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你可以迂回到大凌河北面与我大哥汇合,合兵据敌!”李宪忠继续问罪。
李定国摇头叹息:“李性忠总兵麾下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能做到和八旗兵正面抗衡不落下风!我麾下兵马却不行,合兵之后只会成为累赘,所以才想出了围魏救赵的方法。”
这句话有点水平。
既夸了李性忠,也说明了原因。
李宪忠挑不出毛病来。
他离京前见过崇祯。
崇祯嘱咐他和李定国搞好关系。
回想起崇祯的话后,李宪忠端起酒杯敬了李定国一杯酒。
李定国长舒一口气,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酒席即将结束时,传令官忽然来报:“启禀总督大人,建奴派人送来一封定远大将军多尔衮的亲笔信。”
“多尔衮?定远大将军?”王永吉一怔,“多尔衮不是建奴水师总兵吗?什么时候成为定远大将军了?”
“末将不知。”
“让送新的建奴进来,本督要亲自询问。”
经过询问,王永吉才知道建奴内部权力已经更迭完毕。
具体的更迭过程却不得而知。
送信的建奴是底层士兵,知道的消息有限。
就算把他杀了,也问不出其他信息。
“信在何处?”王永吉问。
建奴信使从怀里拿出信,递给了旁边的士兵。
检查无毒之后,信被交到了王永吉手里。
看完信的内容,王永吉没有急着说话,而是让建奴信使暂时离开。
“总督大人,信上写的什么?”吴三桂迫不及待地问道。
“嗯...”王永吉沉吟着,不知如何回答。
“到底写了什么?总督大人您倒是说啊!”黄得功忍不住问。
其他将领也纷纷用询问的目光看向王永吉。
“嗯...”王永吉简单组织语言后说道:“建奴欲用鲁王全家以及祖大寿本人,换回阿济格和遏必隆等人的尸骨。”
“啊?”吴三桂大吃一惊,“我...我舅舅要回来了?”
“对,如果朝廷同意的话,祖大寿就能回来!”王永吉回答。
“这...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吴三桂震惊之后强迫自己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他不清楚祖大寿的归来对他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用笑容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恐怕没那么简单!”李定国忽然说道。
“李总兵有何见解?”王永吉问。
李定国开始分析:“如果建奴信使没说谎的话,多尔衮已经重新掌权了。”
“而此前的掌权者是济尔哈朗!他与多尔衮素来不和,绝不会主动交出权力。也就是说,多尔衮重新掌权的过程并不顺利。”
“重新掌权后,多尔衮急需时间稳定内部。”
“所以他才写信重提交换之事,拖延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多尔衮最后会食言!”李定国笃定道。
“李总兵大概率会猜错,”王永吉将多尔衮的亲笔信向前一推,放在了桌子中间,“鲁王全家和祖大寿本人已经离开了沈阳,最迟后天就能抵达辽河东岸。”
“咱们随时都能派人去河对岸辨别真伪!如此没有诚意的话,他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那总督大人是怎么想的?”李定国问。
“这件事咱们谁也做不了主,需要请示朝廷和陛下!”吴三桂抢着说道。
“没错,”王永吉点头,“确实需要请示陛下!”
“信件一来一回最快也需要三天,按照计划咱们明天就要出兵。现在出现了这个事,明天是出兵还是不出兵?”黄得功一边打嗝一边说。
他虽然喝了不少酒,但意识还很清醒,不妨碍讨论。
“不止三天!”王永吉指着信说道:“找到挖出并运输尸骨需要时间。运到辽东后双方又要围绕如何交换进行谈判,这个过程短则一两天,长则几天甚至十几天都有可能。”
“一边谈一边打不就行了?兵者国之大事,既然已经制定了出兵计划,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推迟。”初入辽东的李宪忠说道。
他是京营的将领,急需功劳来证明自己。
而功劳只能在战场上获得。
“不能贸然出兵,”刘肇基谨慎说道:“鲁王是皇室宗亲,如果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建奴。建奴恼羞成怒之后,极有可能做出伤害鲁王的举动。”
“以后追究起来,在场的诸位全都吃不了兜着走。”
在场的人觉得有理,纷纷点头并看向角落里的定王朱慈炯。
如果鲁王真出了事,或许只有朱慈炯一人能不受到牵连。
“那也不能就这样待着啊,十万大军每天耗费数千石粮草。如果不出兵,到时候又会给咱们安上一个空耗粮草,畏敌不前的罪名。”吴三桂大声提醒道。
“你们商量着,本督现在就给朝廷写一封信,让朝廷来定夺。”王永吉让人拿过笔墨纸砚,开始书写。
其他人在中军帐内商议对策。
观点无非两种。
立刻出兵攻打,或者等等再说。
“诸位,我觉得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李定国站起来说道。
“哦?”听到他这么说,王永吉也忍不住停止了书写。
他看向李定国,沉声询问:“李总兵有何高见?”
