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但是信与不信都会让崇祯心生芥蒂,以后王永吉一旦犯错,都极有可能失去崇祯的信任。
所以王永吉决定先瞒下去。
反正朝廷无法查证。
崇祯二十三年九月初十,将写完的公文递给信使,嘱咐他们连夜送往京师。
锦州距离京师约有九百里。
由于早就在后方设置了驿站,所以消息仅用了两天便送到京师。
九月十二的下午,崇祯正在为钱的事发愁。
九月初的时候黄河发大水,导致下游的山东五个县受灾。
按照每个县五万两银子的标准赈灾,将支出二十五万两白银。
这还只是赈灾的钱,如果加上修建江堤的开支,总支出将高达六十万到八十万两银子。
要知道这笔钱并不在年初的支出预算里。
朝廷本就亏空,现在又要多支出几十万两银子,崇祯的压力可想而知。
司礼监掌印高时明在旁边给崇祯沏茶:“皇爷您别犯愁,俗话说水到桥头自然直,距离正旦节还有两个半月呢!户部尚书谢三宾昨天送来消息,已经让巡盐御史宋权想办法筹措赈灾银了。”
“嗯,”崇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之后盯着高时明问:“你说...这水灾有没有蹊跷?”
高时明不敢胡说,谨慎地回道:“皇爷,黄河每年都有秋汛,奴婢以为是天灾不是人祸。”
崇祯正要再问,殿外传来匆忙的脚步声。
“捷报!锦州大捷!”王承恩举着公文,大跑进乾清宫。
他跑到冲着面前双膝下跪:“启禀皇爷,锦州大捷!”
“呈上来吧!”崇祯勉为其难的露出笑容。
他是大明皇帝,一言一行都会让下面的太监和大臣陷入揣测之中。
若是在这个时候露出不高兴的样子,消息传出,王永吉将遭到猛烈的弹劾。
高时明急忙从王承恩手里接过公文,双手呈到崇祯面前。
打开崇祯扫了一眼,崇祯便开始不停地嘬牙花。
王永吉的公文很长,很长...
长到王永吉在公文里写了许多没有意义的废话。
看完之后,崇祯指着公文对着高时明和王承恩说道:“你们都看看吧,猜猜王永吉要干什么!”
高时明快速走到公文前面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让出位置给王承恩看。
等王承恩看完,高时明说道:“如果奴婢没猜错的话,王永吉应该是想要给将士们请功要赏钱,但是不好意思明着要。”
“奴婢也是这是这么认为的。”王承恩非常鸡贼的说道。
他虽然猜不透公文的另一层含义,但是不影响他抄袭高时明的想法。
高时明被气的怒目圆睁,若不是碍于崇祯的颜面,他非得冲上去和王承恩说个明白。
“呵呵,”崇祯轻轻一笑,“将士用命才能打胜仗,现在打了胜仗要赏银也是情理之中,该给的钱一文也不能少。”
“皇爷圣明!”高时明和王承恩十分熟练地拍起了马屁。
不等二人起身,殿外响起太监的声音:“陛下,内阁首辅范景文,阁臣谢三宾、王家彦求见。”
第876章 为抄家做铺垫
“让他们进来吧!”崇祯淡淡地吩咐道。
一阵脚步声中,内阁首辅范景文带着谢三宾和王家彦走了进来。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范景文率先说道:“王永吉率领平辽大军不但成功收复锦州,还重创了建奴,实乃我朝未有之大捷也!”
“哈哈哈,确实是一场大捷!”崇祯故意放声大笑:“要赏,重重地赏!”
提到赏字,站在旁边的谢三宾眼神瞬间黯淡了下去。
他是户部尚书,掌管大明朝的国库钱粮。
国库里的存银他掐着手指头都能数清楚。
现在发赏,国库里的银子根本不够!
为了不被崇祯注意到自已,谢三宾像是即将被老师提问的学生一样,低下头不与崇祯对视。
“主帅用兵有谋,将士战场用命,确实该赏!”范景文附和道。
“王家彦,”崇祯吩咐:“兵部一定要按照制度给平辽大军核算赏银和抚恤银!该给的钱一定要给,绝不能不给或者少给。当然了,也不能多给,毕竟朝廷有朝廷的规矩。”
“臣领旨!”王家彦施礼后笑着说道:“此番攻打锦州,既有平辽大军的功劳,也有城中百姓的功劳!若不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城中起事,什么时候攻下锦州犹未可知。臣以为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收复辽东指日可待。”
“真是得道多助,天佑大明啊!”王家彦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他说完之后,乾清宫内只有王承恩一个人笑着附和,其他人则静悄悄的站在原地没有说话。
王家彦看了一眼范景文,又偷偷瞅了瞅崇祯。
不知道他们二人心里在想什么。
范景文叹了口气,抬头看向崇祯。
此时崇祯也在看着他。
君臣二人四目相对,瞬间就明白了对方心中所想。
崇祯和范景文想的一样,锦州之战时建奴大意丢掉了城池,接下来的必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建奴甚至会在关键时刻对城中汉人百姓举起屠刀。
(鸦片战争时,镶白旗副都统海龄听闻英军即将抵达镇江,他怕城中汉民勾结英军,于是在英军抵达前就对城中汉民进行了大屠杀(不问何人,胥用鸟枪击毙草莽无算))
建奴本就视汉人百姓生命如草芥,发生锦州这件事之后,往后辽东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
王家彦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他才有了收复辽东指日可待的想法。
由于崇祯和范景文没有响应王家彦的话,现场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
王家彦本人也因此有些脸红。
崇祯朝着王家彦摆了摆手:“王尚书的想法固然不错,但实际情况恐怕没那么美好。”
“臣...”王家彦还想辩解什么。
“王尚书还是赶快把平辽大军的赏银和抚恤银核算清楚吧。”崇祯打断了王家彦的思路。
“是!”王家彦红着脸低下头。
崇祯看向谢三宾:“谢尚书?”
