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8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露出了后面的火炮。

滋——

火炮的引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燃烧。

轰,一声巨响。

硕大的炮弹砸向正在等待渡河的明军。

万幸,第一枚炮弹打偏了。

不等岸边的明军开始庆幸,河对岸传来了密集的火炮声。

一枚又一枚炮弹砸了过来。

有的炮弹打偏,弹跳着砸向远方。

有的炮弹砸中了正在等待渡河的明军,造成了一片伤亡。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明军大乱,他们纷纷转身向后,打算逃跑。

“不能往回跑,想活命的赶快进入河道,那里地势低,是建奴火炮的死角!”有懂行的将领立刻大喊。

可是他的声音根本无法传达给每一个人。

有些明军听了他的话,快速进入河道,待在浮桥上等待下一步的指示。

有的明军则转头往回跑。

吴三桂亲自上阵,在连续斩杀数名逃兵后止住了逃跑的趋势。

“告诉河道中的士兵,让他们待在那里不要动。”王永吉沉着脸下令,“传令炮兵,轰击建奴的火炮阵地。”

“请问总督大人要轰多久?”传令官问。

“一支轰!”王永吉说出了一句霸气十足的话。

明军炮兵早就等的不耐烦了,得到命令后立刻发动了炮战。

双方从午时开始对战,一直打到酉时中才结束。

起初八旗兵还能和明军对轰,随着时间的推移,缺少火炮的他们渐渐落入下风。

有些火炮被明军发射的炮弹直接击中,炮管被砸裂失去了作用。

有些火炮在发射时发生了炸塌。

还有一些火炮因为连续开炮导致发热严重,不得不停下来给火炮降温。

“报!”傍晚炮战结束后,传令官来到济尔哈朗身边:“启禀郑亲王,今天炮战我军损失了两门红夷大炮,四门中型火炮。”

“无妨,”济尔哈朗哈哈大笑:“只要能阻止明军渡河,就算损失再多火炮也没有关系。再拖个十天半月就要上冻了,届时明军所有的攻城方法都将失去作用。”

“王爷英明。”旁边的人开始附和。

九月初七和初八,明军故技重施,用火炮轰击了两天。

清点完炸膛的火炮数量后,济尔哈朗笑不出来了。

按照这个这个炸膛速度,用不了十天他就会面临无炮可用的境地!

“命人把锦州城墙上的火炮全都搬到岸边来!”济尔哈朗果断下令。

九月初九,明军发动了总攻。

先是一轮炮战,随后无数明军进入河道,沿着浮桥向河对岸发动进攻。

河对岸的建奴士兵拼死抵抗。

双方围绕河岸展开了争夺。

战至中午,明军暂时退兵。

连续多日的鏖战不但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伤亡,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

看着无精打采的八旗兵,济尔哈朗下令:“给锦州守将送去命令,只在城中留一些老弱病残把守城门,其余守军全都到岸边来驻防。本王要和明军打车轮战!”

午时二刻,明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他们数次登上河岸,又数次被击退。

申时初的时候,建奴营地的炮声忽然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济尔哈朗大怒,“本王不是让他们轮流开炮,保证炮声不能停吗?怎么停了?”

“启禀王爷,没火药了!”传令官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

“那就去锦州城内搬,里面至少还有十多万斤火药。”

“王...王爷,”传令官的声音有些颤抖,“守军不给开门,辎重兵进不去城门。”

“进不去?”济尔哈朗有些纳闷,“到底怎么回事?”

“具体不清楚,还在查。”

正说话间,一个探马踉跄着跑了进来:“王爷,锦州城里发生了叛乱,叛军已占据四门,在城墙上立起来大明国旗!”

退出转码阅读完整内容,或请下载更好的阅读体验!!!!诚招广告合作:telegram联系@luniuniu9527

第870章 叛乱

“叛乱?”济尔哈朗听到这两个字后整个人直接懵了,“怎么可能?”

“千真万确,末将亲眼看到城墙上插着大明国旗!”探马快速说道。

“没道理啊,”济尔哈朗还是不信。

因为他实在想不出谁能掀起叛乱。

首先肯定不是腾机特。

腾机特被放归后他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并立刻将其召至中军帐亲自询问事情的原委。

腾机特表示为了能活着回来,他是假意归顺明军,实则还是心向大清。

济尔哈朗当然不会轻易腾机特的话。

大敌当前,谨慎为上。

为了防止腾机特假戏真做,他将腾机特和所部兵马全都调到中军,和八旗兵混在一起。

锦州城内没有腾机特的一兵一卒。

所以掀起叛乱的绝不是腾机特。

其次也不是朝鲜兵。

他虽然将朝鲜兵从东线调到锦州城附近驻防,但这些朝鲜兵全都在城外,不曾进入城池一步。

那会是谁呢?

