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5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有道理!”张名振脸色稍稍好了一些:“只要守个十天半月,朝廷的援军就到了。”

张煌言目光看向北方:“但愿吧!”

......

抚宁侯朱国弼进入扬州城后第一件事是广贴告示,安抚百姓。

第二件事就是找到当地的富户,让他们表示表示。

看着主动上门的士兵,富户们立刻明白了他们的意图。

即便再不情愿,他们也不敢一毛不拔。

都或多或少拿出了一些钱粮交给勤王大军。

很多士兵趁着这个机会中饱私囊。

明明收了一千两银子,上交时愣是说只收了一百两。

为了筹集到足够多的钱粮,朱国弼只能下令二次催缴。

一时间怨声载道。

尤其是当地的士绅,对勤王军这种行为非常不满。

但好在筹集钱粮的同时,勤王军将废除大明圆宝的消息传达了下去。

好坏消息对冲之下,扬州城并未乱起来。

六月十二,朱国弼短暂休整后杀向高邮,直逼淮安。

为了配合朱国弼作战,郑芝龙率领水师先一步抵达东海中所(今连云港),做出一副打算从淮安后方登陆的态势。

淮扬总督卫胤文为了确保后路无忧,只能分兵防守。

缺少兵马的淮安防守压力剧增。

六月十三清晨,勤王军攻下高邮。

当消息送到南京,朝堂上一片欢呼声。

太顺利了!

比想象中还要顺利。

如果能一直顺利下去,攻入北京指日可待。

人群中。

兵部左侍郎任浚和右侍郎曹溶不但没笑,反而一脸愁容。

南京司礼监掌印庞天寿走上前询问:“两位大人怎么了?看到捷报为何不笑?”

任浚拿出一封密函递到庞天寿手中并说道:“庞公公自己看吧。”

庞天寿接过密函,发现上面只有寥寥数字:西路军马士英私放运粮商队北上,有走私粮草之嫌。

庞天寿问:“这是怎么回事?”

任浚没说话。

庞天寿大声质问:“起兵之前就说好了,为了削弱北方部队的战力,首先就要禁止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漕运全部停止,商队也只能跟在咱们后面,给咱们供粮。”

“马士英可倒好,竟然违抗命令!”

任浚黑着脸拿出一封信,递给了庞天寿。

那是一封马士英的亲笔信。

马士英认为建奴终究是大明的敌人。

而平辽大军正处于剿灭建奴的关键时刻,此时断掉粮草对勤王大军极为不利。

所以他才放运粮队北上。

庞天寿用力将密函扔到地上:“马士英啊马士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庞天寿还不解气。

弯腰捡起密函与众人商议,打算临阵换帅,换掉马士英。

其他人虽然对马士英也很不满,但是商量来商量去还是觉得马士英适合领兵。

两路勤王大军继续北上。

六月十三的中午。

太子起兵勤王的消息传到了京师。

兵部尚书王家彦跑步来到内阁,面见谢三宾。

谢三宾表情扭曲:“太子起兵勤王了?”

“是。”

“以何理由勤王?”

“说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太子殿下按照太祖高皇帝的《皇明祖训》,起兵勤王清君侧!”

“清君侧?”谢三宾指着自己的鼻子:“清谁?”

王家彦低着头回答:“大人是内阁首辅,应该算您一个。”

“什么叫算我一个?”

“因为除了您,太子殿下还要清一个人。”

“清谁?”

“司礼监秉笔王承恩。”

第1253章 调动兵马

在得知太子勤王清君侧的目标是自己后,内阁首辅谢三宾坐不住了。

他立刻来到司礼监找秉笔太监王承恩商议对策。

此时的王承恩正在司礼监内处理公文。

在崇祯装病的这段时间,王承恩掌握了远超他想象的权力。

换成别人,肯定会飘。

但王承恩没有。

这段时间里他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因为自己的决策导致误事误国。

他刚处理完一份公文,内阁首辅谢三宾迈着急匆匆的脚步走了进来。

王承恩以为对方是打扫卫生的小太监,头也不抬的斥责道:“宫里的规矩忘了吗?”

