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73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除非...勇卫营以及京营的将士死绝了。

有他们在,这个案子就无法翻案。

一时间,很多人的天都塌了。

衍圣公神圣的形象在他们心中一并崩塌。

对于其他人,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

但是对崇祯来说,这件事还没完。

只死一个衍圣公是不够的。

在大明朝,通敌资敌是要连坐家人的。

但这件事不能由朝廷来做,否则会显得朝廷和崇祯很无情。

所以他的办法是,让锦衣卫暗地里召集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去曲阜哭庙。

没错,是哭庙。

表面上是祭拜孔子,实则是声讨他的后代衍圣公的种种罪行。

到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处理。

既连坐了衍圣公的家人,又毁掉了衍圣公的形象。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第1087章 杨镐

崇祯二十四年十月十五,赫图阿拉。

迁都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但福临还是各种不适应。

他既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也对现有的条件非常不满。

“大清的都城竟然在这穷山恶水之中,太让朕失望了。”福临站在城墙上,头也不回的说道。

多尔衮在旁边陪笑:“请皇上多担待一些,等臣反攻沈阳之后就行了。”

“反攻沈阳?”福临苦笑一声:“大清现在缺少粮食,先弄来足够多的粮食让将士们度过这个春天再说吧。”

“皇上放心,臣已经在做准备了。”

“哦?”福临转过身盯着多尔衮的眼睛:“叔父快说说做了哪些准备?”

“臣派人通知了朝鲜,让朝鲜国王马上安排人向大清运粮。”

“他们不一定听从号令吧?”福临有些无奈。

朝鲜人畏威却不怀德。

之前能臣服于大清,完全是被八旗兵打怕了。

现在明军兵临城下,八旗兵都都自身难保了,更没空对付朝鲜人。

没了武力威胁,朝鲜绝不会像之前一样对大清言听计从。

“皇上放心,一切都在臣的掌控之中。”多尔衮说道:“朝鲜国王和朝中高官在大清都有质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撕破脸。”

“万一呢?”福临抬起头。

“就算撕破脸,臣也可以趁着这个冬天发兵朝鲜,再次武力打服他们。”多尔衮回答。

“明军主力就在沈阳城中,此时出兵朝鲜就不怕明军趁机来攻吗?”

“哈哈!”多尔衮大笑一声:“明军深入辽东数百里,如果此时离开沈阳继续东进,后方的义州,广宁以及开原将会出现兵力空虚的情况。届时八旗兵只要...”

“叔父!”福临用十分复杂的目光看向多尔衮:“别断明军后路了,之前总想着断明军后路,结果损兵折将不说,还被迫丢弃了盛京。”

多尔衮立刻收住笑容,脸上写满了尴尬。

之前他想断明军后路,结果差点又被明军包围。

如果不是吴三桂提前向他泄密,恐怕早已全军覆没。

“明军立足未稳再加上已经入冬,步兵行军困难,所以臣断定明军不敢在这个冬天发起攻势。就算明军真的发起了进攻,臣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马上回援。”多尔衮解释道。

“嗯,”福临点了下头说道:“朝鲜的粮食也不富裕,能提供的粮食不会太多,根本不够咱们度过这个冬天的。”

“皇上放心,臣还有第二个办法。”多尔衮神秘地笑了笑:“在迁都之前臣就派人跟随走私的商船去福建了,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能带着装满粮食的货船返回辽东。”

“但愿吧!”福临松了口气继续问道:“明廷那边最近有什么新消息吗?”

“有倒是有,”多尔衮挠了下后脑勺:“这件事在明廷内部影响非常大,但是对辽东的明军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

“什么事?”

“明廷内部传出消息说,我朝元年八旗入关劫掠时,衍圣公投降大清,并资助大清数百万两银子。”多尔衮笑着说道。

“有这回事?”福临看向多尔衮。

“当然没有,”多尔衮摇头否认,“衍圣公是明廷的衍圣公,不会向大清称臣,更不会资助大清银子。”

