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73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当时多尔衮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后率部进京,并告知沿途百姓: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也就是满清的剃发令。

当时官员和百姓并未遵守这个制度,满清也没有落实,毕竟刚刚入关根基未稳。

有一天。

孙之獬为了逢迎满清,剃发留辫且身穿满人官服上朝。

在朝堂上。

满人官员说他虽然身穿满人服饰却是汉人,不让他和满人官员站在一起。

汉人官员说他虽是汉人,却是满人装扮,也不能让和汉人官员战在一起。

孙之獬站无可站,很是难堪。

恼羞成怒的他立刻给福临和多尔衮上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认为孙之獬说的有道理,但没有立刻下令剃发,而是在稳固政权后的次年的六月下达了剃发令。

各地反抗声音四起,血流成河。

次年秋天,孙之獬告老还乡时恰逢当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农民军攻进淄川活捉孙之獬,在他身上刺满了针孔,并插上毛发进行惩罚。

最后将其斩首示众,暴尸荒野。

看着孙之獬“大义凛然”的样子,登州巡抚袁枢说道:“我记得孙员外是淄川人,来登州作甚?”

“老夫要乘坐水师战船去辽东。”孙之獬回答。

“然后呢?”袁枢继续问。

“然后想办法见到建奴,询问他们衍圣公的事是真是假。”

“呵呵,”不等袁枢回答,郑成功冷笑一声:“见到之后又能怎样?建奴说的话就可信?”

“是否可信也要等见到之后再说,”孙之獬坚持道:“两位大人都是明事理之人,都知道断案时不能只能一面之词,还望两位大人允许我们达成战船去辽东。”

“那里是战场,随时都会死人。”袁枢开始警告。

孙之獬继续坚持:“衍圣公受辱蒙冤,我等就算丧命也要洗清衍圣公的冤屈,还望两位大人成全。”

“去辽东的船除了运粮船就是战船,只能搭载士兵,不能搭载平民。”郑成功摇头道。

孙之獬轻笑一声:“既然两位大人用各种理由搪塞我们,那我们就继续在这等,一直等到两位大人同意为止。”

“对,咱们就在这等,一直等到两位大人同意。”

“都别走,继续等。”

其他读书人纷纷嚷了起来。

看着这群迂腐且认死理的读书人,袁枢和郑成功顿感无奈。

“袁大人,”郑成功对着袁枢说道:“实在不行派人把他们驱散吧。”

“别,”袁枢急忙摆手:“京师学生包围衍圣公府时,顺天府就是这么干的,现在顺天府尹已经被关进刑部了。”

“那也不能让他们在这闹事啊?”郑成功又气又恨。

“没事,这里不是天子脚下,他们掀不起风浪来。”

袁枢话音刚落,一个士兵骑马从远处跑了过来。

由于府衙外都是读书人和围观的百姓,他根本过不来。

于是只能翻身下马穿过人群来到袁枢面前,凑到他耳旁低声说道:“大人,出大事了。”

第1093章 一只鸡引发的案子

“出什么事了?”袁枢立刻警觉起来。

登州和辽东一样,都是对抗建奴的前线。

建奴水师尚未覆灭。

他们虽然不大可能偷袭登州,但不得不防。

士兵快速说道:“有几个水师官兵酒后偷公鸡,结果被人发现并动了手。恰逢守城的官兵换防,于是全都抓了,并带往这里。”

“水师官兵是谁的部下?”袁枢急忙询问。

登州现在有三支水师。

除了关辽登津水师,四川水师(杨展,曾英)外,还有刚刚抵达这里的福建水师。

谁的兵惹了事他找谁。

那名士兵先是朝旁边的郑成功瞅了一眼,然后压低声音:“回大人的话,惹事的是福建水师官兵。”

郑成功和袁枢离得很近,这句话十分清晰地钻进了他的耳朵里。

郑成功拍了下那名士兵的肩膀:“确定是福建水师的人?”

“他们不敢自报家门,我们是通过口音猜测的。”士兵回答。

“应该错不了!”郑成功皱了下眉。

抵达登州后他每天都三令五申严禁士兵扰民。

但士兵也是人。

当一群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聚集在一起时,需要想各种办法消耗他们的精力。

否则很容易出事。

为此他制定了隔一天训练一天的计划,以此做到张弛有度。

可没成想士兵们竟然会在休息的时候惹事。

就在郑成功无比懊恼时,袁枢凑过来问:“郑大人打算如何处置那些人?”

