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难道皇爷派他去朝鲜?
他结果密信后不敢直视,低声问道:“不知皇爷要让臣去哪儿?”
“去找黄得功,他会告诉你那人的位置。”
高时明略加思索后明白了崇祯的意图,但是他必须等皇帝亲口说出来才行。
“北有建奴,西有李闯贼,西南有张献忠!若想破局,需用合纵连横之法!”
“这是朝廷的诏安信,你将这封信交给张献忠。此一去路途遥远,甚至会因此丧命。但...此事若成,大明就能缓一口气。若不成,也是天命,怪不得你!”
第112章 战果
清晨,皇极殿。
这是击溃流贼之后的第一次早朝,文武百官的脸上都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崇祯坐在龙椅上,脸上看不出悲喜。
“陛下!”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李邦华缓步出班,拱手道:“流贼昨日兵败后退守居庸关,根据探马来报,流贼大军已从居庸关出发,退往宣府。”
崇祯眯着眼,对李自成的前瞻能力表示佩服。看書菈
这厮麾下果然是有人才的。
居庸关虽然易守难攻,但宣府不是。
一旦宣府守军投降,那么李自成的大军将被困在宣府和居庸关中间。
想跑都没地方跑。
没想到李自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直接率兵退守宣府。
如此一来,京师将更加安全了。
“昨日战果如何?”崇祯问。
李邦华掏出一张纸,缓缓念道:“昨日我军与流贼在城外决战,此战共杀敌两万九千二百九十七人,俘虏八千三百四十四人;我军死亡两千七百零九人,重伤一千二百五十一人,轻伤五千四百六十二人。伤亡多集中于在城西作战的三大营,就连神殊营的王副将也不幸中箭而亡。”
崇祯表情凝重的点点头,问道:“从流贼围城,到他们退兵,我军共杀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伤亡?”
“回陛下,流贼自三月二十一日围城,到三月二十七日兵败期间。我军共杀敌七万一千人左右,其中半数是流贼军中的民夫。我军共阵亡一万零八十九人,重伤三千二百四十二人,轻伤一万四千八百九十一人。”
崇祯没说话,再次轻轻点头。
对于明军的损失他没有太多意外,毕竟临时招募的百姓没有盔甲,虽然有书籍制作的临时甲胄,但是那玩意防弹不防刺,能抵御弹丸却无法抵御箭矢。
再加上没有头盔,伤亡多也在意料之中。
至于杀敌的人数,崇祯表示有些怀疑。
流贼兵败后一部分人投降了,一部分人被乱军践踏而死,还有一部分人四散而逃。
各部统计的时候,大概率把后面两个数字算在了一起。
反正又没人数,说多少就是多少了。
虽然知道有人谎报军功,但崇祯没有深究的想法。
首先,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守住了京师!
其次,各部将领谎报无非是想多捞点钱。
这场胜利京师军民用命换来的,他不在乎是否多花点钱。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兵部就论功行赏吧!但是记住,这些功劳是将士们用性命换来的,钱要切切实实的发到每个将士的手中。一旦被朕发现有人截留赏银,诛其三族!”
说话的同时,崇祯用阴冷的目光扫视整个大殿,让所有人后背都感到有些发凉。
文官们还好,堂上的武将脸上都露出尴尬之色。
这句话就是针对他们的!
古代的赏银、军饷都是逐级发放。
户部给兵部,兵部派人押解到前线交给当地的最高将领。
剩下发钱的事就是将领一个人说了算,虽然有监军的存在,但二者往往会沆瀣一气。
这也是无法杜绝吃空饷问题的原因之一。
“遵旨!”李邦华领旨后没有退回,而是站在原地拿出一本题本。
“陛下,流贼虽然兵败,但只是暂时的。朝廷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这是臣的题本,请陛下过目。”
“李阁老有话直说吧,朕回头再看。”
“是!”李邦华轻咳一声,“流贼新败,当务之急是充实京营以及蓟州之兵,一是可以防止流贼卷土重来;二是可以防止辽东建奴趁虚而入。为了进京勤王,蓟辽总督和辽东总兵已经放弃宁远,现在辽东已尽落建奴之手,不得不防啊!”
李邦华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同时沉默下来。
是啊。
眼前的流贼虽然走了,但心腹大患建奴就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他们可比李闯贼要难缠的很。
一旦他们像崇祯十五年那样再次入关劫掠,那么大明朝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八旗兵五次入关,每次都是砍而不伐,明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消耗,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不但给了农民军喘息的机会,而且趁机积蓄力量。
如果时机成熟,他们将会给大明致命一击。
“所以李阁老的意思是?”
“臣提议重整京师三大营,但臣的重整与其他人的重整并不相通。”
朝堂上的武将们刚要反对,听到李邦华的后半句话后纷纷噤声。三大营虽然有问题,但现在不是解决问题的时候。
否则有卸磨杀驴的嫌疑。
如果真的卸磨杀驴丢了民心,下一次被围城将无人可用。
李邦华继续说:“臣的意思是将京师三大营士兵分成两部分。符合要求的人登记造册,成为在编士兵;不符合要求的暂时清册但不清退,每月按时发放军饷粮饷,六个月后需要进行考核,符合要求的登记造册,不符合要求的清退。”
“在此期间广招兵士进行操练,补充京营战力。”
崇祯对李邦华的提议没有意见,转头看向百官。
朝堂上的官员换了很多新面孔,他们基本都是被临时提拔上来的,不是李邦华的人就是几位阁臣的人。
见内阁其他三人没有反对,这些官员纷纷表示同意。
“那就按李阁老的意思办!”
