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8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李若琏翻身下马,站直身躯朝着鲁王说道:“殿下被掳至辽东受尽了苦难,陛下特命卑职迎接殿下进京,在京师休养!”

“臣谢过陛下!”鲁王朝着李若琏跪地叩首。

李若琏搀扶起鲁王,又客套一番后命人将鲁王一行人护送入城。

转过身,李若琏再次面朝车队大声问道:“奉旨!前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师,征辽前锋总兵官,祖大寿何在?”

投降建奴之前。

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和太子太师是祖大寿的名誉头衔,征辽前锋总兵官是他的官职。

听到李若琏这么说,不仅祖大寿愣了下,城门口围观的百姓以及官员们派来打探情况的家丁都愣了一下。

祖大寿已经投降了建奴。

按理应该称他为降将,或者罪名。

不应再称呼他之前的官职。

锦衣卫这么称呼他,显然是得到了崇祯的授意。

于是乎,围观的家丁们纷纷把消息送给自己的主人。

祖大寿顶着花白的头发,迈着步伐走到李若琏面前跪地施礼:“罪民祖大寿叩见陛下。”

“起来吧,”李若琏面无表情地说道。

祖大寿客气一番后缓缓站起身,开始询问李若琏的姓名。

祖大寿大部分时间都在辽东军中,虽然来过北京,却没见过李若琏。

上一次来北京是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

当时他作为袁崇焕的亲信,跟随袁崇焕进京勤王。

当年的十一月二十四,祖大寿跟随袁崇焕进宫面圣。

几天后的十二月初一,祖大寿再次跟随袁崇焕进宫面圣。

当天,袁崇焕被捕入狱。

祖大寿面露恐惧之状,回营后的第三天就率兵东奔,去往关外。

自那之后虽然有数次勤王的经历,却再未踏足京师一步。

在得知李若琏的身份后,祖大寿的内心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大明皇帝竟然派锦衣卫指挥使来迎接他。

此举是关心?还是震慑?

他不清楚。

又说了几句后,祖大寿换乘镇抚司的马车进入城中。

不多时,马车来到了皇城外。

祖大寿下车步行进入皇城。

看着富丽堂皇的皇宫,祖大寿有些唏嘘。

上一次来这里,他是勤王的功臣。

这一次他是投降的罪民。

上一次与他一起进宫的是蓟辽总督袁崇焕。

这一次是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

在距离乾清宫还有一段路时,二人停下来开始等待。

等什么?

等崇祯吃完午饭,等内阁的成员到来。

等了不知多久,一个小太监传来消息:“宣祖大寿觐见。”

祖大寿站起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乾清宫。

走进乾清宫,祖大寿不敢抬头直视崇祯,直接跪下施礼:“罪民祖大寿叩见皇上,吾皇万岁......”

“念在你年事已高的份上,朕就不让你跪着了,平身吧!”崇祯慢悠悠的说道。

“草民是有罪之人,无颜面对圣上,请陛下允许草民跪着。”祖大寿用卑微惊恐地语气说道。

他怕死吗?

所有人都怕死,那些看似不怕死的人不是真的不怕死。

而是能坦然面对死亡。

祖大寿的境界还不够。

“不允!”崇祯回答地干净利落。

祖大寿无奈,只能艰难地站了起来。

他刚起身,司礼监掌印高时明便大声说道:“祖大寿!你在己巳之变时不顾京师安危,率兵东奔;在大凌河投降建奴;在戊寅之变时出工不出力;在松锦之战后再次降虏(建奴)!”

“你可知罪?”

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面对高时明的指责,祖大寿无力反驳,只能低着头说道:“知罪。”

“既然知罪,”高时明面向崇祯,“按律应斩首!”

此言一出,在场的内阁成员全都愣住了。

这和他们之前得到的消息完全不一样。

祖大寿进城时发生的一切,都被他们的家丁看在眼里。

在来乾清宫议事前,他们已经从家丁口中得知了情况。

锦衣卫是崇祯的人。

他们直呼祖大寿投降前的官职,显然是崇祯要保祖大寿的意思。

而现在...

