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2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不要幻想朝廷增兵,朝廷已经无兵可派!

崇祯催战后,他将所有主力集中在前面,导致后方空虚。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这么做等于把粮道暴露给皇太极。

暴露粮道也就罢了,他竟然没在笔架山粮库布置重兵防守。

笔架山是一座海中岛,当时的明军水师虽然落魄,但也能吊打建奴水师,将粮库布置在这里确实没问题。

但是

这座海中岛距离海岸较近,海水退潮后会露出地面,阿济格正是借助这个规律率兵偷袭得手。

自此,十三万明军的粮库和粮道都丢了。

其实在战前就有人看出了问题,时任大同监军张斗见明军主力全部集中在松山,没有在身后布置纵深防御,有头重脚轻的问题,于是建议洪承畴分兵驻守身后的长岭山,防止后路被抄。

洪承畴轻蔑的笑了:“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耶?”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当了十二年督师,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你一个臭书生瞎逼逼个啥!

《国榷》和《崇祯实录》对此事都有记载,并非虚构。

于是,十三万明军兵败如山。

历史上的洪承畴投降后闲了一段时间,多尔衮的剃发令在江南遇到的大麻烦。

各地烽烟四起,反抗不断。

洪承畴主动请缨南下,用对付流贼的方法对付江南百姓,成了满清忠实的奴才。

崇政殿内,福临皱了下眉:“洪承畴?他懂水师?”

鳌拜面带笑意:“皇上,明廷的督师岂有不懂水师之理?”

“也是,”福临点了下头,“召他前来议事吧。”

不多时,镶黄旗包衣牛录洪承畴入殿进谏。

包衣牛录又称包衣佐领,是满清皇室的家奴世仆,隶于内务府。官阶为从四品,比镶黄旗的佐领地位低,但是比普通旗人地位高。

洪承畴穿着一身宽大的长衫,原本消瘦的体型更显孱弱。

他脸庞清瘦,双眼深邃有神,里外里透出一股书生气息。

“奴才叩见皇上。”洪承畴跪地施礼。

福临装模作样地站起身来到洪承畴面前:“洪先生快请起!”

洪承畴起身后道谢,并向在场的其他人施礼问好。

给人一种卑微且高兴的感觉。

鳌拜将孔有德的公文递到洪承畴手中,在他看完后问:“洪先生有什么看法?”

洪承畴低着头想了一会,在众人的注视下对着福临深施一礼:“皇上,奴才以为明廷此举是试探我军水师虚实,不幸的是,他们试探出来了。不出意外的话,明军很快就会从海上发起攻势!”

“这”福临好不容易缓和的脸色又难看起来。

洪承畴继续说道:“当年袁可立就是用水师从海上攻打辽南,导致我大清辽南之地尽失,若不是明廷自废手脚,辽南肯定还在明廷手中。”

济尔哈朗不爱听了,他重重的咳嗽一声:“洪承畴,皇上召你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回忆过去和假设的。”

洪承畴不露声色地继续说道:“其实皇上、诸位王公心里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还在犹豫。”

福临眨了下眼睛:“洪先生请讲。”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办法无非是造船,铸炮,训练水师!”

“那洪先生认为朕在犹豫什么?”

“钱粮!”

见福临沉默不语,洪承畴自顾自的解释起来:“造船需要合适的木材和工匠,大清有木材缺工匠;铸炮需要铜铁和工匠,大清缺铜;训练水师需要兵员和将领,大清缺兵。”

“这些人需要吃饭花钱,大清缺钱粮。”

崇政殿内,安静的有些可怕。

洪承畴指出的这些问题全都属实,他们无法辩解。

过了一会,鳌拜率先问道:“洪承畴,召你前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提出问题的,你可有解决之法?”

“有,”洪承畴回答的干净利落。

“洪先生请讲!”福临说话的同时站了起来。

看着福临的样子,洪承畴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他不想当一辈子包衣牛录,虽然镶黄旗包衣牛录是皇帝的亲信,但在外人眼里终究是奴才,上桌不了台面。

摆脱包衣的身份有两个办法:一,靠军功劳绩;二奉有特旨。

无论哪种办法,都需要他表现一番。

现在机会来了。

洪承畴轻咳一声,目光环视四周后说道:“造船匠人可以从朝鲜征调,他们那有会很多擅长造船的人,甚至可以征调他们的水师。铸炮的铜可以从日本或者明廷南方购买,只要舍得花钱就能买得到。至于水师官兵,可以从八旗抽调训练。”

“钱和粮呢?”鳌拜大声询问。

这是问题的关键,有钱粮什么都好办,没有钱粮全都白扯。

“奴才的意思是组建水师后以攻代守。”洪承畴故意说了半截话。

“你把话说清楚!”鳌拜撸胳膊挽袖子,做出一副要打人的样子。

“效仿嘉靖时期的倭寇,去大明沿海抢钱抢粮食!”