带着这个疑问,济尔哈朗走出中军帐,看向东边。

锦州城就在他东面的三里之外。

可是由于距离太远,他看不清具体的情形,只能看到远处城墙的轮廓。

“备马,本王要去近处查看情况。”济尔哈朗吩咐。

“是。”亲兵立刻牵来战马,与济尔哈朗一起离开营地前往锦州城。

锦州城大约始建于辽初。

《辽史》记载:辽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设临海军节度使以镇守之。

洪武二十四年。

时任指挥使曹凤即在旧城原址修建了一座砖城。

成化十二年,对城池进行了扩建。

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上奏请求修缮城池。

崇祯元年七月,锦州城修建完毕。

修建之后的锦州城周长约八里,城高约两丈,形状若盘,俗称盘城。

城有四门,分别是东面的宁远门,南面的永安们,西面的广顺门和北面的镇北门。

门上有城楼,内设瓮城,易守难攻。

另外在锦州城的东面还有一座瓮城,叫关厢小城。

城池全长不到四里,高一丈半。

崇祯十五年三月八日,粮尽援绝的祖大寿在这里投降了满清。

祖大寿的投降不但意味着松锦之战的彻底结束,同时也宣告明军关外部队几乎损失殆尽。

济尔哈朗一行人很快来到锦州城附近。

在距离城池一里左右时,带路的探马勒停战马。

“为何不前了?”济尔哈朗冷着脸问。

“再往前,末将怕王爷遇到危险。”探马回答。

“有狗屁的危险,”济尔哈朗没好气的说道:“为了对付明军,本王把锦州城所有的火炮全都搬到了城外。城上之人想要偷袭的话,只能用弓箭偷袭!别说弓箭射不到一里之外,就算能也伤不到本王。”

探马尴尬地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走,”济尔哈朗带头冲向锦州城。

在距离锦州城墙百步左右时,一行人停了下来。

济尔哈朗拿出千里眼向城墙上看去,发现城墙上果然插着一面大明国旗。

这面旗很怪。

在他的认知里,旗帜遇风时会展开飘动。

这面旗虽然展开了,但并不飘动,而是固定在空中一动不动。

“这旗...”济尔哈朗指着旗帜,满脑袋问号。

“回王爷,这应该是一面纸旗。插旗的人怕纸旗被风刮烂,于是将旗帜四边用竹竿固定,所以看起来有些怪。”

“原来如此!”济尔哈朗恍然大悟。

他正要再次查看时,一个八旗探马快速来到他身边,“王爷,末将在城外发现了绑有纸条的箭矢,上面写着城中汉民叛乱,请朝廷立刻派兵平叛。”

探马说罢将手里的纸条连同箭矢一并递到济尔哈朗手中。

济尔哈朗接过纸条仔细查看。

上面的字用满语书写,字迹略显潦草,但笔迹清晰。

“城墙的人怎么说?”济尔哈朗问。

“他们什么也没说,我们的人一靠近,他们就放箭。”探马回答。

济尔哈朗拿起千里眼再次看向城墙,表情愈发严肃。

种种迹象表明,叛乱是真的。

他在前面和明军浴血奋战,城中的百姓竟然趁机叛乱。

可怜他数万大军,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济尔哈朗本想发怒,但转念一想又收起了怒火。

深究起来的话,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抵御明军渡河,他不但将城中的火炮搬到城外使用,还将锦州城大部分守军调到城外参与防守,只在城中留了一些老弱病残把守城门。

这给了城中叛军可乘之机。

于是,叛乱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立刻朝城中喊话,现在打开城门本王既往不咎。如果继续负隅顽抗,本王攻入城中后会屠城!”济尔哈朗下令。

传话的士兵刚走到城下,就被城上的箭矢逼退。

济尔哈朗大怒,继续下令:“快给本王集结五千兵马攻打城池!”

“王爷,”身边的亲信说道:“咱们所有的部队都在河边抵御明军,短时间内无法抽调出五千兵马。即便能抽调出来,咱们也...也没有攻城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