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3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最常用的庙号有太,高,中,世。

太宗,世宗的庙号已经被占用。

高宗和中宗虽然没人用,但也不能给崇祯用。

因为这两个庙号已经臭了。

上一个高宗是宋高宗赵构。

赵构做的那些事只言片语说不清楚。

但是他在历史圈里有一个外号叫完颜构。

从这个外号可以看出赵构赵官家的风评之差。

(官家是宋代大臣对皇帝的尊称。)

上一个中宗是唐中宗李显。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

如果用两个字评价李显,窝囊最为合适。

他第一次登基五十五天后就被废。

窝囊了二十二年后,经过神龙政变又再次登基为帝。

复位之后为了平衡朝局,他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干预朝政,并宠信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

结果朝局更加混乱不堪。

五年后,他被自己的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

下场不可谓不惨。

有意思的是。

李显也有外号:六味帝皇丸。

他自己是皇帝。

他爹是皇帝(唐高宗李治)。

他娘是皇帝(女帝武则天)。

他儿子是皇帝(唐殇帝李重茂)。

他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

他侄子也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由于唐中宗李显太窝囊,宋高宗赵构太卑微,所以后续的王朝都尽量避开他们使用过的庙号。

当然了。

某些继任者为了报复恶心亲爹,还是给他们使用了这两个庙号。

(五代十国的南汉皇帝刘晟,被儿子刘鋹奉上了汉中宗的庙号;历史的上的满清皇帝弘历,被儿子颙琰奉上了清高宗的庙号。)

朱慈炯虽然对崇祯故意放走朱慈烺的行为不满,却也不敢给崇祯使用这两个庙号。

在场的大臣们也都明白这里道理。

他们私下里互相对视了许久,却都不敢第一个发言。

番外 庙号之争

内阁首辅邱瑜慢慢悠悠的向前一步,躬身施礼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商议先帝的庙号为时过早。”

“哦?邱阁老的意思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讨论先帝功过,再根据功过商议庙号和谥号。”

在场的大臣们纷纷拱手:“臣附议。”

“臣也附议。”

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精明,会看人下菜碟。

如果朱慈炯在谈及崇祯时并未露出不满的表情或情绪,他们会推荐褒义的庙号和谥号。

反之,则会推荐一些褒贬不一的谥号和庙号。

朱慈炯点头:“邱阁老所言极是。”

于是众人商议崇祯的功过。

功劳好说,过错难议。

毕竟崇祯中兴了大明。

仅凭这一点,就能掩盖无数过错。

众人象征性的讨论了一会崇祯的功过,随后开始回忆明朝历代帝王的庙号和谥号,以免重复。

已经使用的庙号和谥号有太祖朱元璋,谥号高皇帝。

兴宗朱标,谥号康皇帝。

(朱标的庙号和谥号皆为朱允炆追尊,朱棣继位后虽然取消,但也不能重复使用。)

朱允炆下落不明,没有庙号和谥号。

成祖朱棣,谥号文皇帝。

(朱棣最开始的庙号是太宗,后被嘉靖皇帝改为成祖。)

仁宗朱高炽,谥号昭皇帝。

宣宗朱瞻基,谥号章皇帝。

英宗朱祁镇,谥号睿皇帝。

朱祁钰没有庙号,谥号景皇帝。

宪宗朱见深,谥号纯皇帝。

孝宗朱佑樘,谥号敬皇帝。

武宗朱厚照,谥号毅皇帝。

世宗朱厚熜,谥号肃皇帝。

(朱厚熜追尊自己的父亲朱祐杬为睿宗,谥号献皇帝。)

穆宗朱载坖,谥号庄皇帝。

神宗朱翊钧,谥号显皇帝。

光宗朱常洛,谥号贞皇帝。

熹宗朱由校,谥号悊皇帝。

回忆了半天,还是没人敢第一个给崇祯上庙号。

毕竟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

看着众人的表现,朱慈炯一点也不急。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吩咐尚膳监的太监:“给诸位大臣备好素食,免得把他们饿坏了。”

众人互相看了看,知道今天如果不讨论出结果谁也走不了。

于是国子监祭酒史可法率先说道:“陛下,先帝在位期间勤俭节约,平内忧,除外患,整军备,肃朝堂,轻徭役,改税法,治吏治,削宗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成为古往今来少有的几位中兴之主之一。”

“臣统计历代王朝中兴之主的庙号,又把我朝使用过的庙号进行参考,认为德宗庙号比较合适。”

朱慈炯眨了眨眼睛,自言自语道:“德宗?”

