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崇祯不怕。
他的灵魂是一个现代人,目标不仅仅是拯救大明,还要给大明这艘巨舰提速。
打定主意后,崇祯缓缓问道:“今天六部九卿的大臣都在,你们商量一下有没有必要增设港口!”
“若是有必要,就立刻着手去做。若是觉得没必要,把理由说出来即可!”
内阁阁臣,六部九卿的官员立刻低声商议起来。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似在假寐,实则在集中注意力听大臣们讨论的内容。
范景文目光扫视一周后问道:“诸位,都说说心里的想法吧。”
话音刚落,一个官员大声说道:“不妥,绝对不能在松江府设立港口!”
“为何?”范景文问。
那个官员向前半步拱手道:“松江府隶属于南直隶,紧挨着浙江。”
“南直隶与浙江是朝廷赋税重地,一旦在这里开设港口,远洋贸易的巨额利润会让大量百姓放弃耕地,转而出海经商,进而影响国本!”
“要我说啊可以增设港口,但是不能在南直隶和浙江附近增设港口,应该设立在山东或者北直隶。”
“附议!”
“附议!”
两三个官员站出来表态。
“好像有道理!”崇祯低声自语了一句,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决定。
“我不同意,”另一个官员双手抱拳,对着其他人使劲晃了晃,“松江府守着出海口,那里的水深且无礁石,最适合当港口。”
“至于影响国本的言论简直是无稽之谈!普通百姓只认地且只会种地,让他们放弃耕地经商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更何况大明朝不缺人,他们不种地有的是人种地。”
“只要有人种地,朝廷的赋税就不会少!”
“附议!”
“附议!”
七八个官员站出来表态。
“好像...也很有道理!”崇祯开始怀疑之前的怀疑。
“你们说的都不对!”一位年长的官员轻咳一声道:“就像首辅大人说的那样,增设港口不但会出现海患,还会导致大明朝的珍贵物资被东洋人用廉价的银子换走。”
“况且大明朝已经有了一个月港,那里遍地番夷,人员情况十分复杂,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甚至命案!当地的官员管理起来十分头疼!”
“你的意思是不增设港口?”旁边的官员问。
“差不多吧。”
“什么叫差不多?”
“我的意思是不增设港口,或者只在福建增设港口,毕竟那里的官员有管理的经验,增设港口后不至于出乱子!”
“附议!”三四个复读机跟着表态。
崇祯静静地看着他们表演,不再说话。
听了一会后,他心里大致有了判断。
堂下的官员分为四派。
大部分官员都支持在南直隶松江府增设港口。
崇祯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些官员的籍贯大多是南直隶,浙江,江西甚至湖广。
他们之所以支持,并不是为朝廷着想,而是给他们背后的商人谋利。
另外一些官员觉得可以新增港口,但是港口不能设在南直隶和浙江。
北方的官员希望将港口设立在山东或者北直隶。
两广和福建的官员有两种态度,不增设港口或者将港口设立在福建。
还有一些老古董官员既不给自己和身后的商人谋利,也不向别人站队,单纯的表示反对!
众大臣在朝堂上你来我往,试图用言语说服对方。
可增设港口带来的利害关系太大了,所有人都想给自己身后的士绅商人谋利,根本不愿放弃自己的意见。
于是乎...
他们由最开始的谈判,慢慢变成争吵,最后演化为人身攻击。
“你居心叵测,不是好人!”
“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只为自己谋利,不为朝廷着想。”
“陛下,臣弹劾户部右侍郎。”
“陛下,臣弹劾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眼看事情朝着失控的方向策马狂奔,内阁首辅范景文重重咳嗽一声:“都住口!”
等众人安静下来后,范景文朝着崇祯拱手施礼:“增设港口之事关系重大,请陛下圣裁!”
第699章 平辽的准备
范景文看似在请示崇祯,实则是在给崇祯下套。
无论崇祯支持谁的观点,都会让其他人利益受损。
进而导致君臣之间关系不稳。
范景文是故意的吗?
