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张同敞笑着再问:“那诸位觉得这飞梭织布机怎么样?”
“好,太好了,织出来的布又宽又平又结实。”
“张大人的织布机卖吗?卖的话我买!”
“我出一百两。”
“我出二百两!”
商人们纷纷围在张同敞身边表态。
张同敞心中冷笑。
别说一百两,就是一万两都不能卖。
这飞梭织布机的秘密全在梭子两头的的弹片上,商人只需买回去一台就能让能工巧匠进行复制出来。
所以卖多少钱都不合适。
他轻轻摇头道:“诸位先聊着,我有点事去去就回。”
“张大人请便。”
张同敞命人将织布机抬走,离开前院去往后院。
商人们目送张同敞离开后凑在一起低声商议:“各位,这织布机是个好东西啊!”
“确实是个好东西,就是没看懂其中的门道。宋兄是行家,你看懂了吗?”
“哎,亏我干了几十年织布的生意,愣是没看懂梭子是如何自己来回动的。”
“你们呢?”
“宋兄看不懂,我们就更看不懂了。”
商人们面露惋惜和不甘之色。
“要不”商人董巨低声提议:“咱们凑钱把这台织布机买下来,然后找能工巧匠复制?”
“行倒是行,可凑多少钱合适呢?”有人问。
“一万两白银怎么样?”
“少了,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锤子的买卖,更何况张大人是锦衣卫千户,一万两属实有些拿不出手。”
“五万!”宋姓商人咬着牙说道。
“宋兄你疯了吧”商人们瞪大了眼睛,“这得卖多少布才能回本?”
宋姓商人轻咳一声:“诸位,这东西和田地一样,一次性投入,持续产出!这种织布机只需要一个人就能织布,织布的速度是普通织布机的一倍,织的还是市面上没有的宽布!”
“同样数量的织布机和织户,别人织一匹布,咱们织两匹!”
“只要价格合适,很快就能回本!”
“实在不行咱们联合起来搞垄断限价,回本时间会更快!”
商人们纷纷转回身,根据自己的财力掐指细算起来。
躲在暗处的张同敞双手环抱在胸前,静静地看着他们。
一刻钟后,他慢慢走出来,期间和宋姓商人悄悄递了个眼色。
得到宋姓商人的回应后,张同敞开口问道:“诸位都想好了吗?”
“想好了,”董巨向前一步躬身施礼:“我们愿合伙出资五万两白银,买下这台织布机。”
“不卖!”张同敞干脆利落地回答道。
“啊?”商人们顿时愣住了。
他们用眼神交流了一番,震惊之余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相较于他们的家产而言,五万两银子确实不多。
但是从生意角度考虑,五万两银子已经不少了。
羊群逐草,商人逐利。
亏本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收回成本的买卖他们会慎重。
商人董巨犹豫着问:“张大人是觉得五万两银子太少了吗?”
“不,”张同敞摇头,“太多了。”
呼——
商人们同时松了口气。
“那请问张大人多少钱比较合适?”董巨又问。
张同敞笑着回答:“一文钱不要!”
“啊?”商人们再次愣住了,心中的震惊比刚才还要猛烈。
“张大人这是?”商人们怕此事有诈,纷纷露出警惕的眼神。
张同敞不再打哑谜,直接说道:“新式织布机可以免费让你们进行仿制,但是有两个前提。”
“首先,仿制的工作要交给当地制造局,给衙门创收。”
商人们纷纷点头,表示没有异议。
制造局匠人的工钱虽然稍贵一些,但做出来的东西比民间匠人强很多,总体来说物有所值。
更何况锦衣卫免费让他们仿制,没必要再纠结那点工钱。
“其次,三个月后你们要随本官去一趟福建。”
“福建?”
“对,去福建做买卖挣钱!”张同敞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商人们的脑子已经有些不够用了。
免费让他们仿制织布机,条件是去福建做买卖挣钱。
这算哪门子条件?
“请问张大人打算带我们做什么买卖?”
