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0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预警靠长城附近的放哨兵,防御需要卫所。

设立卫所的前提是有足够的人口。

没有人全都白扯。

经过连年的战事,那里的百姓已经十不存一。

根本无法设立卫所。

为了尽快稳定当地的局势,只能向那里迁徙百姓。

这需要大量的钱财。

另外,由于人口少开垦的土地也少。

当地的粮食产量不足以供应大军。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从关内调粮运往辽东。

这也需要大量的钱。

随着探讨的深入,遇到的麻烦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钱的问题。

为了不影响朝会进行,众人约定回去仔细斟酌后再讨论此事。

主持会议的范景文见状宣布讨论下一个问题:是否入朝追击建奴。

经过讨论,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同意派遣大军进入朝鲜追击建奴。

内阁首辅范景文是反对者之一,他对着那些同意的人说道:“入朝作战不是不行,但前提是有钱。现在国库亏空,没有足够的钱支撑战事。”

有人问:“请问范阁老国库有多少亏空?”

范景文回答道:“实不相瞒!按照估算,国库今年的亏空将高达三百万两。入朝作战所需的银子多了不敢说,一百万两还是要的。如果命大军入朝作战,那么国库今年的亏空将高达四百万两!”

听到这个数字,崇祯故意皱眉。

满朝文武也纷纷皱眉,很不乐观。

这种规模的亏空如果不能及时填补,就得寅吃卯粮。

吃来吃去,会把大明朝吃垮。

片刻后,司礼监掌印高时明问道:“那户部有没有开源节流的方法?”

户部尚书谢三宾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到了众人前面。

对着崇祯施礼:“陛下!臣确实想到了一个解决亏空的法子。”

“哦?”崇祯提高声调:“既然有方法,那就请谢尚书说出来。”

“是,”谢三宾再次施礼,缓缓说道:“货币改制从我朝二十一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快五个年头了。虽然大部分地方都已经使用上了大明圆宝,但还是有几个省份继续使用银子。”

“这不但给朝廷带来诸多不便,还给在各省之间经商的商人带来了麻烦。”

“所以,臣提议在全国强制实施货币改制。”

“强制?”崇祯故作疑惑:“如何强制?”

“是啊,怎么个强制法?”内阁首辅范景文的话突然多了起来,他问道:“总不能去百姓家里掘地三尺找出银子,然后拿到铸币处铸成大明圆宝吧?”

“当然不能去百姓家里挖银子!”谢三宾连忙解释道:“我的办法是颁布旨意,宣布在某一天以后必须使用大明圆宝,禁用普通白银。”

“百姓们可以在截止日期到来前把家里的银子拿出来,去铸币处兑换成圆宝。各地铸币处来不及铸造的也没事,只要百姓提前做好登记就行。”

“每兑换一枚大明圆宝,朝廷就有六厘的利润。假设能兑换五千万枚,朝廷就能获得三百万两的收益,正好可以拿来补国库的亏空。”

“如此一来,两难自解!”

“这不行,绝对不行!”范景文立刻反对道:“百姓手里的银子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岂能强迫他们兑换成大明圆宝?”

“为何不能?”谢三宾反问。

“因为这是掠之于民!”范景文瞪着眼睛说道:“都知道一枚大明圆宝只需要九钱银子,剩下的都是铜和白铜!强迫百姓们用一两银子兑换九钱银子,就是不行。”

“货币改制是国策,如果不强制施行,那么这项国策就永远无法彻底完成!为了朝廷,必须强制。”

范景文冷着脸问:“如果有的人既不兑换也不登记,该如何处理?”

“罚没银两充公!”

“没那么简单!”范景文冷笑起来:“这项政令不出京师还好,一旦出了京师就会被地方官员曲解。”

“有些官员会如实告诉百姓,让百姓们顺利的兑换大明圆宝。有些官员则会算计百姓,在截止日期到来前不告诉百姓,亦或者和当地的铸币处狼狈为奸,既不给百姓兑换圆宝,也不登记,等截止日期到来后直接去百姓家里抄家。”

“如此一来,遭殃的还是百姓。”

范景文的观点很有说服力,让朝堂上的不少官员的想法都产生了动摇。

谢三宾早有准备,他立刻反驳道:“范阁老此言差矣!”

“旨意一旦下达,官员必须传达不能隐瞒,否则各地的土地司,督查司会立刻发起弹劾,让他们掉脑袋。”

“另外所谓的掠之于民也不成立,一两银子和一枚大明圆宝买到东西一样多,何来掠之于民之说?”

