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尤其是始建国元年(王莽新朝第一个年号)的货币改革,失败到不能再失败。
当时他废除了汉朝的五铢钱和第一次货币改革推出的刀币,改为金、银、龟、贝、铜等材质做成的二十八种货币。
货币种类多,互相换算麻烦,流通的难度而知。
民间为了便利,继续使用汉朝的五铢钱。
王莽为此下令禁旧币,甚至禁铜、碳,凡是家中有铜碳者一律叛私铸钱币罪,五家连坐。
然而,即便在这种高压态势下,新币还是推行失败。
很多时候,有些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因为有这些失败的案例,崇祯才没有发行纸币而是推出了银币。
老百姓认的银子吗?
他们认死理!
死理就是除了银子外,其他的都白扯。
大明朝这次货币改革本质上也是掠夺民间财富。
不同以往的是,其他朝代的货币改革是掠之于民,而崇祯的改革是掠之于商人,士绅等有钱人。.
究其原因是大部分银子都被这些人攥在手里,百姓手里的银子屈指可数。
想要完成推行新货币的任务,必须和当地商人士绅打一场不流血的战争。
“打仗”就要用人,该派谁去执行陕西的货币改制呢?
送走范景文后,崇祯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冥思苦想。
此事关系体大,不能出任何差错。
“王承恩...”崇祯想了半天也没思绪,抬头看向身旁。
“奴婢在。”王承恩俯下身子,侧耳倾听。
“帮朕找一个人。”
“皇爷想找什么人?打算让他干什么?”王承恩问。
“找一个全能的人,让他去陕西的大明钱庄主持大局。”崇祯缓缓说道。
“全能?”王承恩对这个词没什么概念。
崇祯顿了顿接着说道:“首先此人要见过大世面,且足够忠诚。这里的忠诚不是忠于朝廷,而是忠于朕。”
“其次要足够奸诈却不是很贪财,不够奸诈对付不了关中的士绅,太贪财会扰乱货币改制的局面。”
“最后一点,大明钱庄不是朝廷的钱庄,而是朕的钱庄,所以此人必须是锦衣卫或者东厂的太监。”
这...
王承恩犯了难。
如果只有前面两条,王承恩多了找不出来,三四十个还是能的。.
但是加上最后一条,之前的备选人员全部归零。
“皇爷,“东厂提督王之心...”
“不可,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开矿,再者他太贪婪,不能担当此任。”崇祯摇头。
“那...广州锦衣卫马吉翔能否担当此任?”左思右想之下,王承恩低声说道。
“也不行,张同敞在福建的商战首战失利,亏了不少钱,朕打算让马吉翔前去协助。所以...他不能北上。”崇祯摇着头回答。
那就没人可用了!
王承恩很是懊恼地扇了自己一嘴巴。
他恨自己没脑子记性不好。
扇了自己一巴掌后,王承恩眼前开始冒金星。
冒着冒着他突然想起一个人。
“皇爷,奴婢想起一人。”王承恩激动地跪在地上:“前东厂提督,总督京营戎政曹化淳。”
“曹化淳?”崇祯听到这个名字后有些愣神。
纵观整个大明,王承恩是崇祯最信任的人。
上一个被他这样信任的人叫曹化淳。
曹化淳自幼家境贫寒,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在十三岁的时候被卖入宫中为奴。
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后天努力,耳濡目染之下学会并精通了书法,诗文和绘画!
在当时的司礼监太监王安(冯宝下属)的帮助下,他进入信王府陪伴年幼的崇祯读书。
崇祯继位后,曹化淳被委以重任。
他先后担任过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督京营戎政。
大名鼎鼎的勇卫营就是在他手底下训练出来的。
贵为靖南伯的黄得功见了他也得低头哈腰表示尊敬!
到了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因年事已高,再加上身体有恙,于是告假还乡。
历史上京师告破,崇祯自缢后。
曹化淳悲痛欲绝,亲赴北京上疏要求满清按照帝陵规格给崇祯修陵寝。
按理说他这么做没毛病。
可是某些东林党人想泼脏水,给顺治上疏时污蔑是曹化淳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进城,说他是乱臣贼子,请求将其处死。
曹化淳冤啊!
甲申之变时他在武清老家养老呢!
就算想开城门也够不着!