张同敞想了想:“茶,粮食和布匹。”
商人们一改之前的兴奋状态,开始犹豫。
经商不是想去哪就能去哪。
他们绝大部分人的生意都集中在南直隶一带,并在当地形成了小规模垄断。
也就是常说的地头蛇。
福建有福建的地头蛇。
碗里的饭就那么多,同行之间会形成竞争关系。
他们去福建后会遭到福建同行的针对和打压。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们很难在福建商人手上讨到便宜,从而导致亏本。
没人会做亏本的买卖。
张同敞也不勉强,用嘲讽的语气说道:“此事不强求,想挣钱的来我这登记一下,然后把织布机带走研究,三个月后出发去福建。”
“不想挣钱的自行离开,本官绝不阻拦。”
第624章 江右商帮
在郑芝龙问题上,崇祯不想用传统的武力方式解决。
他不是怕起刀兵,而是不想。
一旦起刀兵,与福建相邻的浙江,江西,广东三省将会受到影响。
动静闹大了的话,南直隶也会受到影响。
这几个地方是朝廷赋税重地。
根据万历六年的赋税数据显示。
浙江赋税占全国赋税的百分之九点四。
江西赋税占比是百分之十点四。
南直隶赋税占百分之二十二。
广东也占了将近百分之三左右。
四个地方的赋税加起来占据了大明朝半壁江山,崇祯必须重视。
既然不能用武力,那么首选经济战。
经济战有很多方法,崇祯认为贸易战最为可行。
想打贸易战不但要有强大的资本,还要有足够多的商人参与其中。
他用香皂拉拢了一部分有实力的商人,现在又用飞梭织布机拴住了一部分商人。
有他们帮忙,崇祯的胜算将大大增加。
不过这还不够。
张同敞在南直隶招募商人的同时,崇祯还让李邦华在江西招募商人。
江西商人在历史上又称江右商帮。
江西物产丰富,不但盛产粮食和茶叶,同时陶瓷,制纸,布匹,木材等手工业十分发达。
有物质基础,再加上运输便利,所以自宋代以来江西商人大规模兴起,并造就了江右商帮的繁荣。
不过他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江西吉水县。
前内阁首辅李邦华府邸中,一帮富商正在向李邦华吐露遭遇。
“阁老告老还乡按理说是一件喜事,可我们就遭殃了。”
“是啊阁老,您告老还乡之后朝中六部尚书没有咱们江西人,江右商帮在各地经商屡屡受制,太不公平了!”
李邦华心情很糟糕。
他本想借此机会安享晚年,可刚回到家乡没多久就被江西商人们找上了门。
李邦华半躺在藤椅上皱了皱眉:“有你们说的那么严重吗?”
“有!”一个商人站了起来,“以陶瓷为例,咱们江西盛产陶瓷是饶州、抚州、南康、南昌、吉安等地,之前全都由咱们江西商人掌控,现在南直隶商人,江浙商人,湖广商人都开始插足。”
“还有茶叶,此前江西产的茶叶全都在咱们江西商人手里攥着,可是自我朝初年以来,浮梁茶被南直隶商人控制,武夷山茶被南直隶和山西商人共同控制。”
“咱们白白坐拥两大名茶产地,愣是赚不到钱。”
“还有造纸,药材,粮食等行业,都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再过五十年,咱们江右商帮怕是要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了。”
李邦华有些疑惑地抬起头:“你们是不是学艺不精?都是商人,你们又坐拥地利,怎么会斗不过外省的商人?”
商人李学拱手道:“阁老有所不知,江右商帮的优势是人数多,活动范围大,涉足的商品品类也多。但是规模小,本钱也小,没法做大宗买卖。”
“尤其是茶、盐、布这一类的商品,需要大量资金周转,江右商帮玩不转。”
李邦华更加疑惑:“其他省的商人就行?”
“可以。”李学再次拱手:“以南直隶商人为例,他们的商帮多为同族集资组建,本钱和人手都比咱们江右商帮强。”
“你们也可以同族集资!”李邦华没好气的说道。
“这”李学有些尴尬。
旁边一个商人解释道:“咱们江西商人有一个特点,走出江西后老死不归者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江西商人离开家乡后很少和同乡联系,相应的关系也会疏远。没有了宗族纽带的联系,合伙的生意既干不长,也干不好。
李学接过话茬后继续说道:“最重要的一点,经商绕不开官府和官员。和官员维持关系需要大量的金钱,江西中小商人多如牛毛,大商巨商凤毛麟角,能维持住的关系并不多。”
李邦华点点头。
从他担任内阁首辅以来,江西商人没少给他送礼。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