她,朕准了。”

这位老将不但战功赫赫,更是为大明鞠躬尽瘁。如果再让她继续征战的话,很可能积劳成疾死于军中。

他绝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所以给了秦秦良玉安享晚年的机会!

“通知兵部和内阁,让他们根据秦良玉的功劳上奏请封。”

“遵旨。”王承恩快速用笔记下这件事,拿出南京的公文。

还没等他年,王之心在殿外求见。

“进来吧,”崇祯懒洋洋的说道。

“奴婢参见陛下,”王之心施礼后继续说道:“陛下,陕西锦衣卫送来密信。信中说李自成在刘家畔附近被其妻高桂英刺心而亡,刘宗敏誓死不降,抱着李自成的尸体投了黄河。”

王之心一边说一边偷眼观察崇祯的表情。

锦衣卫因为核实消息耽误了时间,所以密信比秦良玉的塘报晚到了一会。

他怕崇祯因此责怪他。

崇祯没有责怪的意思,而是问道:“刘宗敏有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没有,”王之心斩钉截铁地说道:“刘宗敏投河时穿着暗甲,甲胄重约五十斤。刘家畔一带的黄河水汹涌湍急,别说穿着甲胄了,就是不穿甲胄的善水之人掉下去也无法活命。”

崇祯先是沉默了一会,然后眉开眼笑起来。

他忽然想通一个道理,没必要纠结刘宗敏到底死没死。

只要让百姓们觉得他死了就行。

“王之心,”崇祯吩咐道。

“奴婢在。”

“派人沿着黄河找到刘宗敏的尸体,然后大肆宣传一番。”

王之心转了转眼珠,叩首道:“奴婢领旨!”

崇祯有些不放心,追问道:“朕刚才那句话的重点是什么?”

王之心迅速回答:“是找到二字。”

“嗯。”崇祯欣慰地点了点头。

王承恩站在旁边看的一愣一愣的。

他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

崇祯当然不会向王承恩解释什么,因为这是机密。

他是让王之心找一具尸体冒充刘宗敏,让世人以为刘宗敏已经死了。

如此一来,那些藏起来的流贼便失去希望,或隐居山林,或现身投降。

就算刘宗敏本尊还活着,也会被迫成为“死人”。

用一句现代话来形容就是:坏了,我成替身了!

崇祯吩咐王承恩:“昭告天下,秦良玉和吕大器二十万大军收复陕西,山西。流贼主犯李自成,田见秀,刘宗敏已死,剩下的人非死即降。”

“王之心,朕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做。”崇祯再次看向王之心。

“奴婢听旨。”

“派人给高一功带个话,让他放心厚葬高桂英。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姐夫立一个衣冠冢。”

王之心身体一震,跪地磕头道:“奴婢这就去安排。”.

在崇祯看来,李自成自始至终都没有投降满清。

凭这点就可以给他立一个衣冠冢。

第571章 大明皇孙朱和垿

“念南京发来的公文。”王之心走后,崇祯对着王承恩说道。

王承恩打开公文念道:“内阁首辅兼钦差大臣李邦华奉旨南下赈灾追缴赋税欠款,现已从浙江转入江西。接下来的行程是继续往西进入湖广,然后分派出数支队伍去往四川,云南,江西,两广。”

“最后才会进入福建,望陛下悉知。”

“等等...”崇祯听出了问题,“为什么要把福建放到最后?”

“公文里没写。”

崇祯右手拄着下巴想了一会明白了其中缘由。

这件事肯定与郑家有关。

郑芝龙被朝廷诏安后在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一带大肆买田,不出意外的话肯定偷逃了赋税。

追缴赋税欠款的原则是上至藩王宗室,下至黎民百姓,钦差队伍都一视同仁!

但...

郑芝龙的身份太敏感了,他手中掌握了称霸一方的海上力量。

如果在这个时候查他,有可能把他逼反。

届时朝廷会非常被动!

李邦华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把福建放到最后。

“给南京和李阁老回信,就说朕没有意见!”崇祯说话的同时在心里默念了几遍郑芝龙的名字。

呵,海盗!

朕早晚要灭了你!

不过现在还不行,因为黄蜚的水师尚在训练之中。

川军之中的曾英和杨展虽然擅长水战,但也仅限于内河水战。

与内河水战相比,海战的舰船装备以及战法有很大不同。

贸然出击只会损兵折将!

而且海战的关键是潮汐和海风!

无论曾英还是杨展,对此都一窍不通。

“皇爷,内阁来了!”王承恩正打算拆家信时,眼角余光发现殿门外站着几个人。

“都进来吧。”崇祯沉声道。

“陛下,陕西降将...”

“不急,先听听太子在家信里写了什么。”

范景文刚要说公务,被崇祯打断。

“这...家信是皇家私事,臣等还是不听了。”范景文说话间就要施礼离开。

“无妨,”崇祯一脸平静:“太子是大明储君,家国本就一体,何来私事之说?”

“念家信吧!”崇祯转头吩咐王承恩。

王承恩伸手拿起太子写的家信,慢慢打开信封。

抽出信纸展开后,王承恩先是浑身一震,然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高呼:“恭喜皇爷,贺喜皇爷!”

“是太子妃诞子了吗?”崇祯不动声色地问。

王承恩停顿了一下,跪在地上激动地浑身颤抖:“回皇爷的话,太子妃宁氏诞下一子!老天爷给我大明喜降皇孙,此乃天大的喜事!”

范景文,方岳贡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身体微微僵硬了一下。

王承恩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拆开的信封。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除了太子,谁也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可崇祯仅凭王承恩道喜的行为便说出了太子妃诞子的事。

换言之...崇祯早就知道太子妃身怀有孕。

进一步可以推测出,南京后宫里有崇祯的眼线。

千里之外的皇宫都无法逃脱崇祯的监视,锦衣卫的渗透能力可想而知!

范景文等人立刻说道:“臣等恭贺皇上。”.

“恭喜皇爷喜得皇孙!”

门外的太监们也听到了这个消息,跟着下跪道贺。

崇祯总感觉这句话有些怪,可是他又说不出哪里怪。

看着激动不已的众人,崇祯并没有跟着激动,内心反而非常平静。

或许是穿越者身份的缘故,他对原主的亲人并没有多少情感。

除了后宫妃嫔外,他甚至都不想见其他人。

其实他也想过再让后宫妃嫔给他生一个孩子,让他继承大统。

可惜大明朝的祖制是父终子及,兄终弟及。

就算后宫妃嫔给他生一个儿子,按照继承顺序朱慈烺后面还有朱慈炯和朱慈炤。

所以崇祯对这件事并不上心。

为了掩盖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崇祯假装非常高兴,在乾清宫内来回踱步:“确实是一件好事,宁氏立功了,朕要赏她!”

“按照宫里的规矩,把该赏的东西都给太子送去。”

“奴婢领旨,”王承恩领旨后接着说道:“太子殿下来信请皇爷给皇孙赐名!”

崇祯点了点头,对这个要求并不意外。

他是大明皇帝,给皇孙取名的事非他莫属,尤其是给嫡长子的嫡长子取名。

明朝皇室成员取名有规矩。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怕后代取名重复,所以让宗人府给各个藩王编写了二十字的辈分,用完了再重复用。

朱棣一脉的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