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第146章

作者:菠萝蜜多羊

  “我听佃户们说用了之后庄稼长得更壮实哩!”

  “不过皇太孙有一次将其称之为土化肥,咱们也不懂,不过印在这上面的却是叫化肥。”

  “农户们都挺喜欢用此物的,也不贵。”

  “皇太孙殿下那可是造福了关中数十万农民了。”

  “我听说关外还有许多商人来此代购出去卖呢。”

  众人听得暗自咂舌。

  这位皇太孙殿下真是厉害啊。

  ..................

  李世民心情复杂的返回皇宫。

  这种复杂的感觉就好比你一直以为自己是公司里那个不可或缺的人,结果你辞职之后,公司运转的更好了,这种感觉很微妙。

  他刚踏进宫城,便见到魏征颇为疲惫的正准备出去。

  见到李世民,魏征一愣,脱口而出。

  “陛下,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李世民:“......”

  妈的,魏征这话怎么听着跟偷汉子的娘们看到丈夫提前回来一样震惊和不情愿?

第155章 李世民:我是谁,我该往哪里去?

  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随即魏征也反映过来自己这话似乎有些不太对。

  他轻咳一声,又改口道。

  “臣的意思是,您现在回来的早了......”

  “额,臣也不是这个意思。”

  “臣的意思是,陛下您突然回来干什么?”

  “额......”

  “臣的意思是......”

  李世民干脆摆了摆手,打断魏征的话。

  “仗打完了,朕当然要回来,不然一直在辽东呆着有何意义?”

  魏征这才恍然,拍了拍脑袋。

  “臣糊涂了,差点将这事忘了。”

  “臣恭祝陛下凯旋。”

  李世民心里有种淡淡的忧伤。

  本来将高句丽打成重伤,应该是挺高兴的一件事。

  现在忽然没什么成就感了。

  他轻咳一声。

  “你怎么到现在才离开官署?”

  魏征捋了捋胡须,那双老迈的眸子里眼睛发亮。

  “微臣是在为恩科做准备,所以这些日子就回去迟了些。”

  “恩科?”李世民一怔,有些愕然。

  魏征点点头。

  “皇太孙殿下称陛下首战高句丽,必然大捷。”

  “这乃是普天同庆的大事。”

  “所以干脆办一场恩科,既能体现陛下的恩典,也能为朝廷筛选人才。”

  李世民恍然道。

  “原来如此。”

  “不过科举,咱们大唐也办了这么多年,一切流程应该都颇为有序才对,按部就班不就行了,你怎么还忙上一大晚?”

  魏征饱经风霜的脸庞上闪过笑意。

  他摇了摇头道。

  “陛下有所不知,皇太孙殿下对科举改革了一些措施,增加了一些流程,所以微臣须得重新安排。”

  “改革科举?”李世民一惊,当即皱眉道,“科举取士,乃是我大唐选取官员的根基,大孙对科举不甚了解,你们怎么任由他胡来?”

  由不得他不着急,其余的方面还好,哪怕是大孙做的不好,也无妨,但是这科举不一样,为朝廷选拔天下人的人才,没有人才,怎么治理大唐?

  大孙纵然再有才那也是自身聪慧,而科举制度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能乱改?

  魏征则是沉声道。

  “陛下,此言差矣。”

  “皇太孙殿下对科举颇有见地,其改革并非胡来,而是深思熟虑,意在为国取真才实学之士,摒除流弊,以应时需。”

  “殿下曾言,旧有科举,虽为抡才大典,然其弊颇多。”

  “重文辞而轻实务,徇私情而难公允,限科目而失专才......”

