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0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盐商们已经掏了不少钱,继续逼他们掏钱会把他们逼急...

俗话说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

为了稳定盐商同时弥补朝廷亏空,同意捐官是最佳选择。

在众人一片赞赏声中,宋权轻咳一声:“这不是本官的主意,是户部尚书谢大人的想法。”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谢三宾的主意,毕竟朝廷之前就发过类似的公文。

但他们还是故意装作不知,以此来吹捧宋权。

见宋权提到了谢三宾,众人又开始吹捧这位户部尚书。

“谢尚书不但为国操劳还为君分忧,不愧是咱大明朝的户部尚书。”

“是啊,谢尚书之才我等望尘莫及...”

等众人吹嘘过后,巡盐御史宋权沉声道:“既然诸位都觉得没问题,那就把盐商们聚在一起,推进捐官事宜。”

“大人想怎么推进?”转运使张希周问。

“首先是捐官的资格问题,”宋权按照旨意上的步骤开始施行,“在大明朝当官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对那些商人来说,如果不是朝廷出现了亏空,他们根本没机会当官。所以要给他们设置一个资格,以彰显当官的重要性。”

“请大人明示。”

“只有提前缴纳明年盐税的盐商,才有资格参与捐官。”宋权悠悠说道。

提前缴纳明年的盐税?

运司的官员们互相看了看彼此,然后同时点头:“没问题,要求不过分。”

大明朝当时的盐税只有二百多万两白银,平均到六个运司后只有不到四十万两。

而每个运司下面又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盐商。

再经过他们的平均,可以想象每个盐商缴纳的盐税数额之低。

“此番捐官的名额有限,为了让朝廷利益最大化,本官决定以官卖的形式进行捐官,价高者得。”

(官卖是古代官府组织的拍卖会,拍卖被抄家官员的非货币资产,由此得名。)

“同时为了保证公平,本官会召集南京各部的官员,镇抚司以及东厂的人监督。诸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消息告诉治下的盐商,督促他们提前缴纳盐税,及时参加官卖。”

“大人打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举办官卖?”有人问道。

“今天是初几?”宋权反问。

“今天是十月十七。”有人回答。

宋权想了想。

卖官的事不能拖太久。

首先朝廷有亏空,各个地方都急着用钱。

越早一点卖官,钱就能早一点送到北京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再者不能给盐商留太多的犹豫时间。

迟则生变。

但是也不能太急。

两淮运司管辖的地盘非常大,传递消息需要时间。

盐商缴纳盐税筹措买官的钱也需要时间。

太急的话,盐商们根本忙不过来。

卖官的最终目的是给朝廷搞钱,如果卖不出去,朝廷一文钱也拿不到。

到时候倒霉的还是他宋权。

“一个月!”宋权经过深思熟虑后说道:“今天是十月十七,下个月的十七,本官在南直隶秦淮河上的一艘游船上举办官卖。届时南京吏部尚书会到场,竞得官职后吏部当场发放官服,并登记入册进入官籍。”

“捐官的钱呢?是当场交齐还是给他们几天时间?”张希周又问。

“给他们两天时间准备银两,第三天务必交到本钦差这里。如有延误视为欺君,后果自负。”宋权说道。

众人低着头或用脑子记下,或提笔写在纸上进行记录。

等写字的人放下笔后,宋权出声询问:“诸位还有什么疑惑吗?如果没有的话就赶快把消息告诉下面的盐商。”

“宋大人,在下有个问题。”两淮运司的同知开口问道:“请问朝廷这次给了几个捐官的名额?”

“嗯,不便透露!”宋权神秘地一笑。

这是他的底牌。

物以稀为贵,如果想卖高价就得给盐商们一种名额很少的感觉。

六个名额看似不多,实则并不少。

这终归是大明朝的第一次卖官,谁也不知道交完钱之后会怎样。

所以愿意冒险尝试的盐商并不会多。

当然,参加的盐商并不会少。

毕竟盐税没有多少钱,盐商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看热闹。

“宋大人,能说一个大概的数字吗?”同知不甘心地追问。

“大概数字也不能透露,不过本官可以告诉你们名额很少,少的可怜!”宋权认真回答。

运司的官员们无奈,只能又询问了一些其他问题才结束这场会议。

宋权回驿站休息,其余人则安排手下的差役用最快的速度把消息送给盐商。

第905章 两个老狐狸的首次交锋

崇祯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九。

南京春和殿内传来脚步声。

大明太子朱慈烺不停地在殿内来回踱步,脸上写满了...焦急。

每隔一会,他就朝自己的伴读太监陈宽问道:“快去问问有消息了吗?”