第641章 水师总兵多尔衮

“效仿倭寇?”福临对这个提议有些怀疑。

济尔哈朗瞪大了眼睛怒斥洪承畴:“洪承畴,我大清铁骑擅长的是野战,不是水战!你现在把钱都投到了水师上,岂不是用己之短攻彼之长吗?”

“是啊,哪有这么干的!”代善跟着指责,“现在大清不仅缺钱粮,也缺兵员!想训练水师就得从步骑兵里面抽调,此长彼消的道理你不懂?”

面对二人的指责,洪承畴没有气馁,开始解释:“两位王爷稍安勿躁。”

顿了顿后,洪承畴继续解释:“三顺王一顺公的总兵力加起来有近万人,这次虽然损失了一千人,但还剩下八千多人。”

“再从朝鲜征召一两千人就能凑够一万人。”

“诸位都知道在海上战船越大,胜算越高!所以要给水师打造六十到八十艘大战船,并搭配数百艘小战船。”

“训练完成后,这支水师即便无法和明军水师正面对抗,也能在岸防炮的帮助下守住海岸。”

在场的众人互相看了看,鳌拜得到福临的眼神示意后询问:“水师组建完成后确实可以去明朝沿海抢钱抢粮食。但是组建之前呢?打造战船的钱从哪儿来?”

这个问题非常棘手。

满清国库现在非常空虚,平时抢来的钱只给国库留一点,剩下的由八旗平分。

打造战船的木材需要花钱买。

从朝鲜征调的工匠也需要付工钱,否则他们会粗制滥造。

砍头?

那也得等船沉了才能砍,否则没有证据。

可这样代价太大!

洪承畴微微一笑:“可以让各位旗主拼凑。”

“拼凑?本王可没多少钱,怎么拼凑?”代善一双眼睛瞪得溜圆。

济尔哈朗的眼睛比代善瞪得还大,他晃着脑袋哭穷:“上次入关劫掠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咱们这里一没银矿采银,二无商贸挣钱,各旗内部开销又那么大,哪儿还有什么钱啊!”

说到这,济尔哈朗和代善同时看向福临。

福临一怔,心想几个意思?

你们都不掏钱,让我这个皇上掏钱?

我还是大清的皇上吗?

洪承畴见状帮忙解围道:“皇上,诸位王公,这钱确实需要各旗来凑,但是各旗并非只付出没有回报。”

“什么回报?”鳌拜问。

“出钱的人可以根据出钱占比,分配后期劫掠来的钱粮。”

众人琢磨了一会,没有立刻同意,而是回去查看府库余额并和旗内大臣商议。

想妥善处理好旗内的事不能搞一言堂,得商量着来。

福临是正黄镶黄两旗的旗主,他带着鳌拜来到凤凰楼一楼大殿。

哲哲,布木布泰(孝庄),索尼,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鳌拜等人都在。

除了他们,福临在角落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多尔衮!

他盯着多尔衮问:“睿亲王怎么在这里?”

多尔衮深施一礼:“回皇上的话,臣是被圣母皇太后招来议事的。”

“额娘,”福临看向布木布泰,“这是正黄和镶黄旗内部事务,不必麻烦睿亲王吧?”

布木布泰瞪了他一眼:“组建水师的事额娘已经知道,可是主管水师的将领还没定下来,对不对?”

福临点头后怔了下。

他看了看多尔衮,又看了眼布木布泰,“额娘的意思是让睿亲王担任水师将领?”

“嗯!”布木布泰点头。

福临沉默。

他搞不明额娘为什么和多尔衮走的很近,更不明白为什么帮他。

布木布泰没有理会福临的态度,转身和在场的大臣将领商议,“诸位,大清水师即将正式组建,你们有谁愿意去担任水师昂帮章京吗(水师总兵)?”

在场人的用眼神简单交流后同时摇头。

他们都不愿意去。

首先他们都不懂水师,贸然前去不但无法立功,还有可能因为战事不利而获罪。

其次就算懂也不愿意去,去水师的话要放弃目前的官职,导致既得利益受损。

布木布泰见状看向多尔衮,“既然你们都不愿意去,我举荐睿亲王担任水师昂邦章京,诸位以为如何?”

现场很安静,既没人同意,也没人反对。

多尔衮不懂水战能当水师总兵吗?

能!

他不需要懂,只需要重用懂水战的三顺王一顺公就行。

“如果都不说话,那就代表默认了?”布木布泰继续问。

正黄和镶黄两旗的大臣、将领还是不说话。

他们私下里都收了多尔衮的好处。

有的收了钱,有的人收了女人,还有一些人得到了中原非常流行的细盐和香皂。

尤其是香皂,深受女人们的欢迎。

这东西有市无价,在辽东有钱也买不到。

可是多尔衮搞到了。

“好,”布木布泰点头:“事就这么定了。”

在得到正黄和镶黄两旗的支持后,多尔衮复起之路清晰明朗起来。

八旗内部是投票制,想要复起至少需要五票。

多铎手握两票,表态愿意支持。

正黄和镶黄两旗也有两票,加上多铎手里的两票,共有四票。

剩下的四位旗主里,济尔哈朗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