“高见倒还不至于,只是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李定国谦虚道。
“说说看。”
“仗肯定是要打的,否则上对不起陛下和朝廷,下对不起士兵和百姓。”李定国嘴角带着笑意。
“此时攻打建奴,岂不是害了鲁王殿下?”吴三桂没好气地说道。
“不打建奴。”
“那打谁?”
“打辽东的蒙古人!”
第1006章 君臣议政
六月初五的清晨,六百里加急公文被送到了京师。
明代内阁有值守(值班)制度。
由于大部分内阁成员都在六部中担任要职,无法长时间待在文渊阁内办公。
所以一般情况下。
内阁成员会轮流在文渊阁内值班,应对突发事件或者处理紧急公务。
当天内阁负责值守的是户部尚书谢三宾。
他接到公文后立刻进宫面见崇祯。
“陛下,王永吉发来六百里加急公文。”谢三宾见到崇祯后说道。
“什么事?”
“建奴内部已经完成了权力的更迭,济尔哈朗不知所踪,多尔衮重新掌权!”谢三宾回答。
崇祯对此倒没什么意外,他淡然的说道:“多尔衮本就擅长权谋,他能重新掌权也在朕的意料之中。”
“陛下料事如神,臣望尘莫及。”谢三宾开始拍马屁。
崇祯早已对这种马屁产生了免疫,他微嗔道:“王永吉不会只因为这点事就发六百里加急吧?”
“陛下恕罪,臣刚才惊叹于陛下的才思,忘了说正事。”谢三宾垂手说道:“多尔衮派人给王永吉送去亲笔信,打算用鲁王全家还有祖大寿换回阿济格还有遏必隆等人的尸骨。”
“鲁王和祖大寿?”崇祯先是意外,随后断然道:“之前不同意换,现在又同意了。交换是假,拖延时间是真吧?”
“平辽大军也是做这般猜测,但是多尔衮的信非常有诚意。王永吉怕错失换回鲁王的机会,所以写信请教陛下!”谢三宾说着,将王永吉的信递给了旁边的太监。
“换倒是可以,不过战事不能停。”崇祯一边看,一边说。
看到王永吉在信中说李定国献策和建奴暂时停战,北上打蒙古人时。
他笑了:“李定国此计甚妙,就按他的办法来。”
“那交换的事...”谢三宾问道。
“可以换!骨头换活人,没理由不换。”崇祯先是给这件事定下了基调,“不过不能真换。”
谢三宾眨了眨眼睛:“陛下的意思是从城外的乱葬岗找一些......”
不等谢三宾说完,崇祯便打断道:“此事由你全权负责,办完之后不用向朕汇报。”
“臣明白,臣领旨!”谢三宾说话时已经在心中打定了主意。
建奴上次入关劫掠是七年前的事。
阿济格和遏必隆死后尸体被草草埋入了地下。
七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些人的尸体早就变成了一堆骨头。
既然是骨头,也就无法辨别真伪。
那么他就可以随便找一些骨头去骗建奴。
这件事越来越有趣了。
想到这,他嘴角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笑意。
看着嘴角带笑的谢三宾,崇祯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他轻咳一声:“谢尚书?”
“臣在。”
“货币改制的事进展如何?这项国策已经执行了数年时间,也该有所成果了吧?”
崇祯不问倒还好,问完之后谢三宾脑瓜子嗡嗡直响。
怕什么来什么。
据他所知,货币改制在普通百姓身上并没有遇到阻力。
甚至普通商人和地主也非常支持这项政策。
不是他们通情达理,而是政策使然。
在朝廷层面,货币改制属于自愿行为。
不强制推行。
手里有银子的,可以换成大明圆宝,也可以不换。
但是到了地方官员这里,自愿就变成了强制。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上级交给他们的政治任务。
谁完不成任务,谁的能力就有问题。
届时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前途,还会给对手留下把柄。
至于会不会影响大明,他们就不管了。
为了能让自己完成任务,他们会强迫当地百姓把银子换成大明圆宝。
不换?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