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8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第729章 锦衣卫和司礼监

“高时明?他找我作甚?”李若琏警惕地问。

高时明不但是掌印太监还在王之心离京期间代管东厂,属于崇祯的右臂。

李若琏是锦衣卫指挥使,是崇祯的左膀。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左膀右臂尽量不要接触,以免引起皇帝的猜疑。

这既是为官之道,也是自保之法。

李若琏深谙此理。

老太监对着李若琏再次施礼:“李指挥使不要多心,只有公事没有私事!”

“公事?”李若琏冷冷一笑:“我和司礼监没什么往来,何来的公事。”

老太监毕恭毕敬道:“陛下从内帑给镇抚司拨了一笔款,司礼监管着内帑,这难道不是公事吗?”

“咳咳...”李若琏咳嗽两声,“高时明在哪?”

“司礼监!”

“前面带路!”

“李指挥使请随我来!”

二人离开紫禁城,沿着万岁山的外部边缘一直往北走,穿过尚衣监来到了司礼监。

司礼监在皇城内部,紫禁城的东北方向。

将李若琏带到司礼监后,老太监带着其他太监转身离开。

整个司礼监只有高时明和李若琏两个人。

看着身后关闭的殿门,李若琏皱着眉问:“高公公到底要谈公事还是私事?”

“当然是公事了!我是个太监,能有什么私事?”高时明十分老练的笑道。

“公事为何关门?难得是见不得人的公事?”李若琏问。

“外面风大冷,所以关门!”高时明答。

“那为何把其他人都赶了出去?”李若琏又问。

高时明两手一摊:“我没往外赶任何人!他们是自愿出去的!”

“呵呵,好一个自愿啊!”李若琏无奈摇头,“说吧,什么事!”

高时明没有急着回应,而是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给李若琏倒了一杯茶:“李指挥使,喝茶!”

李若琏有些不情愿地走到近前,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不等他放下茶杯,高时明忽然从袖口里拿出一张纸,摆到了桌子上。

“这是什么?”李若聊愈发谨慎。

“你看看就知道了。”

李若琏顺着高时明的目光看去,发现纸上写着九行字。

第一行写的是大理寺卿凌义渠,

第二行是通政使赵维岳。

再往后分别是太常寺卿王都,光禄寺卿葛征奇,尚宝卿吴家周等人......

“高公公想干什么?”李若琏问。

高时明嘿嘿一笑,凑到李若琏身边搂着他的肩膀低声问:“李指挥使帮我看看这些人里面谁最有前途。”

“前途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嘿嘿!”高时明嘿嘿笑个不停,“你也知道京师官员喜欢拉帮结派!我管着司礼监,得想办法拉拢一些官员在朝堂上帮着司礼监说话。”

“司礼监得事锦衣卫无权插手,高公公还是问别人吧!”李若琏转身就想走。

“别走啊,”高时明拽住了李若琏的衣服,“帮个忙。”

“这个忙没法帮!”李若琏开口回绝,“锦衣卫只做事,不参政。”

高时明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李指挥使可要想清楚了!”

“咳咳咳,”李若琏使劲咳嗽两声,“九卿个个都是人才,实在谈不上谁最有前途。”

李若琏松口了。

不是他怂,而是司礼监权力太大。

如果惹急了高时明和司礼监,锦衣卫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

高时明见状脸上再次堆起笑容:“李指挥使继续说下去。”

继续个屁!

李若琏在心里骂道。

他都不知道高时明的意图,贸然乱说很可能祸从口出。

“实在没什么头绪,高公公还是给个提示吧!”李若琏摆出一副苦闷的样子。

高时明刚想开口,忽然意识到这是李若琏给他挖的坑。

如果把真实目的说出来,消息传出去他必死无疑。

“额...”高时明拉长语气,“事关陛下的烦心事!李指挥使好好想想吧!”

烦心事?

陛下有什么烦心事?

辽东?

平辽是国之大事,不是他们这种级别的人可以帮忙解决的。

郑成功和郑芝龙?

来司礼监之前已经商定了解决办法。

既不是辽东,也不是东南,那陛下还能有什么烦心事?

李若琏脑海里闪出四个字:货币改制!

