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48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等等,”刘之源右手抓着脑袋上的辫子,嘴里喃喃自语:“这不对啊!上午只是朝着李成栋放了两轮箭,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不算交手。他...这就降了?没道理啊!”

“具体原因只有李成栋自己知道。”

“让他亲自来一趟,我要仔细询问。”刘之源吩咐。

在这个时候投降,不排除是苦肉计的可能。

为了谨慎起见,他必须问清楚。

李成栋已经没了退路,所以明知有危险,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见刘之源。

二人相见后,李成栋没有隐瞒如实相告。

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太多了,他能瞒得住一时,也瞒不了一世。

这种时候越是坦诚,对方的信任度越高。

听完李成栋解释后,刘之源顿时大喜。

他亲自来到李成栋面前拱手相迎:“李将军能弃暗投明,既是李将军的喜事,也是大清的一件幸事,实在是可喜可贺!”

“惭愧,惭愧!”李成栋虽然早就没了脸,但还是有些愧疚。

毕竟高杰待他不薄,李本深又因他而死。

“我要在义州一带有所斩获,李将军有何建议?”刘之源本着不浪费时间的原则,直接开门见山的询问起来。

李成栋回头看了一眼北城门。

在他出城后,袁宗第立刻关闭北城门并收起吊桥。

再加上之前损毁的城墙也已修复,所以从北城门反攻回去已经不现实了。

其他城门也是同样的情况。

“义州易守难攻,除非袁宗第出城野战,否则很难有所斩获。”李成栋回答。

“难道我要无功而返吗?”刘之源一脸沮丧。

“非也,”李成栋向前半步,谄媚的说道:“义州确实没有建功的机会,但是继续往南机会就来了。”

“继续往南?”刘之源看向李成栋。

“对,义州南面有六个堡,每个堡的守军一百五到五百不等。再往南就是锦州城,唐通的五千兵马就驻守在那里。”

“难啊,”刘之源叹了口气,“我麾下只有骑兵没有步兵,也没有攻城器械。如果他们躲在城中不出,还是没有办法。”

“刘大人忘了我的身份?”李成栋伸手从怀里拿出自己的敕书、印绶,悠悠说道:“凭借这个东西,绝对可以骗开一些城池的城门。如果幸运的话,甚至能骗过唐通进入锦州。”

刘之源脸上的笑容骤然绽放:“妙,实在是太妙了,就按你说的方法办!”

两人商议妥当后,刘之源分给李成栋一些粮草。

李成栋在前,刘之源在后。

两支大军绕过义州浩浩荡荡的杀向义州南面的团山堡。

“快开城门随我们一起南逃,袁宗第率部投降建奴,正引着建奴大军向此地杀来!”李成栋的人来到团山堡下大喊。

由于袁宗第一直被围在城中,没有送出李成栋叛变的消息。

所以团山堡的守军轻易就相信了。

当他们匆匆出城准备和李成栋一起逃跑时,立刻被李成栋的人围了起来。

投降的打散原有编制,分别安插到各部。

不投降的就地处死。

当天傍晚,李成栋就率部杀到了流水堡城下,距离锦州不足三十里!

驻守在锦州的唐通先后得到了两个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义州方向有大批明军向锦州行军。

第二个消息是袁宗第叛变,正带着建奴大军杀奔义州。李成栋率部溃逃,已经逃至流水堡附近。

明军的预警体系非常严谨。

后方城池的探马发现部队的踪迹后,无论敌友都会向上汇报。

所以唐通得到了第一个消息。

第二个消息来自李成栋。

他一边南下,一边散布谣言,试图迷惑唐通,扰乱唐通的判断。

唐通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他妈的,”唐通看着手里的塘报破口大骂:“袁宗第有没有投降建奴老子不清楚,但是李成栋这条狗绝对投降了。”

“大人何出此言?”旁边的亲兵低声询问。

“袁宗第的任务是把守义州城!”唐通咬着牙说道:“建奴来犯时,最先出城野战的应该是李成栋这支骑兵,而不是袁宗第的步兵!现在李成栋说负责守城的袁宗第投降了,出城野战的反而没有投降。”

“这他妈的合理吗?”

亲兵一怔,随后下意识地拍马屁,“大人足智多谋,一眼就识破了李成栋的诡计...”