司礼监掌印高时明确说要处死祖大寿。

高时明是谁的人?

也是崇祯的人。

从他的话可以看出,崇祯要杀了祖大寿。

前后两伙人都是崇祯的人。

态度却截然相反。

太匪夷所思了!

崇祯朝着高时明点点头,目光落到内阁首辅范景文的身上:“范阁老,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向老练的范景文也被崇祯搞蒙了,他皱着眉想了一会:“请陛下允许臣问祖大寿几个问题。”

“准了。”

范景文调整呼吸,缓缓问道:“祖大寿,松锦之战后为何不以身殉国?反而投降建奴苟活至今?”

第1018章 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面对内阁首辅范景文的质疑,祖大寿皱起眉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说道:“罪民不甘心!”

一旁的高时明听到这话,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之意,大声反问:“是不甘心还是怕死?嗯?”

祖大寿低下头,声音有些低沉:“罪民确实怕死,但更多的是不甘心!建奴侵占大明国土,欺凌无辜百姓。我身为边军将领,理应据敌于国门之外!”

“可惜...天不遂人愿,松锦之战打输了。十三万大军损失惨重,就连洪承畴这位蓟辽总督也投降了建奴。”

“罪民本想以死殉国,但心有不甘。于是选择了忍辱负重,打算时机成熟时背刺建奴。”

“等来等去,等到了现在!”

“说的真好,”户部尚书谢三宾看似表扬,实则讽刺道:“如果大明边军都是这个想法,大明朝恐怕早就改朝换代了。”

“这位大人是?”祖大寿不知道谢三宾的身份,低声询问。

“这位是户部尚书谢大人,”李若琏在旁边低声提醒。

祖大寿并没有因为谢三宾的讽刺而生气,而是平静地回答:“谢大人说笑了。伪降建奴虽然损害了名声,但不妨碍罪民为国效力的决心。”

“平辽大军入辽时,你为何不率部投降?”谢三宾继续问。

“罪民投降后便被软禁在盛京,别说前线作战了,就是出城都不行。”祖大寿解释。

“你的儿子呢?他没去过前线吗?”谢三宾又问。

“他确实去了前线,也和官军交了手。但他是他,我是我,不能一概而论。”

“子不教,父之过!”谢三宾揪着这个错不放。

“我有罪!”祖大寿不再争辩,直接认罪。

谢三宾满意地点点头,后退半步停止了攻势。

不等祖大寿缓过这口气,礼部尚书邱瑜向前一步问道:“投降建奴期后,你为何要给吴三桂写信劝降?”

“那封信是被迫写的,为此我还冒险写了一封密信,告诉吴三桂虎勤努力,观形势,慎防御,力守边门,众皆一心......”

“你是否给建奴出谋划策?”

“献过几条陋计。”

“多尔衮是如何重新掌权的?”

......

其他人又问了一些问题。

不涉及自己的问题,祖大寿全都如实回答。

涉及自己的问题,他都想办法尽量回答地对自己有利。

不知过了多久,乾清宫内终于恢复了安静。

众人齐刷刷看向崇祯,毕竟他才是最终的决策者。

崇祯缓缓从龙椅上站起身,倒背着手说道:“祖大寿。”

“罪民在。”

“你觉得朕应该如何处置你?”

哎?

祖大寿不知如何回答了。

怎么回答?

说处死自己?

万一崇祯同意了呢!

赦免罪责?

这也太恬不知耻了。

“祖大寿,快回答陛下。”王承恩轻声提醒。

“罪民...罪民罪不可恕,任凭陛下处置。”祖大寿又将这个难题推回崇祯面前。

崇祯让人把祖大寿带离后问在场的其他人:“诸位觉得如何处置他比较合适?”

内阁首辅范景文表态道:“臣以为不可。”

“祖大寿确实犯了死罪,但关宁军许多将领都是祖大寿的旧部,吴三桂更是祖大寿的外甥。现在辽东正在打仗,如果在这个时候处死祖大寿,对辽东的战事十分不利。”

“所以...应该从轻发落。”

崇祯点点头,看向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