朝廷正在全国推行货币改制,北方基本没遇到什么阻拦。

江南则正好相反,阻力非常大。

尤其是南直隶,浙江等几个富饶大省。

有钱的士绅地主不但拒绝把银子换成大明圆宝,反而将银子埋到地下藏了起来。

陛下和朝廷都在为此时发愁。

高时明见李若琏不在愣神,急忙问道:“李指挥使有合适的人选了?”

李若琏既没有点头,也没摇头,而是看向桌子上的那张纸。

上面的九行字在他眼睛里产生了变化。

其中八行字慢慢模糊不清,只有一行字愈发清晰。

李若琏收回目光悠悠说道:“南方是东林党的天下,锦衣卫只知道东林魁首姓钱,名叫钱谦益。”

高时明直摇头,“钱谦益虽然是东林魁首,可陛下最痛恨此人,绝不会让他重回朝堂!”

李若琏慢慢走到司礼监得门口,打开了房门。

北风呼啸着涌入屋内,把那张纸吹到半空。

李若琏迈步走到门外,对着门内的高时明拱手施礼:“高公公,有些人虽然不在朝堂,但是他的影子一直都在!”

第730章 顾炎武

“有些人不在朝堂,影子却一直都在?”

司礼监掌印高时明看着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离去的背影,不停重复这句话。

“影子是什么意思?”高时明百思不得其解。

过了一会。

高时明捡起掉在地上的纸张,盯着上面的名字呆呆发愣。

不知过了多久,他对着自己的右脸狠狠地扇了一巴掌,“真他妈废物,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也就算了,竟然还需要李若琏那种粗人提醒!”

扇完后,他朝外面的太监吼道:“来人!”

“在!”两个太监迅速跑了进来。

高时明把纸甩到地上并说道:“去,给你们一天时间把这些人的师承全都查清楚,查不清楚自己找地挖坑躺进去,省的咱家亲自动手!”

“遵命!”两个太监捡起纸,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次日晌午前,高时明得到了想要的信息。

他长舒一口气,为接下来的朝会开始做准备。

正月十七,早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对着高高在上的崇祯行叩拜之礼。

“免礼平身!”

王承恩站在崇祯身旁,用尖锐的嗓音说道。

礼毕站定后,鸿胪寺卿谢三宾站了出来。

按照早朝的规矩,鸿胪寺卿率先出班汇报是否有入京谢恩,或者离京请恩的官员。

“启奏陛下,”谢三宾出列拱手:“我朝二十二年进士已在六部九卿,顺天府衙以及下面的州衙,县衙观政将近一年。年前吏部会同内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对这些新科进士进行了考核,并根据他们的表现任命了新官职。”

“二百九七名进士中,留京任职的有七十六人,离京外放的有二百二十一人。”

“外放的官员请求上朝谢恩,请陛下定夺!”

这些人前一天都在鸿胪寺报备过离京的计划。

崇祯可以选择召见,也可以选择不见。

“宣他们觐见!”崇祯吩咐道。

换做之前。

崇祯会嫌麻烦选择不见,直接让他们去地方任职。

现在他的想法变了。

想要对付士绅、商人,仅靠百姓肯定不行,

还需拉拢官员共同对抗,尤其是这些初出茅庐的新科进士。

他们犹如一张白纸,会认真执行朝廷的政令。

不像那些官场老油条,说一套做一套。

不多时。

离京的新科进士排队走进皇极殿,在太监的指挥下朝崇祯施礼。

“平身!”崇祯说话间也站了起来,他对着这帮新人嘱咐道:“诸位到了地方后一定要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为朝廷分忧。大明朝需要你们,你们也需要向朝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臣等遵旨!”新科进士齐声再叩首。

“好了,无关紧要的话朕就不说了!诸位回去后收拾一下准备启程吧,朕祝你们一帆风顺!”崇祯说话的同时朝其中一个人多看了几眼。

这位中年人终于考中了进士,希望他不要辜负自己的期待。

“谢陛下,臣等告退!”新科进士们再次施礼。

在他们转身的同时,崇祯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他看向角落里的李若琏。

李若琏朝崇祯轻轻点头,表示已经准备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