谢三宾轻咳一声:“王公公,是我。”

王承恩抬起头,“哎吆喂,这不是谢大人吗?出了什么大事能让您亲自跑一趟司礼监?”

谢三宾快步来到王承恩身边,压低声音:“太子殿下起兵勤王了!”

“嗯?”王承恩不信,“谢大人,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

“不信你看!”谢三宾从袖口里拿出一份公文:“这是淮扬总督卫胤文从淮安府发来的急递!”

王承恩打开公文快速翻阅。

看完之后,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这何止是大事,简直是比天还要大的事。

“这...这...”王承恩指着公文语无伦次,“这没道理呀!”

谢三宾马上点头附和:“确实没道理!所谓的奸臣误国,宦官干政完全是无稽之谈。”

王承恩却摇头道:“宦官干政肯定不存在,但有没有奸臣误国就不好说了。”

谢三宾黑着脸叹息道:“这可是十万火急的事,王公公就别拿这句话讽刺我了。”

“对对对,”王承恩迅速起身,拿着公文向外跑。

谢三宾拽着王承恩的衣服:“我跟你一起去!”

“陛下有旨意,谁也不见。”

“都这时候了还旨意呢,你先去通禀,我在外面等候。”

“也只能如此了。”

二人一前一后跑向乾清宫。

王承恩刚一走进乾清宫便扑通一声跪在低声:“皇爷,出大事了皇爷。”

崇祯放下装满枸杞的茶杯,平静地问:“出什么事了?”

“淮扬总督发来急递,说太子殿下起兵勤王了!大军已经攻下扬州,正杀向淮安......”

崇祯又重新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后才问:“太子是以何名义起兵的?”

“太子殿下的檄文中说朝中奸臣误国,宦官干政...所以要勤王清君侧!”

“嗯,”崇祯点头继续喝茶。

王承恩等了一会,见崇祯一直没有说话的意思,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皇爷,内阁首辅谢三宾求见。”

“让他进来吧。”

“是。”王承恩转身走到外面,将谢三宾领了进来。

“陛下,”谢三宾施礼说道:“太子殿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勤王,请陛下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崇祯转动目光,盯着谢三宾问:“太子要清理谁?”

谢三宾低着头:“要清理臣,说臣是误国的奸臣。”

王承恩跪在旁边补充:“还有奴婢,说奴婢是干政的宦官。”

“哦!”崇祯故意摆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是你们呀。”

王承恩立刻叩首:“奴婢冤枉!奴婢这段时间虽然手握大权,但奴婢心里清楚一切都是皇爷给的,奴婢不可能也不会干政!”

谢三宾跟着叩首:“臣也冤枉!臣自担任内阁首辅以来兢兢业业,为国为民。虽不敢说恪尽职守,却也问心无愧。太子殿下说臣是误国的奸臣简直是...”

不等谢三宾把话说完,他自己就闭上了嘴。

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不存在奸臣误国,宦官干政的情况。

那么太子所谓的勤王就失去了合法性。

换言之,太子在造反。

他既不能承认自己有罪,也不敢明说太子造反。

只能低着头思考措辞。

崇祯并没有等的打算,而是直接开门见山:“你们的意思是说太子在造反?”

谢三宾低着头:“臣不敢。”

王承恩也低着头:“奴婢不敢。”

崇祯摆手:“事情已经发生了,两位还替太子遮遮掩掩作甚?”

谢三宾和王承恩不敢搭话,继续低着头沉默。

崇祯继续说道:“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太子造反了,那就出动兵马平叛。不过朕要提醒你们一句,正在朝鲜剿灭建奴的平辽大军不能动,否则前功尽弃。”

“另外京师附近的兵马也不能动,他们不在京师朕睡不着觉,其余兵马看着调动吧。”

谢三宾转头朝王承恩看了一眼,沉声回答:“臣遵旨。”

走出乾清宫。

谢三宾和王承恩回到司礼监商议对策。

商议了半天,毫无结果。

在崇祯说到平叛时,谢三宾首先想到的是正在朝鲜作战的平辽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