“闭上你的臭嘴,”唐通站起身皱着眉说道:“快给宁远,松山还有大凌河堡送去消息,让他们仔细甄别,勿要中了李成栋的诡计。另外立刻排快马给总督大人送信,请他派兵回援。”

当天傍晚,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送往草原。

五月初六,辽西走廊。

勒克德浑率领三千名八旗兵出现在高台堡附近。

堡内只有区区六百守军,根本不敢出城迎战,只能缩在堡内固守。

万幸,他们在第一时间将消息送了出去。

勒克德浑没有进攻堡垒,选择绕过高台堡进入辽西走廊。

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派出大量探马寻找明军运粮队和辎重队的踪迹。

他的目的不是攻城掠地,而是截断明军的粮道,给平辽大军制造恐慌。

正在路上的运粮队和辎重队,得到消息后迅速进入距离最近的堡垒,躲避建奴的袭击。

王永吉并非顾头不顾尾的人。

他在距离高台堡几十里外广宁中后所安排了一支精锐骑兵。

这支骑兵的将领是辽东将门出身的李顺祖。

他得到消息后顿时皱起了眉头。

李顺祖麾下原本有五千骑兵。

前线战事吃紧,从他这抽调了三千骑兵。

现在他麾下还剩两千骑兵,比八旗兵足足少了一千。

如果对方是蒙古人,李顺祖毫不畏惧。

毕竟蒙古人的优势是拉扯。

可对方是八旗兵,他没有以少胜多的把握。

深思熟虑后。

他一方面派人分别将消息送往前线和后方,一方面组织附近堡垒的守军,配合他作战。

勒克德浑的任务是制造恐慌,所以他并不和李顺祖正面交战。

而是在还算宽阔的辽西走廊展开了游击战。

第966章 后方的坏消息

五月初七的中午,王永吉接到了唐通的塘报。

这是一个坏消息。

看完塘报内容后,王永吉的后背开始发凉。

锦州出现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无法分辨信息的真伪!

因为除了建奴兵临义州,以及李成栋率部南下这则消息是事实外,其他消息都掺杂着各种猜想。

如果李成栋说的真话,那么袁宗第肯定已经投降。

如果唐通的猜测为真,那么李成栋必然已经投降,而袁宗第是否投降就不清楚了。

毕竟李成栋可以造谣袁宗第投降,也可以和袁宗第配合演一场戏。

李性忠拿起塘报快速扫了一眼后沉声说道:“塘报上说建奴兵力数千,而李成栋和袁宗第麾下兵力加起来有八千之众,如果他们都投降了的话...唐通和锦州危矣!”

“不一定,”王永吉迅速冷静下来,“建奴也好,李成栋和袁宗第也罢,都缺少攻城器械。如果唐通选择守城而不是野战,锦州一时半会是丢不了的,松山和大凌河堡也是如此!”

“那...建奴从义州南下的目的是什么?”李性忠皱着眉问。

“扰乱我军粮道,迫使平辽大军主力撤兵。”王永吉沉声回答,“亦或者在我军回援途中围点打援。”

“不可能!”李性忠使劲摇头,“建奴主力在北,若想围点打援得把主力调到我军后方,可是建奴主力就在我军前方。除非建奴身上插了翅膀,否则绝对做不到。”

“这也是本督费解的地方。”王永吉开始沉默。

远在锦州的唐通也在沉默。

因为他接到了李顺祖的消息。

辽西走廊出现数千建奴骑兵,李顺祖虽然集结兵力进行追剿,但建奴并不正面交战,而是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明军捉,建奴藏。

辽西走廊高台堡路段宽约六七十里。

想在这么宽的地方找到并击败建奴,对李顺祖来说太难了。

可是不击败建奴,粮道就不稳定,运粮队随时都有遇袭的可能。

“李成栋到哪儿了?”唐通问身边的人。

“还在流水堡一带,既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有人回答。

“这是引诱老子去流水堡送人头呢,”唐通冷笑之后吩咐道:“把李顺祖的消息送往草原,另外向李定国求援。他麾下有万余骑兵,是附近兵力最多的友军,没有之一!”

消息送出锦州时,王永吉也打定了主意。

无论建奴主力在哪里,平辽大军主力都必须从草原撤退。

首先平辽大军已经深入草原三百里,足够深入了。

其次锦州,松山还有大凌河堡是平辽大军入辽的桥头堡。

这里绝不能出事。

确定退兵后,如何退兵成了问题。

草原上。

步兵如果没有骑兵伴行,与活靶子没什么两样。

问题是步兵行军速度比骑兵慢的太多。

同样三百里的路程。

骑兵只需两到三日,而步兵则需要五到六天。

如果让骑兵伴行步兵,等他撤回长城以内时锦州和松山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即便守将从始至终都不出城迎战,守住了城池,平辽大军的粮道也会被断。

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平辽大军。

可是他也不能从抽调一部分骑兵支援锦州,毕竟在他的认知里建奴主力就在草原上。

一旦抽调骑兵,建奴会趁着他兵力不足时发起反击。

仔细斟酌后,王永吉下令:“传令各部,队尾变队首,队首变队尾,立刻从草原撤兵。撤兵时步兵在前,骑兵殿后,不得有误!”

“另外给笔架山的黄蜚下令,命他派遣一支擅长陆战的水师驰援锦州,确保锦州无忧。”

“总督大人,李定国就在锦州东面,是不是让他参战?”黄得功提议。

“不,”王永吉摇头,“如果建奴主力不在草原,那么必然在东面。把李定国留在那里,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