  “殿下打破进士为贵,明经次之的旧例,于传统的明经、进士二科之外,新设明法、明算、明工、明农四科。”

  “此四科与进士、明经并列,各科取士名额,依当年朝廷所需及考生质量而定。”

  “殿下强调,六科并举,各专其长,务使通晓律法、精于计算、擅长工程、深谙农事者,皆有其进身之阶,朝廷亦能得其所用。”

  魏征讲到这,看了一眼李世民微笑道。

  “皇太孙说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才,让不懂的人却指导懂的人,最后必然是乱糟糟一片。”

  李世民闻言,若有所思。

  “大孙言之有理。”

  魏征继续道。

  “皇太孙殿下降低了诗赋比重,大幅提高策论比重,策论题目紧扣时政。”

  李世民微微颔首,捋了捋胡须。

  “大孙说的对,那些儒生若是只会诗词歌赋,空谈误国,必须要懂实际的才行。”

  魏征脸上满是笑意。

  “最让臣等感到欣慰的,皇太孙殿下创立了“糊名誊录制”。

  李世民闻言,不明所以。

  “这是什么?”

  魏征笑呵呵道。

  “皇太孙痛感科场舞弊积弊,便立下此制。”

  “考生交卷后,立即由专人将卷首写有姓名、籍贯等信息的部分密封,加盖官印。”

  “阅卷官只能看到誊录后的试卷内容,完全不知考生身份。”

  “当然,即便如此,也有人能通过字迹来辨别熟悉的考生身份。”

  “所以皇太孙又下令,所有考生的原始试卷,由专门的誊录吏用朱笔重新誊抄一遍。”

  “阅卷官批阅的是誊录副本,彻底杜绝通过笔迹或预先约定暗号舞弊的可能。”

  “誊录吏需严格比对,错漏者严惩。”

  李世民闻言,心里一震,顿时面露震惊。

  “原来如此。”

  “大孙的这糊名誊录,妙啊。”

  “此举至少能杜绝就成科举作弊的机会。”

  此前科举取士,虽然是大唐选取人才的手段,但是作弊的人太多了。

  哪怕是用重罪威慑,依然是有人铤而走险。

  但是大孙的这一手,就妙不可言。

  魏征点头,心悦诚服道。

  “是啊,臣等也是对皇太孙殿下佩服的五体投地。”

  “皇太孙除此之外,还立下了殿试制度。”

  李世民眉头一蹙。

  魏征解释道。

  “所谓殿试,就是将通过会试的一帮人带到皇宫内,由陛下亲自出题考试。”

  “此次殿试,无须让任何人落榜,而是将所有人排个名次。”

  “这些名次又分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便是取前三名。”

  “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魏征将殿试制度以及后面的跨马游街,全都娓娓道来。

  “......皇太孙殿下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登科天下知。”

  “正是要将科举的好处放大,才能让天下人更愿意皓首穷经的钻研学问,为朝廷效力。”

  李世民闻言,颇为震撼。

  他隐隐从魏征口中的这些流程窥探到了一个近乎完善的科举制度。

  相比于大唐眼前的科举,大孙正在推行的这些科举似乎尽善尽美,好似已经将这制度完善到了极致。

  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把一个国家制度的漏洞全都弥补完整?

  这得多毒辣的眼力?

第156章 李世民大惊失色!皇太孙危急?

  李世民深深的吸了口气。

  “状元、榜眼、探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个进士的名头固然风光,可是经大孙这么一安排,弄出个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头来,就更风光了。”

  “还有那跨马游街,只怕到时候全城人都要过来看热闹,让这些进士大出风头。”

  “如此几策,将名利夸耀到极致,天下人必然精研学问,为朝廷科举前仆后继。”

  “大孙这么做,真是妙!”

  魏征也是面露钦佩。

  “微臣当时听皇太孙此言,也是觉得皇太孙殿下好似亲眼见过这等科举一样,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完善的举措。”

  “与皇太孙殿下提出的科举相比,咱们大唐眼下的科举,颇为简陋。”

  李世民沉默不语。

  “皇太孙殿下还说日后要搞一个武举,让天下武人也有机会做官,如此方能体现我大唐包容四海的胸襟和向天下人取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准则。”

  李世民闻言,当即眼睛一亮。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