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6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放心,”范景文伸出双手做安抚状:“出了事有内阁和朝廷担着,不会让个人担责!”

“既然首辅大人发话了,那诸位就畅所欲言吧!”方岳贡开始配合范景文。

邱瑜,王家彥,黄锦三人互相看了看,向前几步来到范、方二人近前开始发表意见。

一番讨论后,众人商定。

“王公公,我等已经商议完毕,请问陛下现在何处?”范景文朝着乾清宫的殿门外大喊。

王承恩慢悠悠地走出来,对着众人回道:“陛下正在休息,劳烦诸位把方法写在纸上!等陛下醒来后,我会亲自呈上去!”

第694章 治理蒙古(下)

“不用等了,朕没睡!”听到他们对话后,崇祯从后面走了出来。

“陛下!”众臣施礼。

“不必多礼,”崇祯朝他们摆手:“直接说对策吧!”

范景文站出来拱手:“陛下,想和蒙古高层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最佳办法是联姻!”

“联姻就算了,大明不搞那一套!”崇祯摇头。

“是,”范景文点了下头:“既然陛下有此等决心,那么臣就说第二个方法。”

“长话短说!”崇祯有些不耐烦。

“不联姻的情况下,很难和蒙古高层成为利益共同体,因为蒙古人的需求太少了!”

“需求?”崇祯有些疑惑,“什么需求?”

“花钱的需求!”范景文解释道,“中原人有钱后会买房子,置地,打家具,买古玩字画,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这么说吧,只要想花钱,就有无数的地方等着花钱!”

“蒙古人不一样,他们只想养更多的牛羊,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花钱的欲望!其次塞北贫瘠,就算有钱也没地方花!”

听完范景文的分析后,崇祯点了点头。

游牧部落对生活的追求并不高,主打一个随遇而安。

一顶帐篷,一群牛羊,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其实他们也不是不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对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概念。

“所以,”范景文停顿了一下,等崇祯的目光重新看向他后继续说道:“臣等的对策让他们派质子进京!”

质子?

崇祯更加疑惑,他低着头思考了一会后抬头问:“你们前后说的是同一件事?前面说如何与蒙古高层成为利益共同体,后面就让他们把子嗣送到京师当人质,这合理吗?”

“是同一件事,且非常合理!”范景文解释道:“让他们派子嗣进京的目的不是把这些人当质子,而是趁机改变这些质子的想法。”

“这些质子年纪小,来到京师后肯定会被京师的繁华所吸引!朝廷除了要派人教他们识字和骑马射箭外,还要带着他们大手大脚地花钱!”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他们习惯了京师的繁华生活后,再回到草原会有各种不适!”

“等这些人承袭了部落的首领,有钱有权的他们肯定会怀念这段时光,并想重新恢复这样的生活!”

“于是乎,他们就有了花钱的欲望!”

“大明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赚钱,从而成为利益共同体!”

“这...”崇祯皱眉,“这也太牵强了吧!蒙古人就算想花钱,又能花多少钱?他们也没地方花钱啊!”

“他们有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范景文微微提高嗓音,“朝廷不是要在草原上建寺庙吗?”

“等寺庙建成后,让寺庙里的喇嘛忽悠各部首领大兴土木,围着寺庙兴建城池!”

“建完城池后再忽悠他们建王府!”

“初代王府用普通木材建造,等他们拥有足够多的钱后,再忽悠他们用珍贵木材扩建改建!”

“还有家具,饰品,文玩字画都需要花钱!”

“等全都建完后,想办法找人放一把火...从头再来!”

“不怕他们没地方花钱,就怕他们钱不够花!”

听到这,崇祯腾的一下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他盯着范景文几人悠悠说道:“要说坏,还得是你们啊!”

这些糖衣炮弹看似为了蒙古人好,实则是在害他们,削弱他们。

也幸亏他是大明皇帝不是蒙古人的首领,否则绝对会被这帮文人玩死。

当然,能让蒙古人吃下糖衣炮弹的前提是军事实力足够强大,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陛下,臣等心里并不坏,此举等只是为国出谋!”范景文开始解释。

“朕知道,还有吗?”崇祯问。

“有,”范景文用唾沫润了下嗓子,“兴建寺庙也好,建造城池修建王府也罢,需要大量的工匠!”

“蒙古人缺工匠,届时会雇佣大量的汉人工匠去草原上干活!”

“如果朝廷出台一项鼓励匠人留在当地生活的政策,肯定会有汉人工匠留在当地。时间久了,汉人越来越多,蒙古人会慢慢地被他们同化!”

“妙,实在是太妙了!”崇祯不停地拍手,“既有短期方法,又有中长期的策略,实在是妙计!”