陈宽则跑到殿外询问值守的卫兵:“方先生进宫了吗?”

“还没有。”士兵如实回答。

当陈宽把这个消息复述给朱慈烺后,朱慈烺愈发焦急。

不知过了多久,门外跑来一个太监,“启禀太子殿下,方先生进宫了。”

“快,尔等快去殿外迎接!”朱慈烺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取而代之是的喜悦。

方岳贡虽然已经辞官赋闲,但是他的履历太亮眼了。

天启二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户部郎中,松江知府,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内阁阁臣,户部尚书...

既当过地方官,也进入过大明朝的权力中心。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方岳贡肯定知道一些南京不知道的内幕。

南京皇宫宫门外,方岳贡乘坐的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掀开门帘下车后,他一眼就看到了曾经的同僚倪元璐。

“四长兄,别来无恙啊!”倪元璐迈着老态的步伐边朝他走边说。

“汝玉兄别来无恙!”方岳贡缓缓回应。

(方岳贡字四长,倪元璐字汝玉。)

在相距一步时,倪元璐停下脚步与方岳贡对视。

两个老狐狸就这样互相看着对方,没人说话,

两个人的岁数加起来将近一百一十岁。

人年纪稍微大点就会朝两个极端发展。

要么变傻,要么变精,比老狐狸还精的那种精明。

很显然二人都是后者。

片刻后,两人同时放声大笑。

“哈哈哈...”

方岳贡心中怨气在笑声中顿时烟消云散。

自从辞官他心中就憋着一口气。

担任户部尚书时他没有犯任何错误,可还是遭到了弹劾。

崇祯不但没维护他,还免了他户部尚书的差事。

有种被崇祯出卖的感觉。

回到老家后方岳贡思考了很久,又根据朝局的发展才明白崇祯为什么要这么做。

朝廷缺钱,方岳贡能给搞钱吗?

当然能!

不止方岳贡,任何人只要待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都能搞到钱。

但...还是那句话。

朝廷亏空要么掠之于民,要么掠之于商。

无论哪种办法,都会让方岳贡名声受损。

崇祯不愿意这种局面。

再加上东林党的因素,所以崇祯才决定弃用方岳贡,启用谢三宾。

可理解归理解,方岳贡毕竟也是人。

心中难免有怨气。

今天他见到倪元璐这位老朋友,心中的怨气终于消散。

“汝玉兄,让我给太子讲学你出的主意吧?”方岳贡盯着倪元璐的眼睛问。

“谁的主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来了。”倪元璐脸上带着笑意。

“你可害苦了我呀,”方岳贡长叹一声凑到倪元璐耳边低声说道:“我本想待在家中安度晚年,没想到还要来到南京这是非之地。”

“你还是想通了,否则也不会来。”倪元璐脸上笑意不减。

“确实,”方岳贡重重点头,“老子曾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生如潮,起起落落皆有可能,既不能把自己太当回事,也不能太不当回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意思是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停的时候。)

“想通了就好!”倪元璐拍了拍方岳贡的肩膀,指着南京皇城破旧的城墙和城门说道:“既然来了,就赶快去拜见太子殿下吧。”

“那就有劳汝玉兄带路。”

“请!”

方岳贡跟在倪元璐身后,迈步走进了这座沧桑了两百年多的古城。

两人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闲聊。

“四长兄,”倪元璐若无其事的问道:“你说...定王和永王都回京了,陛下为何不让太子回京?”

“汝玉兄明知故问。”方岳贡不露声色的回答。

“此言差矣,正因为不知道才会问。”倪元璐一脸真诚,“你现在不说,太子殿下早晚也会问。现在有些话还不适合从你嘴里直接说出来,有我转述比较好。”

倪元璐说的是真心话。

方岳贡初来乍到,和太子关系还很一般。

涉及崇祯的事一旦说错了话,会影响他在朱慈烺心中的形象。

如果初始印象不好,后续很难挽回。

“你先说说你的看法,”方岳贡向左右看了看,附在倪元璐耳边低声说道。

“简单,”倪元璐同样低声说道:“南京朝廷有不少无用之人,陛下没办法亲自动手,所以把太子留在南京。太子是储君,那些人为了将来必然会巴结太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然会犯一些错误,届时太子可以替陛下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