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看着加速冲过来的明军,李时昉有点懵逼。
说完是自已人后,明军好像更兴奋了。
“大人,”旁边的亲信提醒,“咱们刚才说的是朝鲜话,他们听不懂思密达。”
“哦对!”李时昉恍然大悟,他带头用不太熟练的大明官话喊道:“别放箭,我们投降!”
军中其他略懂大明官话的人也跟着大喊。
明军听到后只是放缓了冲锋的速度,但是并没有停下脚步。
等他们冲到朝鲜兵近前时,所有朝鲜兵同时扔下武器高高举起双手。
“投降,我们投降!”
明军分出一部分兵力将他们团团包围,其他人继续追击建奴逃兵。
被明军包围后,李时昉站出来说道:“我要见总督王大人。”
“你谁啊就想见我们总督大人?”李来亨穿着带血的甲胄来到他面前说道,“我问,你答,懂不懂?”
“不劳烦询问,我把知道的全都告诉你!”李时昉兴奋地说道,“我叫李时昉,是朝鲜京畿守御厅守御使,此番被建奴征召两万兵马协助他们攻打你们。”
“我和大明关辽登津水师副总兵林庆业达成了约定,帮建奴打仗时,出工不出力...”
李时昉用最短的时间把所有知道的消息全都告诉了明军。
“等等,”李来亨擦了下脸上即将干涸的血迹,“你是说...锦州城上竖起了大明国旗?”
“对,”李时昉点头,“那一声巨响出现时,我正在锦州城外出恭。”
(出恭是上厕所的意思,源自科举考场。明朝科举考场规定,考生内急时需要上报考官领取“出恭入敬”的牌子,牌子字面的意思是出入的时候要毕恭毕敬,时间长了简称出恭。)
李时昉捂了下肚子接着说道:“爆炸声源自锦州城内,我顺着爆炸传来的方向看去,发现之前插满城墙的建奴旗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大明国旗。”
李来亨有些不信,“不能吧?如果城中真有细作,总督大人肯定会提前告知我们。”
“千真万确!”李时昉指着锦州城说道:“若是不信,现在可以去近处查看,那面旗帜应该还在!”
李来亨点点头,带着队伍浩浩荡荡的杀到锦州城下。
拿出千里眼看清旗帜后,李来亨迅速将消息上报王永吉。
等王永吉赶到锦州城外时,明军已围住了锦州城的东面,西面以及南面。
围三阙一的目的是诱使城中可能残存的敌军出城逃跑。
毕竟明军的战略目的是拿下锦州。
李时昉看到王永吉时特别激动,单膝下跪施礼:“见过总督大人!”
“请起!”王永吉客气地说道:“你是朝鲜的延城君李时昉?”
“是。”
“林庆业和本督提起过你,哎对了,林庆业呢?”王永吉看向四周。
“林副总兵正在笔架山把守粮草!”旁边的副官说道。
“等拿下锦州,本督请你和林庆业吃酒!”王永吉笑着朝李时昉说道。
“多谢总督大人,”李时昉高兴地眼眶湿润,差点流出眼泪。
大明朝的总督请他吃饭,这是何等的殊荣啊...
要知道当年的李舜臣都没有这种待遇。
简单寒暄之后,众人目光看向锦州城。
城头上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一面纸做的大明国旗在风中摇晃。
“来人,去问问什么情况。”
“是,”王永吉身边的亲信催马向前,快速奔向城门。
来到护城河边,王永吉的亲信并没有停在原地不动,而是让战马不停地左右行走。
这么做既能在遇到突发情况后第一时间撤退,又能防止被城墙上的人偷袭。
毕竟打移动的靶子比打静置的靶子难很多。
王永吉的亲信一边不停地观察城墙垛口,一边大喊:“城上何人?为何悬挂大明国旗?”
等了片刻,城墙垛口露出一个脑袋。
他先是朝远处的明军军阵看了一会,然后朝着护城河边的明军大声说道:“我等是大明子民,当然要悬挂大明国旗。”
“大明子民?”护城河边的明军露出了怀疑的表情:“我朝十五年锦州失守,我朝十七年放弃宁远,关外之地尽失!这里早就成了建奴的地盘,你们这些大明子民从何而来?”
“东汉末年时,关圣帝君(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我等效仿关圣帝君,身在建奴心在明,有何不可?”城墙上的人回道。
“可以!”护城河边的明军嗤了一声,“既然悬挂大明国旗,说明你们已经掌控了锦州城?”
“对!建奴为了打仗,不但把城中的火炮全都搬到城外,还将大部分守军调到城外参与防守,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把守城门。我们趁乱杀死守城的老弱病残,夺得了城门的控制权。”
“既然如此,还不赶快放下吊桥打开城门让平辽大军入城?”护城河边的明军说。
“可以开城门,但是有两个条件。”
“什么条件?”
