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8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何以见得?”

“他们追杀我的时候说的都是中原话。”

“不是明军,是蒙古人!”另一个牧民说道。

“理由呢?”

“很简单,追杀我的人说的都是蒙古语。”

“太正常了,明军里面本来就有不少蒙古兵。”

“可是这些人举的旗帜既不是大明国旗,也不是写着汉字的帅旗,而是蒙古部落的旗帜。”那个牧民继续说道。

“这就有点奇怪了,举着蒙古部落的旗帜,却说着中原话...”

“不奇怪,肯定是明军在冒充蒙古兵。”

众人想了想,先后点头表示赞同。

“不对,”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明军出兵草原本来就想打咱们,他们没必要冒充别人。”

“好像也对...”有人附和。

“要我说啊,肯定是这么回事。”一个年迈的牧民悠悠说道。

“怎么个事?”众人纷纷投去询问的目光。

“听没听说漠北蒙古正在和明廷互市?”

“当然听说了,”众人齐声回应,“要不是他们,咱们也不会跑到辽河上游来。”

“互市意味着结盟!”年迈的牧民继续说道:“明军出兵草原,打算对咱们下手。可是咱们提前来到辽河上游避难,明军没找到咱们。”

“作为明军的盟友,漠北蒙古人决定帮一帮明军,于是亲自带路找到了咱们。这也是为什么偷袭咱们的人当中有人说中原话,有人说蒙古语的原因!”

“哦!原来如此!”周围的牧民们恍然大悟。

年迈的牧民仰望天空:“既然知道了凶手,接下来就要准备复仇了。”

“咱们既无精兵,又无甲胄,如何向他们复仇?”

“当然是向大清求援啊,咱们部落的青壮可都是蒙八旗的人。现在部落遇到了麻烦,他们岂能见死不救?”

“对,差点忘了咱们也有盟友!”

“快,快给盛京送信,让大清出兵帮咱们对付明军!”

有人翻身上马,带着消息匆匆赶往盛京。

四天后,李宪忠与李定国会合。

他们休整的时候,整个草原已经彻底乱了套。

除了明军,附近的蒙古诸部全都遭到了攻击。

蒙古东苏尼特部遭到了喀尔喀蒙古的攻击。

科尔沁蒙古遭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明军的联合攻击。

喀尔喀蒙古最惨,分别遭到了“科尔沁蒙古”,“建奴八旗兵”以及明军的攻击。

虽然他们知道有人在冒充其他人进攻他们。

但...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事实已经发生,他们要把精力放在保护物资上。

喀尔喀部的麻烦虽大,但是与建奴遇到的麻烦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盛京(沈阳)。

“报!”一个年轻的太监冲进凤凰楼,对着正在和布木布泰请安的福临说道:“皇上,大事不好了!”

“啊?”福临下意识地向后倒退两步,结结巴巴地问道:“是...是李定国又兵临城下了吗?”

自从上次那件事后,福临心里已经产生了阴影。

“不是,”太监急忙解释,“是科尔沁蒙古遇到了麻烦。”

呼——

不是就好!

福临长舒一口气,之前突然出现的压力骤然消失。

他狠狠地瞪了一眼那个太监:“下次不要一惊一乍的,直接说事就行,记住了吗?”

“奴才记住了。”太监跪地磕头认错。

“说吧,科尔沁蒙古遇到了什么麻烦?”

“他们声称部落的营地遭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明军的联合攻击,损失惨重。”太监说道。

“有多惨重?”福临还没把这件事当回事,“总不能全都死光了吧?”

“人倒是没死多少,只被杀了数百人。不过其他物资损失惨重,其中牛羊损失数千头,帐篷,衣服,粮草尽数被焚。如果得不到支援,他们这个冬天至少有一半左右的牧民会被饿死,冻死!”

“也就是说...科尔沁部的人都还活着,物资都没了?”福临有种不祥的预感。

“回皇上的话,确实如此。”

“坏了,”福临大呼不妙。

他的大清现在最缺物资,而科尔沁部又在这个时候损失了大量物资。

救吧,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救吧,又会让科尔沁部心寒,出现忠诚问题。

这可如何是好?

