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铁模铸炮法解决的不仅仅是时间和成本问题,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问世。

同一个铁模铸造的火炮,理论上外径和内径都是统一的!

那么配套的弹丸也能统一!

换个词:通用!

在那个年代,这是件非常恐怖的事!

“陛下,用铁做模具铸造火炮的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铁模和铁水之间需要用特殊材料隔离,草民之前试验过,不知道铸炮时行不行。”

“如果行的话,草民会第一时间通知范尚书。”

崇祯点点头:“别着急,慢慢试!朕有的是时间等,缺钱了找范尚书要,他要不给你进宫找朕要!”

栗大伦手忙脚乱的跪地谢恩,随后目光死死的盯着范景文,一言不发。

范景文叹了口气:“放心,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栗大伦听罢高兴的手舞足蹈,在众人注视下回到人群之中。

其他人见状羡慕的不行,更有甚者立马出班跪倒向崇祯提出心中的想法。

直到傍晚,众人才恋恋不舍的离开皇极殿。

崇祯欣慰之余算了算,一下午许出去十多万两研发经费。

不过他一点也不心疼。

如果那些人的想法全都研发成功,别说十万,就是十万百万也会支持。

入睡前,崇祯抱着袁贵妃时有些心不在焉。

眼前的美人固然漂亮,但他的心思全在西北方向。

不出意外的话,明天一早阎应元会收复宣府镇!

那里的情况与延庆不同。

宣府自大明立国是就是边关重镇,嘉靖年间,宣府镇军户十二万人,官户四千人,民户仅两千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有增有减,但还是一座军城!

阎应元只有五千兵马,他能行吗?

第139章 收复宣府(上)

深夜。

“锦衣卫百户张远峰见过指挥使大人!”保安州城内,一个中年男人单膝下跪向阎应元施礼。

阎应元伸手将其搀扶起来:“说说宣府镇的情况。”

收复延庆后,他立刻与当地的锦衣卫取得联系。

这些锦衣卫藏在暗处,伺机而动。见朝廷派人收复,毫不犹豫的投入到朝廷的怀抱。

在锦衣卫的帮助下,阎应元顺利收复怀来卫和保安州。

锦衣卫百户张元峰起身后,表情凝重:“阎大人,宣府镇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下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

阎应元想了想,开口道:“城中现在什么情况?是否缺粮?又有多少守军?”

张元峰没有犹豫,将城中的信息一一汇报。

“李自成退兵前对宣府镇进行了劫掠,但慑于宣府镇军属较多,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劫掠后就退兵了,城中并不缺粮。”

“由于宣府总兵投降,巡抚自杀,宣大总督阵亡,所以整个宣府镇落到了万全都司掌印指挥使吴致远身上。”

“现在宣府镇内有三千多守军,其中七成是万全都司的卫所兵。这些人见流贼兵退,立刻接管了宣府镇防务。”

听着万全都司四个字,阎应元眉头紧锁。

万全都司掌管整个宣府的卫所,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崇祯年间的卫所由于大量军户逃了军籍,几乎是形同虚设。各地防务基本由招募的营兵接管,精锐的野战部队更是与卫所毫不相干。

但!

两个地方除外!

分别是大同,宣府!

军户逃籍有两个原因。

一是晋升无望。

军户本身及其子嗣世代为兵,但只能当最底层的军户而成不了军官。这个政策让军户成了被剥削的对象,没有任何尊严。

第二个原因是无法生存。

军户种地的粮食一部分上缴朝廷,剩下的留作军粮糊口。

在天灾和朝廷加征赋税的影响下,军户种地获得的粮食本就不多,上缴朝廷后更是所剩无几。

他们不但吃不饱甚至还得倒贴,于是纷纷当了逃兵。

宣府和大同是明朝与蒙古人通商互市的地方,卫所兵向沿途商人索贿的钱足够一家人使用。

所以这两个地方还存在着大量的卫所兵。

锦衣卫百户张元峰继续说:“除了两千多卫所兵,宣府镇内还有将近一千的营兵,带兵的是游击将军丁义。”

“他们二人不合,今天白天时差点火并!”ap.

阎应元顿感头大。

一个万全都司掌印指挥使已经够他喝一壶的,现在又来了一个游击将军丁义!

大明沿边驻军有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位次参将,统率边军一营三千余人以为游兵。

主野战,秩武官正五品,其下有千总、把总、百总等官。

也就是说,丁义和他手下的兵是名副其实的边军!