不重要。
因为他没做错,能拍板决定此事的只有崇祯一人。
看着老谋深算的范景文,崇祯呵呵一笑。
他喜欢和这帮老狐狸斗智斗勇的感觉。
毕竟只有聪明人才会这么干。
不怕满朝文武都是聪明人,就怕满朝文武都是大傻子。
聪明人最多只会祸国,而傻子会误国。
与祸国相比,误国最为致命。
“范尚书,内阁什么态度?”崇祯盯着范景文问。
“内阁的意思是可以在南直隶设置港口,但是需要谨慎!从选拔官员,建设港口,再到征收商税,都需要谨慎再谨慎!”范景文回答。
“嗯,那就按照内阁的意思办!”崇祯漫不经心地回答。
“这...”范景文愣了下。
增设港口可不是一件小事,他没料到崇祯答应的这么爽快。
然而崇祯不给他反应的机会,继续说道:“朝会后内阁拟个章程,把松江府港口的事布置清楚,尤其是征收商税,一定不能有任何漏洞!”
“臣...谨遵圣谕!”范景文无奈,只能带着众大臣施礼。
崇祯点了下头,看向王承恩。
王承恩得到授意后大声说道:“诸位大臣!我朝十九年八月,李闯贼死在陕西。我朝二十年三月,献贼死于绿林山!此二贼死后各地虽然还有贼寇作乱,但规模早已不如从前。在各地守军的追剿下,基本都已平定。”
“经过这两年的治理,百姓也得到了休养生息。”
“现在,是时候考虑收复辽东了!”
此言一出,朝廷迅速安静下来。
范景文颤抖着抬起头,用充满激动地目光看向王承恩和崇祯。
他等这一天等的太久了。
今天他已经六十多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满打满算还能再干五六年。
五六年后身体扛不住了,就算有心为朝廷分忧,也无力帮朝廷做事。
如果朝廷再不出兵收复辽东,恐怕他会成为大明朝最窝囊的首辅了。
毕竟担任首辅期间一事无成。
但是。
如果在此期间收复了辽东,对他个人的名声将是质的提升。
“怎么?难道诸位已经习惯了这种养尊处优的日子,竟忘了辽东是大明旧土?”王承恩用尖锐的嗓音质问。
“陛下!”范景文毕恭毕敬的对着崇祯深施一礼,“臣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既然王公公提到辽东,那臣就斗胆说两句。”
“嗯。”崇祯点头。
“其实朝廷一直在为收复辽东做准备,尤其是之前两次出兵草原,不但打跑了察哈尔部,还降服了西土默特和鄂尔多斯部!另外,陛下让袁枢去登莱当巡抚也是为平辽做准备。”
“不错,”崇祯点头,“平辽对朕和大明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朕的策略是分化蒙古诸部,让建奴失去盟友。其次让建奴见识到大明水师的厉害,把他们拉下打造水师的陷阱之中。”
“距离水师第一次出兵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朕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考虑平辽之事。”
“陛下打算何时出兵辽东?”范景文问。
崇祯先是皱了下眉,随后眉头舒展。
他皱眉是觉得范景文当着所有大臣的面问有些不妥,一旦朝中有奸细把消息传出去,会让建奴提前做好准备。
可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想多了。
收复辽东需要动用的步兵骑兵至少在十万以上!
加上后勤,各种杂兵,水师等兵种,总兵力可以达到十五到二十万。
这么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无论如何也无法保守秘密。
其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收复辽东所需的粮草,火炮,火药,弹丸,甲胄,箭矢...
林林总总的物资加起来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些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需要提前花钱安排制作,并验收入库。
等出兵的圣旨下达后再运往前线。
这么多物资的调动,建奴绝对有所察觉。
面对范景文的询问,崇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范尚书觉得什么时候收复辽东比较合适?”
“臣以为...”范景文想了想,“明年或者后年。”
“为何?”崇祯又问。
“现在朝廷正打算在全国各地准备实施货币改制,民心有些...浮躁!此时出兵辽东绝非明智之举!”
“等到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上半年货币改制结束,后方也已稳固!到时候出兵辽东最为合适!”范景文回答。
“嗯,”崇祯再次点头,“范尚书所言极是,不过朕觉得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
“请问陛下什么准备?”
崇祯站起身来回走了几步,悠悠说道:“我朝十七年吴三桂率领三十万军民离开宁远,返回山海关内!现在五年时间过去了,该派他出关打探一下关外的情况了吧?”
第700章 辽东将门
在吴三桂的问题上,崇祯始终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无论吴三桂心里想什么,只要还听朝廷的命令,崇祯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哪怕他犯了错被崇祯降罪处死,关宁军也不会听朝廷的话!
因为吴三桂不仅仅是关宁军的将领,他还是辽东将门集团的代表。
辽东将门集团很早就有,但是真正做大做强是在大明朝的万历年间。
万历初年军备废弛,明军战力羸弱。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