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身为太子的我只想摆烂 第205章

作者:交出思想

  ‘小兔崽子倒是聪明,压根不来朝会了!’

  ‘现在好了,明明是这小子提出来的意见,可结果却要朕来帮着收拾这烂摊子。’

  ‘哼,这疲懒货别的不行,这躲懒的功夫可谓是神出鬼没!’

  面对着朝会上汹涌而来的意见,李世民倒也没慌,顶多就是有一些被人甩锅之后的郁闷和烦躁罢了。

  反对而已,怕个屁。

  他隔个十天半个月的,总要面对一次朝臣的反对的,他都习惯了。

  不过,也正因为他能坦然面对朝臣的反对,这贞观朝才能有如今的活力啊。

  真要是碰上那种霸道到不行,或者别人稍稍反对就恼羞成怒的天子,朝臣们也不会那么头铁不是?

  老实听话、戳一下动一下的偷懒而已,要表现得多好可能有难度,可要偷偷懒,那可太简单了。

  而贞观朝,目前来看,懒人并不多。

  李世民的包容、大气,还真就让朝臣们心甘情愿的在朝会上各抒己见而后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来。

  李世民等到朝臣们都说得差不多了,这才点点头朗声到。

  “诸位臣工的意见,朕都听到了。”

  “朕基本总结了一下,其中反对的,主要是认为太子此举扰乱了科举原本的规矩,同时破坏了礼部、吏部原有的官员招录、调配工作。”

  “而支持的一方呢,则是认为这科举一事本就出现没多少年,本就还存在漏洞,所以新冒出来个考试,似乎也没什么,至少也能看看效果!”

  李世民这番总结,几乎就是把朝堂上主流的意见都给提炼出来了。

  众人见此也是连连点头。

  “既然你们的意见说完了,那朕也说说朕的想想法。”

  “首先,朕先表个态,朕是乐意看到太子这次招录官员考试成功举办的。”

  李世民哈哈一笑,当先表露出了自己的态度。

  而后,才郑重的解释道。

  “先说说朕认可的原因。”

  “其一,朕手里没有承乾所需要的人手了!”

  “不是承乾不乐意从走吏部遴选的渠道,而是朕给不了他那么多他想要的官吏!”

  “大唐初立,到处缺人,朕自己都嫌人手不足呢,哪还有人手给他啊!”

  “可偏生,他要人要得急,还要得多!”

  “那就没办法了,让朕总不能让他差事不办了吧!”

  “不瞒各位,朕对于太子别苑还是多有期待的,毕竟无论是朕的内帑还是国库,可是每年都能从那儿得到不少银钱的,朕总不能光拿钱,还不给人人手干活吧?”

  朝臣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如今的太子别苑,可不再是众人口中所谓的‘小孩子玩闹’了。

  食盐工坊、造纸工坊、印刷工坊,还有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琉璃工坊。

  光是这些个工坊,就给内帑还有国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甚至好几家国公府,都在里头有分红来着。

  这时候,太子殿下说一句他缺人,要招人,似乎还真就不好拦着啊。

  李世民见众人没反对这个理由,笑着说起了第二个。

  “其次嘛,朕对于此事,同样也有些私心。”

  “那就是如同克明之前所说的那样,科举是我大唐的国策。”

  “但科举终究出现的时间尚短,各种规章都还不健全,里头需要完善的东西多着呢。”

  “可若是拿着科举当儿戏,那无疑对我大唐是极大的危害。”

  “科举涉及的可是大唐疆域内所有有志于朝堂的士子,他们背后更是牵扯到了大唐几乎所有的家族。”

  “朕纵使贵为天子,也不愿拿着此等大事当儿戏。”

  “所以,朕便想着,在承乾招人这事儿上,玩点新意。”

  “还是那句话,试试嘛!”

  “反正最高不过八品的官身,还是不进入三省六部,只在太子别苑和詹事府任职的官身,纵使一个都不堪用,那朕和诸位臣工也能从这次的过程当中至少汲取一些教训吧?”

  众人再次点了点头。

  显然,这个理由多好还是有些充分的。

  试点而已!

  不要以为只有后世才有,不说大唐了,早在秦时,就已经有试政的说法了。

  说白了,时代可以限制人们的眼光、见识,但限制不了人们的思维和灵感。

  尤其是朝堂上这些精英,他们是真的老奸巨猾。

  试点的好处,他们同样也懂!

第277章 是不是通过这个什么考试也凑到太子殿下身边

  李世民眼见着一众朝臣们多多少少的已经大差不差的接受这事儿了,他干脆敲下了最后一根钉子。

  “当然了,除了之前朕说的这两点之外,还有第三点,也是朕最看重的一点。”

  “那便是朕希望看到太子,也就是承乾的事业再创佳绩!”

  李世民说到此处,也是神采飞扬。

  “半年前,承乾一番代朕尽孝的言论,让朕免去了他的观政之权。”

  “事后承乾也证明了,他确实在替朕孝顺父皇,父皇在他的照顾下,如今可谓是精神抖擞。”

  “之前朝会时承乾心有所感急匆匆的跑走,更是把父皇从驾崩的边缘给硬拽了回来。”

  “就冲着这个,朕都得心悦诚服的说一句,论孝心,我儿承乾当得起任何人的夸赞!”