“还没完!”范景文的情绪被崇祯调动起来了,他有些手舞足蹈的说道:“质子不能只针对蒙古各部首领,还要蔓延到一些重要的将领身上,做到一网打尽!”

“质子回去继承职位后,听朝廷话的,朝廷委以重任!不听朝廷话的,立刻想办法换人!”

“而且质子在京期间,陛下的皇子皇孙可以和他们接触一番,交个朋友!”

“有时候,友情也能起作用!”

“以上的种种办法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到成果,时间长了有奇效!”

说完这些话,范景文朝着崇祯深施一礼退了回去。

乾清宫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不说话,静静地看向崇祯。

崇祯倒背着手来回踱步。

内阁的办法非常好,他在考虑有没有纰漏。

他曾说过一句话:不要动上层人的利益,也不要动下层人的想法,下层人的想法是上层人利益的来源!

这句话只说了一半。

另一半是可以动上层人的想法和下层人的利益!

蒙古底层牧民的想法是活着!

大明向草原输送洋芋和番薯,满足了他们的想法。

蒙古高层贵族的利益是维护统治!

卫所制度和兴建寺庙与他们的利益不谋而合!

质子政策只改变了蒙古高层的想法,没有动摇他们的利益。

真正实施起来后,遇到的阻力应该不会大!

想到这,崇祯朝朝几位阁臣点头:“在朕看来,解决蒙古问题既需要强大的军事,也需要好的计策,同时还需要时间潜移默化!”

“诸位的计谋非常好,至于行不行谁也不清楚,试一试才知道!”

“诸位回去后开始安排开始执行吧,切记不要走漏风声!”

“臣等遵旨!”几位阁臣同时施礼,除了方岳贡外,其他人转身离开。

“方尚书有事?”王承恩问。

“有事,”方岳贡等其他人走远后才继续说道:“陛下,臣有事上奏。”

“长话短说。”

“福建的货币改制即将开始,福建巡抚张肯堂为此拜访了福建水师总兵郑芝龙,试探他的口风。”

“郑芝龙什么态度?”崇祯皱着眉询问。

“郑芝龙表面上说会大力支持朝廷,暗中却联合士绅反抗货币新政。”方岳贡回答。

“朕知道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说道。

“陛下...”方岳贡还想说些什么。

“退下吧,朕乏了!”

第695章 郑芝龙的家产

郑芝龙为什么反对朝廷的货币改制?

因为货币改制会让他的利益受损!

一两银子只能换含银九钱一厘的银币,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郑芝龙是商人,是海盗。

他不对任何人负责,只对自己负责。

郑芝龙到底有多少家产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粗略估计至少有数千万两白银!

他的收入来源有二。

一是通过远洋贸易赚钱,二是卖旗赚钱。

前者本就不少,但是和后者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郑芝龙早在归顺朝廷之前就开始搞卖旗的生意,归顺朝廷后更是肆无忌惮地卖旗。

当时郑氏船队模仿荷兰人制作了船旗,他将旗子卖给过往的船只。

过往船只凡是悬挂郑氏船旗的,都不会被抢劫。

反之,会被郑芝龙的手下洗劫一空!

由于郑芝龙战船众多,战力不俗!再加上三千两银子对商船来说也不多,所以过往船只纷纷交钱免灾。

船旗的价格一般为每艘船每年三千两白银。

仅此一项,郑芝龙每年就能获得近千万两白银的收入。

历史上的郑成功之所以能和满清分庭抗礼,究其原因是有钱财支撑,否则早就败了。

可惜。

这些钱大部分都被满清得到,其中以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的海澄之变最著名。

永历十年,前冲镇(今海澄)镇帅黄梧打开城门,放八旗兵进城,投降了满清。

海澄失陷!

海澄是郑成功掷重金打造的坚城,里面不但囤积了三千火器以及配套的火药弹丸,还有数不清的粮草,军饷和近十万副甲胄!

这些东西换算成钱少说也值千万两白银。

可惜,被黄梧一股脑送给了满清。

这些物资对满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为了表彰黄梧的功绩,顺治立刻封黄梧为“海澄公”,给予敕印,开府漳州。

次年又追封黄梧祖上,并赐赏银在其老家营造宗祠。

可见物资之多!

后来为了对付郑成功,他又给鳌拜和康熙献“平贼五策”,包括禁海,向内地迁民等。

康熙为了表彰黄梧,又授其一等公爵,准袭十二次......

郑芝龙有钱有权有兵!

想对付他绝非易事。

之前的商战只抬高了福建的粮价,除此之外的目的一个也没达到,几乎可以用失败来形容。

接下来,该怎么办?

逼反他,然后派兵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