福临点点头,脸上虽然露出一副相信的表情,心中却开始怀疑。

他怀疑多尔衮收了衍圣公的银子却没有上报朝廷。

君臣二人又聊了一会,各怀心思的离开。

直线距离两百多里的沈阳城中,王永吉正与各部将领商议开春之后的作战计划。

建奴已经迁都。

若想进攻赫图阿拉必须先经过萨尔浒。

而进攻萨尔浒最关键的问题是...地形不熟。

想打胜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无法掌控,只能等。

明军内部看似一团和气,实则互有矛盾。

地形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明军已经几十年未曾踏过抚顺城一步。

抚顺城东面是大片的山林,明军只能根据以前的资料了解河流,山川以及丛林的大致位置。

无法知道详情。

按理说可以去山中寻找山民,通过他们了解情况。

但建奴离开沈阳时不但把城中百姓尽数迁走,还把沿途的山民猎人全都带走或者直接杀死。

这让明军丧失了为数不多了解地形的机会。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进攻萨尔浒到底要不要分兵?

万历四十七的萨尔浒之战时,时任辽东经略杨镐选择分兵合围萨尔浒。

杨镐字京甫,河南归德府(今商丘)人。

万历八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年在永平练兵并负责屯田、马政事务。

三年后出任辽东监军,与时任辽东总兵董一元打的辽东蒙古人抬不起头来。

第二年又因屯田有功而被升职。

万历二十五年担任右佥都御史,奔赴朝鲜负责援朝军务。

次年正月,他指挥的明军在蔚山之战中“未尽全功”。

杨镐因为指挥不当和隐瞒军情被罢职。

万历三十八年杨镐担任辽东巡抚,不久再次卸任。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正式造反。

朝廷觉得杨镐熟悉辽东军务,让他担任辽东经略负责平叛。

他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结果努尔哈赤逐一击退,最终兵败。

明知建奴不好对付,杨镐为什么没有集中主力进攻,而是选择了分兵?

并非杨镐无才,主要是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分兵合围是最佳方案。

在战前的讨论会上,包括辽东经略杨镐,总兵杜松,总兵李如柏,总兵刘綎等人都同意了分兵合围的方案。

毕竟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明军就是用分兵合围的方法击败了土司杨应龙。

只有马林认为应该应该集中兵力从一路进攻。

这些人除了李如柏赋闲在家二十多年外,其他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不会犯战略错误。

选择分兵还有另一个原因。

赫图阿拉坐落在群山之中。

那里地势高,周围地势低。

无论从哪一路进兵,都是仰攻。

同时会面临道路狭窄,山路难行的问题。

纵有百万大军,也无法在正面全部展开。

先锋部队一旦受阻,双方就会形成僵持的局面。

到时候前面的部队没法退,后面的部队上不来。

白白浪费兵力的优势,还有时间和粮草。

当时的大明先后经历了万历三大征以及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明缅战争。

国库空虚,财政匮乏。

朝廷上下都要求速战速决,不能僵持。

所以杨镐选择了分兵。

三十多年过去了,明军再次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是分兵合围?

还是集中主力一路推进?

第1088章 郑成功与施琅

“开春后就要进攻赫图阿拉了,诸位觉得是合兵推进好,还是分兵进攻比较合适?”王永吉问在场的所有将领。

众人都不说话。

这个问题太严肃了,他们没办法回答。

见众人不说话,王永吉再次说道:“地形也是个大问题,咱们得想办法提前派人亲自查探一番。否则很容易遭到建奴埋伏,导致兵败。”

吴三桂想了想,建议道:“总督大人,各部军中有不少建奴降兵,到时候可以让他们带路。”

“确实可以让他们带路,但降兵的忠心有限。为了稳妥起见,本督觉得还是提前探查道路的情况比较好。”

王永吉说完这句话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如果合兵进攻,只需要探查一条道路的情况。

可如果是分兵进攻,分几路进攻就要探查几条道路的。

这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要面临建奴骑兵的威胁。

“总督大人,”刘肇基忽然问道:“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是确定好分兵还是合兵,然后再选一条进兵路线。到时候各部派出精锐探马探查道路,遇到建奴后就算不敌,也能全身而退。”

“李兄此言差矣!”刘肇基摆了摆手:“作战计划不能过早制定,否则有泄露的可能。当年的萨尔浒之战就是因为泄露了军情,最终才导致失败。”

吴三桂理直气壮地说道:“在座的诸位没有外人,都是深受朝廷信任的军中骨干,谁会泄露军情?”

“呵!”李宪忠没说话,冷笑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