  李世民说到这儿,那叫一个骄傲啊。

  下巴高抬,如同傲视群雄一般环视着朝堂里的所有人。

  可对于这个话题,还真就没人能反驳。

  因为李承乾甭管是装的还是真心的,但就从这半年多流露出去的情报来看,他是真的做到了。

  如今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缓解了,老头儿三天两头就能溜到香满楼的皇家包厢里和老臣子吃饭喝酒就不说了。

  三五天的,招几个老伙计去武德殿打打麻将那也是常有的事儿。

  那精神头和精神面貌,所有人都能看到。

  而除此之外,李恪李泰李丽质,如今可都是在东宫住着,并被李承乾亲自教导的消息,朝臣们更是早早地就知道了。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个地步,绝对对得起他皇家嫡长子的身份了。

  更别说,稍微消息灵通一点的,还知道太子如今医术不说顶尖,但绝对是有几分本事了。

  尤其擅长调养身体、延年益寿这些,至少如今东宫后头的养身馆,这生意简直不要太好。

  而据说出自李承乾之手的各种美容、美白、养生的产品,那效果可是实打实的。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太子殿下是真的有钻研这些东西啊。

  虽然有不少人认为一国太子琢磨这些东西多少有些不走正道、不合适。

  但更多的人,反而认为太子殿下天赋异禀同时孝心可嘉。

  毕竟若不是为了家中长辈爹娘着想,旁人委实想不到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为何会开始研究起养生护肤这些事情来。

  而以上种种行为,都足以证明,李承乾确确实实做到了他之前所说的代李世民尽孝,同时照拂皇家上下。

  也确实真正尽到了一个皇家嫡长子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李世民确实有资格骄傲。

  李世民环视一周,见没人反对,甚至不少家里有不省心逆子存在的还低头躲过了对视,这就更让李世民开心了。

  甚至这一刻李世民都快忘记李承乾是怎么气得他一次次大喊逆子的了。

  “也正因为承乾在取消了观政之权后,不仅在孝道方面做得令人无可指摘,同时在事业上也另开了一番新天地。”

  “所以,朕哪怕身为他的父皇、他的阿耶,也要对这小子抚掌称赞。”

  “既然朕都称赞了,那当承乾来找朕的时候,朕难道拒绝?”

  “朕没法给他足够的人手,他要自己招募人手,朕难道身为父皇、身为他的阿耶,难道要告诉他,因为不怎么符合规矩,所以不行?”

  “不怕告诉诸位,朕丢不起那个人!”

  说到这,李世民颇为光棍的一摊手。

  “朕的内帑里,如今九成的银子是承乾这孩子送进来的。”

  “朕的国库里,也有一成的银子是承乾那的产业送进去的。”

  “朕、父皇、皇后还有一应妃嫔、皇子、公主每日里的吃食,都是承乾安排人手供应的。”

  “甚至连朕身上穿在内里的衣裳,还有甘露殿、立政殿、武德殿等多处宫殿改建的暖炉、炭火,都是承乾安排人手材料,花了心思修建的。”

  “这样一个太子,他的一点要求,还是合理合情的要求,你们觉着,朕,这个父皇、这个阿耶,怎么拒绝?”

  “朕拿什么拒绝?”

  一众朝臣听到这儿,面色多少有些古怪。

  尤其是互相对视了一眼后,这种感觉就更加的明显了。

  ‘这老小子是不是在嘚瑟啊!’

  ‘这明显是在显摆他儿子吧?’

  ‘唉,合该他显摆啊,老夫要是有这么个懂事的儿子,老夫也高兴、老夫也显摆啊!’

  如今身在朝会上的朝臣,都是有子嗣的,甚至不少人都已经当祖父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这种李世民这种显摆儿子的搞法,格外的敏感。

  说白了,破防了。

  羡慕得头皮发麻啊!

  但……你能不能别这么搞啊,你就好好说政务行不行?

  原本群潮汹涌、反对连连的朝臣,这会儿算是彻底熄火了。

  因为说到最后,李世民几乎就是明晃晃的在说,这事儿不管朝臣们同不同意,他作为父皇、作为李承乾的阿耶都要同意了。

  那他们还反对什么?

  不过是招募专供于太子别苑以及詹事府的最多八品的小官儿而已。

  既不会影响到三省六部的运转,更不会侵蚀各家的利益。

  那成人之美又能如何?

  更何况……太子如今这势头,这储位简直跟铁打的一样。

  那各家是不是可以加大投入了呢?

  众人这时候都开始悄咪咪的打量起站在前边的几位大佬来。

  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程咬金、秦琼、尉迟恭……

  这些人,可是早早的就把自家的嫡长子都送到太子身边了啊。

  之前朝臣们还笑话这几位是急功近利。

  如今看来,人家是有大智慧啊。

  不说家里嫡长子品级提升多少吧,光是太子给到背后家族的银钱就不老少啊。

  更何况,这些个小年轻,太子殿下是真舍得放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