史可法点头并解释:“绥柔士民曰德,刚塞简廉曰德。上一位德宗是唐德宗李适(kUò),他在位期间任贤臣,改税法,内削藩镇,外击吐蕃,为后来的元和中兴打下了基础。”

(元和中兴指唐宪宗李纯执政期间出现的中兴局面,由于明朝已经有了宪宗的庙号,所以只能参考为元和中兴打下基础的唐德宗。)

听完解释。

朱慈炯既没有表态认可,也没有表态不认可。

而是看向其他人。

在场的除了少数几人点头同意,其他人都露出了反对的表情。

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德宗的庙号不妥。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试图用藩镇打压藩镇的方式进行削藩,结果发生了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唐德宗被迫丢弃国都,出逃奉天。”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复读机们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朱慈炯嗯了一声,也觉得德宗的庙号不妥。

户部尚书施邦曜提议:“臣以为哲宗的庙号比较合适,知人曰哲,知能辨物曰哲。上一位使用哲宗庙号的皇帝是宋哲宗赵煦,他在位期间一改大宋弃地求和的局面,打服了西夏,并用贤臣,轻徭役,改税法。虽没有中兴大宋,却被后人赞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

有人反对道:“庙号选字有褒贬之意。太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宗有世系转移之意,至于哲宗则有守成之君的说法。先帝中兴大明,哲宗的庙号无法高攀先帝的功绩。”

“臣附议。”

......

朱慈炯再次点头,否认了哲宗的庙号。

一个官员提议:“臣以为先帝的庙号应为昭宗。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威仪恭明曰昭......”

不等那人把话说完,站在他前面的工部尚书黄锦就提醒道:“上一位使用昭宗庙号的皇帝是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专权,与自己的父亲内斗,最后失国北逃。”

那人笑了笑:“元朝是鞑虏,我朝帝王庙号一般情况下不参考元朝。”

黄锦同样笑着反驳:“那好,不看元朝看唐宋。宋朝没有昭宗,唐朝有一位唐昭宗。他在位期间三次出逃,最后被叛将朱温谋害,你觉得先帝还能用昭宗的庙号吗?”

“这...”那人顿时语塞。

在史可法的带动下,众人纷纷发表建议。

有人说道:“臣以为先帝的庙号应为成宗,安民立政曰成,通达强立曰成......”

“臣以为先帝的庙号应为庄宗,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

除了以上庙号,还有人说出了宁宗和理宗的庙号。

听来听去,朱慈炯的眉头越皱越深。

在他看来这些庙号都太平常,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等朝堂再次恢复安静,朱慈炯发现内阁首辅邱瑜自始至终都没发言。

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他轻咳一声问:“邱阁老,你是怎么想的?”

邱瑜稳稳当当的说道:“陛下,先帝在位三十四年,臣纵观史书,也没找到类似的帝王。不过唐朝有一位帝王,与先帝的情况截然相反。”

“谁?”

邱瑜先是左右看了看,最后抬头看向朱慈炯并说道:“唐玄宗。”

番外 新的年号

朱慈炯喃喃自语:“唐玄宗...”

邱瑜继续说道:“唐玄宗前半生励精图治,开创大唐盛世。后半生过大于功,唐朝也因此由盛转衰。先帝在位的前十七年功过难评,而后十七年却能功标青史,我大明也因此由衰转盛。”

“所以...臣觉得先帝庙号可为玄宗。”

朱慈炯低声重复:“玄宗...”

一名礼部官员立刻大声说道:“臣以为不妥!含和无欲曰玄,一般情况下庙号都是褒义。但玄字通常被认为毁誉参半,严格来说甚至属于褒中带贬。”

邱瑜冷哼一声:“玄字是褒义还是贬义并不是这个字本身能决定的,而是由看这个字的人决定。先帝在位期先帝收复辽东,剿灭建奴,在建奴余孽眼中是贬义。先帝曾数次免除全国百姓赋税,在百姓心中则是褒义。”

说到这邱瑜顿了顿,目光渐冷:“我认为玄是褒义,你为何认为是贬义?难道你是建奴余孽?”

那名官员立刻没了话,咬牙切齿地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