谢三宾浑身一颤,急忙施礼:“臣...臣在!”
“货币改制进展如何?”崇祯问。
谢三宾顿感头皮发紧。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自从他当上户部尚书之后,每天都在为货币改制而犯愁。
因为他发现推行货币改制的难度比想象中还要大。
阻力的来源既不是底层百姓,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利益集团。
对他们来说,把手中的银子换成大明圆宝不但会损失利益,还意味着要向朝廷低头。
如果只是损失短期的利益,士大夫们反而不会有太多反抗情绪。
毕竟钱没了可以再赚。
关键是向朝廷低头!
这意味着他们要不停地割肉送给朝廷,损失的是长期利益。
所以江南有头有脸的士绅商人纷纷联合起来,拒不执行货币新政。
谢三宾明白这一点,崇祯也明白。
士绅们越是这样,崇祯越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货币改制。
一是要让士绅们低头。
二是趁机摸清士绅们的家底,为以后抄家做铺垫...
抄家,崇祯只抄有钱的。
没钱的靠边站,崇祯对他们提不起任何兴趣。
崇祯穿越之后就没想过要做好人,好人也当不了皇帝。
面对崇祯的询问,谢三宾稳了稳心神回答道:“进展...尚可!此前进展缓慢的南直隶,浙江和广东,在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当地士绅、商人以及百姓正逐步将银子拿出来兑换成大明圆宝。”
“至于福建...由于当地士绅商人不太配合,所以进展依旧缓慢。”
“有什么针对性的方法吗?”崇祯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人带头,剩下的事就会好办很多。所以臣打算派人去一趟福建,联络几个当地有名的士绅或者商人,给予他们一定好处,让他们带头推行货币改制。”谢三宾回答。
“有办法就好。”崇祯点点头。
就在谢三宾刚要松一口气时,崇祯又问:“谢尚书,你之前提议派人去江南巡盐,以弥补国库的亏空。现在已经是九月中旬,再有两半个月就到正旦节了,巡盐的事进展如何?”
谢三宾后背冒出了汗。
货币改制的事好不容易蒙混过关,现在又提起了巡盐。
表面上是询问巡盐,实则是询问钱。
辽东的战事需要钱,治理蒙古也需要钱,赈灾修河堤还是需要钱。
现在国库亏空,满朝文武都指着他这位大明朝的户部尚书需要拿出搞钱的本事。
“陛下,”谢三宾深施一礼:“此前巡盐稽查的一百万两银子已经送抵京师,前些日子宋权写信告知臣,又稽查了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正在送往京师的途中。”
“两次的银子加起来二百五十万两,亏空是三百五十万两,还差一百万两,这该如何是好啊?”崇祯明知故问。
“距离正旦节还有两个半月...”谢三宾顿了顿,先是抬头看向崇祯,随后目光又从范景文的脸上扫过,“臣以为只要巡盐御史宋权没有后顾之忧,绝对能在正旦节前运回一百万两银子。”
谢三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允许宋权放开手脚去干,他绝对能完成任务。
放开手脚去干必然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举动。
谢三宾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希望崇祯和朝廷不要追究宋权责任。
毕竟...这是为朝廷办事,不是为了一已之私。
“范阁老怎么看?”崇祯没有轻易表态。
“臣以为宋权巡盐是给朝廷做事,给陛下解忧,所以不让他有后顾之忧。”范景文回答。
“具体该怎么办?”崇祯追问。
“应该以朝廷的名义给地方官员送去公文,让他们配合宋权巡盐。”
“那就依阁老的意思办!”崇祯拍板。
如何搞钱的事暂时告一段落,崇祯的注意力又回到了辽东的战事身上。
他盯着王家彦和范景文的眼睛询问道:“王永吉已经赢得了锦州之战,拿下了锦州,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第877章 山东民变
“陛下,”范景文施礼回答:“辽东即将入冬,平辽大军多为步兵。一旦天降下大雪,不但行军困难,补给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王永吉的意思是在这段时间内和建奴保持对峙的态势,等到来年开春再出兵。”
站在角落里的司礼监掌印高时明用尖锐的嗓音反驳道:“我军行军困难,建奴行军也不容易!大军刚刚获胜,理应乘胜追击才是!”
“高公公有所不知,辽东的冬天一旦下雪,没膝的大雪对步兵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王家彦开始解释:“建奴虽然也有步兵,但他们大部分步兵都配备战马,所以并不影响行军。”
“我当然知道大雪的影响,”高时明冷着脸说道:“现在是九月中旬,得和建奴对峙到什么时候才行?”
“二月份左右就差不多了。”王家彦回答。
“四个半月的时间!”高时明伸出右手比划道:“你知道十多万人四个半月会耗费多少粮草吗?朝廷本就有亏空,不想着给朝廷节约粮草也罢了,还想着法的浪费!”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