“第一,进城前要查验你们的身份,防止是假扮成明军的建奴。第二,大军进城后我们要亲自面见总督大人一面。”
“这...”护城河边的明军顿了顿,“这件事我做不了主,需要请示总督大人。”
“我等你的好消息!”城墙上的人说完这句话,将脑袋缩回垛口后面躲了起来。
王永吉得知后命人拿出纸笔,简单写了一封不太正式的公文,盖好印章递给亲信:“这是证明身份的公文,你交给他就行。至于亲自面见本督,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可以答应。”
亲信拿着公文再次来到护城河边。
他先是将绑有公文的箭矢射入城中,随后大喊:“这是总督大人亲手书写的公文,你们既然要看,应该能辨别真伪。还有,进城之后总督大人会亲自召见你们。”
城墙上的人此时已经拆开公文。
确认无误后,他们转动绞盘,打开了城门。
王永吉先是派出小股明军接管城墙防务,确定对方不是诈降后才让大军入城。
当他们再次踏足这片大明的故土,王永吉心中感慨万千。
他朝着身边的将领说道:“我朝十五年,粮尽援绝的祖大寿投降建奴,意味着松锦之战彻底结束!此战不但让锦州城落入建奴之手,还让朝廷失去了除关宁军以外的的关外精锐。”
“我朝二十三年九月,平辽大军再次收复这片故土!”
“咱们,”王永吉目光扫视一周,“必将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众将大笑着回应。
“此战...”王永吉补充道:“不但重新拿回锦州,还打破了和建奴的相持局面。从今往后,攻守之势易也!”
第873章 马超兴和胡德帝
锦州城。
经过一夜的忙碌,明军不但彻底接管了锦州城的防务,还将锦州之战的损失以及缴获的物资清点完毕。
“启禀总督大人,从攻下松山的次日到拿下锦州,期间我军一共阵亡三千七百九十二人,失踪七百八十八人,受伤两千四百三十五人。不少士兵由于伤势严重,未能挺过来,所以阵亡数量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听到这个沉重的数字后,王永吉沉默许久。
失踪的人里面,除了极少数成为俘虏外,大部分都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精锐,死一个少一个!
怎能不痛心!
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王永吉悲伤了一会后便收起了怜悯之心。
他是平辽大军的总督,三军主帅!
过多的悲伤只会影响他的用兵部署,起不到其他任何作用。
“建奴伤亡如何?”王永吉问。
“建奴伤亡不小,但八旗兵伤亡不大!”负责统计伤亡的军官解释道:“锦州之战主要有三场战斗。一个是中线的南山之战,一个是西线的女儿河之战,最后一个是小凌河的渡河战。”
“南山之战建奴居高临下,我军火器犀利,双方各有优势。战事虽然胶着,但双方的伤亡大体相等,都不是很大!”
“西线的女儿河我军大胜,但建奴的伤亡多来自外藩蒙古,八旗兵损失一般。”
“最后的小凌河战斗我军强行渡河损失不小,八旗兵和外藩蒙古损失一般。若不是锦州城内发生了变故,我军不一定能渡过小凌河。”
“所以综合起来算的话,建奴整体伤亡比我军多一些,但死的大部分都是外藩蒙古,并未伤到八旗兵的根基。”
“嗯,”王永吉轻轻点头。
不管怎么说,他都拿下了锦州,完成了战略目标。
“对了,”王永吉想起了正事,“在城中发动起义,杀死守军占领城池的是什么人?锦衣卫吗?”
“不是锦衣卫,”军官回答,“对方始终声称自已是大明子民,并没有其他身份。”
“为首之人叫什么?”王永吉问。
“为首的有两个人,一个中年人一个少年。中年人叫马超兴,少年叫胡德帝。”
“临近中午时把他们请到中军帐,本督要亲自设宴款待!”王永吉吩咐道。
他先是说了一个请字,然后又表示要设宴款待。
可见他对这二人的重视。
毕竟能顺利拿下锦州,这两个人功不可没。
军官记下后继续向王永吉汇报:“总督大人,此战我军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其中红夷大炮十二门,其余各种火炮二十五门,以及二十多门炸成废铁的火炮残骸。”
“另外还有千余副甲胄,一千三百张弓,五万余支箭矢,七百把马刀腰刀。”军官顿了顿,深吸一口气:“搜城的时候,在城中仓库里发现了六万石粮食!”
“多少粮食?”王永吉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六万石!”军官重复。
“太好了!”王永吉高兴地使劲拍了一下桌子。
按照每人每天三斤粮食计算,十万大军每天消耗一千九百多石粮食。
六万石粮食足够十万大军一月之用。
这极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高兴之余,王永吉谨慎道:“在食用这些粮食前一定要查验是否有毒,免得乐极生悲。”
“是,”军官将王永吉嘱咐的话一一记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永吉先是给朝廷写捷报,然后又处理了一些公务。
时间很快来到中午。
“报!”帐外的亲兵迈步走了进来:“启禀总督大人,马超兴和胡德帝在帐外等候。”
“请他们进来。”王永吉说话时站了起来。
“是。”亲兵转身将两人请了进来。
刚走进帐篷,马超兴和胡德帝同时朝着王永吉跪地施礼,“草民马超兴,胡德帝参见总督大人!”
王永吉顺着声音看去,只见帐篷门口站着两个人。
年纪大的是个中年人,穿着简单的蓝衣,一头如风般的长发,两眼漆黑深邃,体型颀长。
年纪小的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
他穿着粗糙的布衣,五官端正。
虽然眼神里露出一些稚嫩,但身材十分结实,给人一种超越年纪的成熟感。
很显然,年长的是马超兴,年纪小的是胡德帝。
“请起请起,王某受之有愧!”王永吉快步来到二人面前,将他们搀扶起来。
“来人,看座!”
“不敢!”
“别客气,这是你们应得的。”王永吉亲自将他们按在凳子上。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