工部尚书范景文犹豫片刻后站了出来:“陛下,臣请辞京营总督一职。”
崇祯没有立刻回应,而是首先看向李邦华。
李邦华微微点头,表示范景文请辞京营总督这件事他已经提前知道了。
崇祯的行为被朝堂上其他人看在眼里,震惊在心里。
这位内阁首辅李邦华竟然如此受宠!
一时间,其他各个党派的成员纷纷有了打算。
“为何请辞京营总督一职?”崇祯问。
“回陛下,原因有二。其一,工部和礼部事务繁忙,臣还兼着内阁的差事,确实忙不过来;其二,京营总督按理应由勋贵武将担任,现在京师之围已解,所以还是按朝廷的规矩办事。”
范景文说的是实话,工部现在忙得要死。一方面继续制造火药手雷,另一方面还要监造忠烈祠。
至于礼部,不久的将来将会更忙。因为崇祯提前和他通过气,大明土地司的差事大概率会落到礼部身上。
“内阁什么意思?”崇祯看向李邦华。
“臣等意见一致,应从勋贵之中选一武将担任。”
“既然如此,那朕就准了范尚书。京营总督一职不能空缺,现在满朝文武都在,你们觉得谁担任京营总督合适?”
涉及到公推,吏部尚书邱瑜一脸兴奋的站了出来:“臣荐举左都督刘文耀担任京营总督一职。”
第113章 蓟州兵变
“刘都督功劳有三!一是安全护送太子去天津登船入海;二是奉旨除掉拒不勤王的刘泽清,并率兵进京勤王;三是在通州击溃流贼,解了京师之围,功高至伟!”
“且刘都督乃孝纯皇后(崇祯之母)之侄,新乐侯刘文炳之弟,虽没有爵位,却也位列勋贵之中。”
“所以臣提议由左都督刘文耀担任京营总督一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在内阁的带领下,满朝文武几乎全票通过。
但是也有例外。
右都御史房可壮,刑部右侍郎张忻,兵科给事中曾应麟,兵科给事中的陈名夏等人站在原地既不表达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崇祯静静的看着他们,猜到了这些人的想法。
想必这些人怕被治罪,索性在朝堂上佛系当差了。
崇祯心中冷笑,是狐狸早晚要露出尾巴的,他只需要等待即可。
“那就按诸位的意思办吧,左都督刘文耀兼任京营总督一职。”
刘文耀也不推辞,当即跪地领旨:“臣刘文耀领旨谢恩!”
“免礼平身!京营总督的差事不好当,要让京营士兵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与敌军精锐一战的能力。”
“臣谨遵圣意!”
“既然京营总督有了人选,那么李阁老继续吧!”崇祯表情平淡。
李邦华再次出班,拱手说到:“朝廷九边已失八边,只有蓟州一镇可守!当务之急是在蓟州布置重兵,抵御流贼和建奴。”
李邦华的话刚说完,兵科给事中曾应麟忍不住了,他拱手问:“李阁老,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钱从何来?兵又从何来?”
“户部前些日子虽然有不少银子入库,但边军欠饷尚未补发,各地的军饷也都有亏钱,一旦把这些钱都花了,国库的那些钱怕是不够吧?”
“况且蓟州屡次兵变,不应在此驻军!”
曾应麟自以为说的有理有据,所以语气十分不友善。
在他的认知里,朝廷现在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万两银子。其中养心殿后面挖出二百万两,成国公府上查抄几百万两,在离京的勋贵手里抢了几百万两,仅此而已!
而且蓟州有过两次兵变,确实有不适合继续驻军的理由。
李邦华心中冷笑。
虽然他不知道内帑有多少钱,但国库存银超过了一千万两。
这些钱肯定够用。
实际上...国库加内帑存银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两,如果算是其他财物折银,总数逼近三千万两。
而且九边大军已丢八边,除非那些士兵投降,否则之前拖欠的饷银根本不用补发。
吴三桂那边欠饷不足一百五十万两,虽然不少,但也不多。
而且新招募士兵才多少钱?
朝廷给士兵的钱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月粮,二是行粮。
月粮=工资。
行粮=出差补助。
边军去城四十里外才给口粮,而军镇腹地的官兵则不发口粮。因为腹地官兵不属于出差,所以不会发放行粮。
就算蓟州招募的士兵按照每人每月二两银子的标准,三万兵士一年也才消耗七十二万两银子。
对比辽东,这些钱根本不算什么。
李邦华眯着眼睛,悠悠说道:“钱的问题不劳曾大人费心了,国库不但有存银,而且很多。兵源的问题本官也考虑过,来源有三!”
“一,招募蓟州当地百姓!二,调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守军;三是蓟辽总督王永吉王大人的关宁军。”
“至于你说的蓟州屡次兵变,那些都属于人祸,与蓟州这个地方无关。”
朝堂之上,安静的有些可怕。
李邦华太敢说了,先不提他的兵源对策,但就蓟州兵变的言论,就触及到朝廷和皇帝的逆鳞。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