阎应元看着五军营的驻地,叹了口气。

论实力,他手下的五千兵马在野外真不一定是丁义的对手。

运气好是收复宣府,运气不好就是送人头!

阎应元思索良久后做出了部署:“明天你带领保安州所有锦衣卫混进宣府镇,与宣府镇的锦衣卫取得联络后做两手准备......”

......

次日中午,宣府镇外。

得到官军要收复宣府的消息后,吴致远和丁义早早带兵来到城外等候。

确认手续无误后,吴致远和丁义亲来到阎应元面前单膝下跪。

“万全都司掌印指挥使吴致远,率麾下两千一百一十四人复降朝廷,请阎大人履行朝廷的承诺,免了我等的罪!”

“在下宣府镇游击将军丁义,率八百部下复降朝廷!请阎大人免罪!”

阎应元盯着丁义看了一会,心中暗暗吃惊。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明西北边军!

丁义和他身后的将士,无论体魄还是精气神,都不比号称大明精锐的关宁军差。

二者真正的差距在装备上。

关宁军盔甲鲜明,武器精良,战马健硕。

眼前这些人头盔上长满了斑斑铁锈,身上的棉甲脏旧不堪,放在地上的武器更是不堪入目。

仅从装备看,看不到任何精锐的影子。

阎应元目光一转,看向吴致远和他身后的卫所兵。

这些士兵整体情况比京师三大营强一点,但也不多。

装备和丁义的营兵一样差。

“可有兵册?”

“请阎大人查阅!”吴致远和丁义同时举起双手,将两本泛黄的兵册递到阎应元面前。

阎应元从身后找出兵部誊抄的兵册,找到对应的编号后与他们递过来的兵册进行比对,确认无误。

“据兵部记录,万全都司麾下有三万三千九百四十六名卫所兵,其他人呢?”

吴致远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回阎大人,这三万多人分别驻守在宣府镇周围的十一个卫所之中,流贼退兵后在下只收拢了宣府镇的两千多人,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阎应元也不多问,问也问不出来什么,转头看向丁义:“据兵部记录,你麾下有两千九百二十人,其他人呢?”

丁义抱拳拱手:“一部分战死,一部分逃了,还有一部分随李自...李闯贼围困京师,具体下落不明。”

阎应元点头,看着宣府镇高高的城墙若有所思。

皇帝告诉他,一个多月后建奴入关劫掠,宣府之地首当其冲。

守城,当务之急是总览军权!

朝廷规定投降免罪,官复原职!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回兵权呢?

第140章 范永斗

接管宣府镇防务后,时间来到傍晚。

阎应元与姜应奎坐在城门附近的一座小院里,喝着米粥,啃着咸菜疙瘩。

旁边的火堆上架着铁锅,里面的开水咕噜咕噜的不停翻滚。

火堆周围坐了一圈士兵,他们吃着同样米粥咸菜。

吃饱喝足的人从锅中盛一碗开水,放在旁边的空地上晾凉后一饮而尽,满脸的幸福。

在那个年代,只有精锐才能享受精米加咸菜。

普通士兵有一口炒面吃就不错了。

(这里的炒面是炒熟的面粉,优点是方便携带,保存时间长,饿的时候抓一把放进嘴里,再喝口水就行了。缺点是口感不好,不抗饿,耗水量大。明军的炒面很受士兵们欢迎,就连当时的蒙古人和八旗兵也有携带食用的记录。)

不同于其他人的幸福,阎应元脸上平静如水,心里却十分焦急。

他现在急需做两件事。

一是收回兵权,二是笼络民心。

二者都是为了守城做准备。

收回兵权这件事操作好了万事大吉,操作不好会引起兵变!

至于笼络民心,他到现在也没想到好办法。

怎么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笼络民心呢?

“阎大人,门外有人求见!”一个值守的士兵跑进来汇报。

“什么人?”

“说是本地的商人,姓范,叫范永斗。”

阎应元放下尚未吃完的米粥,眯起了眼睛。

来之前皇帝特地交代过八个名字,这些人投敌卖国,罪不可赦。放过谁都可以,唯独不能放过这些人。

范永斗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换做一刻钟前的阎应元,会毫不犹豫的拒绝见面。

他怕打草惊蛇。

现在的想法变了,他想到了一石三鸟的办法!

“让他进来!”

“遵命。”

不多时,一个身穿锦袍的中年人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