“况且百姓手里能有几两银子?就算有银子也早在官员的恫吓下把银子换成了大明圆宝。”

“真正有银子的是那些和朝廷作对的劣绅豪强,挣他们的钱,补国库的亏空,有何不可?”

......

第1186章 互相试探

朝堂上。

内阁首辅范景文和户部尚书谢三宾展开了讨论。

论来论去,范景文罕见的落入了下风。

不过他没有气馁,而是对着崇祯说道:“陛下,强制推行货币改制乃是一件损害天下百姓的行为,内阁绝不会同意。”

不等崇祯说些什么,谢三宾便抢着提醒:“范阁老,内阁可不是由你一人说了算。”

范景文不慌不忙的说道:“内阁确实不是我一人说了算,但我是内阁首辅。内阁若是同意,我便辞去这首辅之职。”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

除了崇祯,所有人都看向范景文。

内阁首辅乃文臣之首,是天下读书人穷极一生而追求的目标。

范景文为了抵制强制推行货币改制,竟然赌上了自己的前途。

他是随口一说,还是真想这么做?

众人先是互相对视,随后在人群中寻找其他几位内阁成员的身影。

当内阁内部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有两种做法。

一是意见相悖的人分别上疏,请皇帝定夺。

二是内部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范景文是内阁首辅,一票可以当两票。

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在。

现在大明朝内阁成员分别是内阁首辅兼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谢三宾,礼部尚书黄锦,吏部尚书邱瑜,兵部尚书王家彦。

当着众人的面,内阁开始投票。

黄锦和王家彦第一时间表态弃权,不参与这件事。

在满朝文武的注视下,谢三宾和邱瑜同时举起了手。

他们的意思很明确,同意强制推行货币改制。

范景文盯着邱瑜的眼睛,难以置信道:“你...你竟然...”

邱瑜双手抱拳:“抱歉!”

两票对两票,看似没有分出输赢。

实则已经分出了胜负。

不知是赌气还是为了名声,范景文黑着脸转过头看向崇祯:“陛下,臣有一事相求。”

“阁老请讲。”

“臣生于万历十五年,到今天已经六十有五。现在辽东已经平定,朝中大局也已稳定。臣眼花耳鸣,本想继续帮陛下处理朝政,可有心却无力!臣请求告老还乡,望陛下恩准。”

见范景文真的主动请辞,满朝文武顿时发出了惊呼声。

“范阁老竟然来真的!”

“可不是嘛,说辞就辞!”

“范阁老在这个时候向陛下请辞,有威胁陛下的嫌疑。”

“大伙都别说了,还是静观其变吧!”

一阵嘈杂声过后,大殿内又恢复了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从范景文身上转移到崇祯的身上。

他们要看看这位大明皇帝打算如何处理。

毕竟范景文兢兢业业,给大明和崇祯解决了很多麻烦。

崇祯自始至都很平静,内心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因为范景文请辞这件事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

范景文为什么要请辞?

一是年纪确实大了,有些干不动了。

与其待在朝中明争暗斗,不如趁着还能动风风光光地回乡养老。

第二个原因是名声。

这也是主要原因。

范景文是一个在乎名声的人。

对范景文来说,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朝廷不但收编了蒙古西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

还完成了平定辽东的壮举。

在名声方面,他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此时隐退,他的名声不会出现任何污点。

但若是继续在朝堂上待下去,很可能会因为某件事受到牵连,从而让名声受损。

所以范景文有了退意。

范景文知道。

强制推行货币改制看似是谢三宾的主意,实则是崇祯的主意。

为了能成功隐退,无论政策本身如何,范景文都必须唱反调。

谢三宾支持,他就反对。

如果谢三宾反对,那他就支持。

也就是说,反对强制推行货币改制只是范景文的借口。

他的本意是借机离开朝堂,回乡养老。

崇祯抬起眼皮,看向范景文。

范景文也在看向他。

两个狐狸四目相对。

在目光接触的瞬间。

崇祯就知道了范景文的想法。

范景文知道崇祯知道了他的想法。

崇祯知道范景文已经知道他知道了范景文的想法。

两人对视了一会,崇祯忽然站起身说道:“范阁老何出此言?你是大明首辅,朕的左膀右臂,朕岂能因为一项政策就让阁老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