“这是袁大人的地盘,怎么处置他们全由袁大人说了算。”郑成功把问题甩给了袁枢。

“他们是福建水师的官兵,按规矩应该由你处置。”袁枢把这个问题又甩给了郑成功。

这件事本身并不大,但引起的舆论很大。

所以他们都想让对方出面处理。

在他们二人商议的时候,士兵们把偷鸡的水师官兵以及原告都带到府衙外面。

围在府衙外的孙之獬等人见状跟打了鸡血似的,立刻围上去询问案情。

一阵嘈杂声中,原告和被告都被带到府衙大堂。

孙之獬等人站在外面围观。

事已至此,袁枢只能升堂审案。

郑成功坐在角落里的椅子上面沉似水。

“带原告!”袁枢喊道。

衙役跟着喊了一声,随后七八个人被带了进来。

为首的是一个身穿锦衣的老叟,一副儒者模样,气质非凡。

那些家仆都低着头跟在身后,很是畏惧的样子。

看清他的相貌后,袁枢有种不好的预感。

此人名叫韩源,是当地的士绅,

韩氏一族是当地的名门世家,从弘治到万历再到崇祯,都有族人在朝中担任要职。

而韩源本人也曾在朝为官,后来告老还乡。

“韩源参见巡抚大人。”

袁枢笑着说道:“韩员外这是?”

“哎!”韩源叹息一声:“今日听家仆说有人偷鸡,恰逢巡城的官兵将他们拿获,于是跟到府衙向大人您告状。”

“这种小事让管家来就行了,没必要亲自跑一趟。”袁枢劝道。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这里热闹人脑。”韩源话里有话。

袁枢知道他是来故意找茬的,于是岔开话题问了一些其他事。

片刻之后让人将被告带了上来。

那些士兵已经彻底醒了酒。

此时他们根本不敢抬头,生怕和郑成功的目光相遇。

袁枢开始询问他们的身份。

他们心中虽然极不情愿,但府衙大堂上的规矩是要么自己说出来,要么被打一顿说出来。

所以只能如实相告。

得知对方的身份,袁枢又问:“尔等可治罪?”

“偷鸡都是我一人所为,我认罪认罚,求大人把其他人都放了。”一个士兵站出来顶罪。

“原告!”袁枢看向韩成,“被告说他认罪认罚。”

韩源笑了笑,没说话。

就在袁枢疑惑的时候,外面围观的人群忽然发出一阵骚乱。

孙之獬带头高呼:“身为官军却知法犯法,罪不可恕,请袁大人砍了他的头。”

“对,砍了他。”

“砍了他。”

在他的带领下,围观的人纷纷大声请愿。

韩源也是保孔派的一员。

此前他虽然没在登州府衙外聚集请愿,但是给现场的人提供了取暖的炭火,热水还有热粥。

否则早就被冻跑了。

正因为有他的支持,这些读书人才能坚持下去。

“大人,”韩源双手抱拳:“您刚才也听到了,百姓们要求杀了他。”

“杀了?”袁枢冷笑一声:“这里是府衙大堂,不是许愿的寺庙,一切都得按照规矩来。”

韩源也冷笑道:“大人说的没错,这里确实是府衙大堂,但外面百姓的话有法可依!”

在袁枢和郑成功的注视下,韩源继续说道:“卒,王师;民,亦王民也。”

“今卒抢民财,事发后与民打斗并将民打伤。按照大明律应杖一百,徒三年,但...伤人者斩!更何况这些士兵知法犯法,所以按照大明律应将其斩首问罪。”

韩源依据的是白昼抢夺罪。

这在明代是重罪。

袁枢冷哼一声:“是抢还是偷,还轮不到你来定”

“证人就在这里,”韩源指着身后受伤的家仆,“大人一问便知。”

袁枢没有理会韩源,而是再次询问士兵具体的经过。

士兵们承认是偷。

但韩源一口咬定是抢夺。

双方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了辩论。

仅仅是一只鸡而已,韩源却选择了小题大做。

他表面上是和袁枢作对,实则是和朝廷作对。

为什么要和朝廷作对?

因为朝廷认定衍圣公投敌资敌,并判打死衍圣公的那些百姓无罪。

他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