看着一脸烦恼的福临,布木布泰摸着他的脑袋说道:“皇上在想什么?”

“回额娘的话,我在想如何应对这件事。”

“朝中那么多文臣武将,皇上为何不去问他们?”

“睿亲王为了抵御明军,几乎把朝中可用之人全都带走了。”福临很是无奈道,“剩下的几个人带兵打仗还行,出谋划策简直一窍不通。”

“如果为娘没记错的话,盛京还有一个可用之人。”布木布泰说话的时候皱了下眉,似乎想起了某种不好的回忆。

“可用之人?”福临想了一会毫无头绪,只能低声询问:“请额娘说出他的名字。”

布木布泰眼神闪烁,语气冰冷:“洪承畴!

第1015章 洪承畴的破釜沉舟

布木布泰本不想过多参与朝政。

但她是蒙古科尔沁部人。

现在听闻娘家人遭到了攻击,她急的立刻给福临推荐洪承畴处理此事。

崇政殿内。

曾经的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站在台阶下面,耐心地等待福临的到来。

此前。

他曾给福临提出过兴建水师,去大明沿海抢夺钱粮以战养战的主意。

这个主意虽然得到了福临的认可,但是他也抢了八旗勋贵的风头。

自那之后,便被雪藏。

哪怕多尔衮重新掌权,也没有重用他。而是将他留在盛京,不闻不问。

现在福临召见,显然是要重用他的意思。

不多时,福临慢慢走了进来。

“奴才参见皇上!”洪承畴跪地施礼。

他是正黄旗的包衣,自称奴才合规合理。

福临摆了摆手,认真说道:“洪先生以后不要自称奴才了,称臣即可。”

“臣是正黄旗的包衣,理应自称奴才。”洪承畴解释。

“不,”福临再次摆手,“洪先生虽然是包衣,但也是朕的臣子,以后必须称臣。”

“臣...领旨谢恩!”洪承畴激动地再次下跪。

“免礼平身,来人赐座!”

旁边的太监立刻拿过一个凳子,放到了洪承畴的旁边。

福临从继位至今,从没有给人赐座。

哪怕亲王都没有。

今天这是第一次。

可见其重视程度。

其实福临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多尔衮重新掌权后,他为数不多的权力也被架空了。

尤其是最重要的兵权。

他名义上虽然还是两黄旗的旗主,但是两黄旗还听他命令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就连皇城之内也都布满了多尔衮的眼线。

其他旗更不用多说,眼里只有多尔衮,没有他这位大清皇帝。

为了对抗多尔衮,他只能重用这位汉人。

洪承畴已经激动的快不行了,又是磕头又是谢恩。

福临对洪承畴的表现很满意,又说了一些客套话后才坐到龙椅上商谈正事。

“洪先生对当前的局势怎么看?”福临上来就问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皇上不该问臣这个问题。”

“哦?为何?”福临有些意外。

“因为臣的回答只会让皇上徒增烦恼。”

福临轻轻点头,并叹息一声。

当前的局势对大清越来越不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朕说正事吧,”福临顿了顿,“科尔沁蒙古遭到了偷袭,人口损失不多,牛羊,物资以及粮草损失惨重。”

“他们派人送信,请求大清支援。”

“皇上有什么打算?救还是不救?”洪承畴问。

“不是朕想不想救的问题,是没有能力救。”福临一脸的落寞。

“接二连三的败仗已经让八旗兵损失惨重,能挡住明军的攻势就已经不错了,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支援盟友。”

洪承畴表情严肃:“也就是说,皇上是想救科尔沁部?”

“当然!”

洪承畴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那么皇上需要用破釜沉舟的勇气。”

“破釜沉舟的勇气?”福临没听懂,用充满求知欲的目光看向洪承畴:“洪先生的意思是...?”

洪承畴没有回答福临的询问,而是认真问道:“皇上觉得睿亲王能挡住明军吗?”

“应该没问题吧。”福临有些不自信地说道。

多尔衮确实有本事,再加上有范文程出谋划策,肯定比豪格,济尔哈朗之流强很多。

但问题是...

现在的大清已经已经不是两年前的大清了。

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定多尔衮能挡住明军的攻势。

“皇上确定?”洪承畴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