顺治(多尔衮)知道其中原委,于是回复: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
“曹化淳年事已高,再加身体有恙,他还能办差吗?”崇祯皱着眉看向王承恩。
“回皇爷的话,曹化淳只是无法侍候皇爷了,并非生活不能自理。届时他只需运筹帷幄就行,具体的事可以交给下面的锦衣卫、厂卫去做。”王承恩回答。
这么一说,好像也行。
以曹化淳的本事,虽然不敢保证能打赢陕西士绅,但最次也能打个平手。
崇祯点了点头,“拟旨吧,让曹化淳担任大明钱庄陕西分庄的掌柜,陕西所有锦衣卫皆受其辖制。”
第652章 合作
崇祯二十一年九月十三,圣旨送往陕西的同时,一道中旨被送往顺天府通州武清县王庆坨。
(明代武清县隶属于直隶顺天府。)
已经五十九岁高龄的曹化淳接到中旨后没有任何犹豫,不顾家人的劝阻离乡赴任。
他明白崇祯的意思。
再次启用他一方面代表信任,另一方面说明崇祯目前无人可用。
皇帝有难处,他就算死也得帮这个忙。
一个月后,跋山涉水的曹化淳终于到达陕西西安府城。
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早就等不及了。
曹化淳不来,陕西的货币改制就不能开始!
货币改制不开始,他就没办法征收赋税。
朝廷不征税,百姓们不但不高兴,反而会人心惶惶,生怕朝廷趁机加税。
而且现在已经是十月中旬。
大明朝每年的秋粮从十月初一开始征收,截止到十二月末结束。
前面耽误的越久,后面的时间越紧迫。
听闻曹化淳即将进城,吕大器恨不得亲自带人在城门口迎接。
只可惜对方是个太监。
吕大器要是这么做不但会被朝中大臣冷嘲热讽,还会被天下的文人口诛笔伐。
“曹化淳到哪了?”西安府衙内,吕大器盯着外面问。
“回总督大人的话,曹化淳的马车刚进城门。”亲兵回答。
“立刻给他下请帖,就说本督要在西安府衙给他接风洗尘。”
“等等...回来!”亲兵刚要走,被吕大器喊了回来。
“大人有何吩咐?”亲兵躬身施礼。
“给他下一封公文,就说本督找他有公务相商。”吕大器改口道。
刚才他忽然意识到请吃饭非常不妥,有结交皇帝近臣的嫌疑。
想要避嫌就只能谈公事。
亲兵走后,吕大器开始自我反省:小心谨慎再小心!千万不能做出急功近利的事!
不多时,亲兵又回来了。
吕大器皱着眉问:“公文送到了?”
“回大人,送到了。”
“曹化淳人呢?”
“他说从来都没来过西安,在当地锦衣卫的推荐下去看大雁塔了。卑职拦不住也不敢拦,只能让他走了。”
“大雁塔?烂怂大雁塔有啥好看的?”吕大器被气的说了脏话,“整个陕西都等着他往外拿银子呢,他竟然还有心思去看塔。”
“大人息怒!”亲兵一脸歉意。
“走,”吕大器被气得咬了咬牙,“带上五百好手一起去大雁塔附近转转。”
“遵命。”
在吕大器的率领下,一行人浩浩荡荡扑向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大唐永辉三年(既公元652年),先后经历过五次改建,最后一次改建于万历三十二年,一直保存现如今。
在距离大雁塔还有一条街时,吕大器忽然觉得有些不妥,于是让士兵们留在原地,只带了几个身穿便装的亲兵来到大雁塔下。.
大雁塔附近很热闹。
不但有能诗善词的文人墨客,还有市井百姓和摆摊的小商小贩。
他们看到吕大器的身影后纷纷朝他施礼。
“草民见过吕大人!”
“幸会,幸会!”吕大器拱手还礼。
“吕大人也来看塔吗?”
“你们忙,我随便看看。”
吕大器接任陕西三边总督后轻徭薄赋,施仁政,严吏治,在当地百姓心中口碑颇佳。
围着塔绕了一圈后,一个亲兵在塔入口看到了曹化淳的身影。
报告给吕大器后,他迈步来到曹化淳身边:“曹大人,别来无恙啊!”
“吕大人捧杀我了,我只是大明钱庄的掌柜,不是什么大人。”
“非也,”吕大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曹大人虽然只是钱庄掌柜,但是在陕西百姓心中比我这个总督还要重要。”
曹化淳呵呵笑了一句,指着高处说道:“吕大器,这大雁塔有七层,咱们第七层见。”
说着,他慢悠悠的迈上了台阶。
吕大器心里虽然不爽,但是毕竟有求于人,只能跟着往上爬。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