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你要当娱乐圈纪委啊? 第758章

作者:吃饺子蘸醋

  张辰轻轻放下水杯,指尖在杯沿摩挲着,“你说得没错,粉丝电影确实赚钱。但你想过没有,赚钱之外,对公司的影响是什么?”

  钟丽芳愣了一下,“影响?咱们公司不就是要赚钱吗?再说《小时代》这么大的IP,就算口碑一般,也不至于太差吧?”

  “差不差不是咱们说了算的。”

  张辰靠在沙发上,语气严肃了些,“你还记得去年咱们和光线合作的《孤岛惊魂》,外界怎么评价的吗?

  这么赚钱的项目为什么我要挂光线的名,我们自己赚钱不香吗?

  公司也是要口碑的,《小时代》《孤岛惊魂》这种,就叫‘恰烂钱’。

  现在出门,我敢拍着胸脯说,星辰娱乐出品的都是好电影,但要是沾了《小时代》,这份底气就没了。”

  钟丽芳皱起眉,“可这是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啊,就这么放弃了?别的公司抢都抢不到呢。而且粉丝电影的市场摆在那,咱们不做,别人也会做,到时候看着竞争对手赚钱,咱们心里能舒服?”

  “钱要挣,但不能自污。”

  张辰摆摆手,“星辰娱乐好不容易在业内树立起‘品质保证’的标签,不能因为一部《小时代》就毁了。

  你想过没有,以后咱们跟其他公司竞争项目,对方要是抛出一句‘你们连《小时代》都投资’,咱们怎么反驳?这会成为公司的污点,影响长远发展。”

  钟丽芳沉默了,她知道张辰说得有道理,但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那…就眼睁睁看着这块蛋糕被别人分走?”

  张辰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当然不是。钱要挣,但得换个方式。”

  他顿了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找个代理人。”

  “光线传媒?”钟丽芳有些意外,马上会意:“和《孤岛惊魂》时一样?”

  “对。”张辰点头。

  “可总这么干,光线不会有意见吗?”

  “他们能有什么意见,你不要以为我们是在害他,其实我们是在帮他。你别看光线现在在电影圈有点名气,但他们的根基其实不稳。

  光线的电影业务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代理港片来维持,之后就是靠投资,根本没有自己的制作团队。

  他们整天喊着要拍《射雕英雄传》《满洲快车》,结果一部都没拍出来。

  又说要签100位新艺人、培养20位制作人,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说白了,他们根本没有制作能力。

  对于现阶段的光线,能赚钱比什么都重要,而在电影圈,每年立项那么多项目,能挣钱的有几个?

  连10%都不到吧。

  而我们呢,不管是《孤岛惊魂》还是《小时代》都是稳赚的项目,和他们合作,他们只有偷笑的份,不信的话,你放出风声,说我们有稳赚的项目,但需要有人替我们背黑锅,你看博纳和小马会不会立马凑上来……”

  钟丽芳此时已经完全get到张辰的意思,说白了,光线现在要考虑的是发展,是盈利,其他的,都是假的。

  就和当年的刘天王一样。

  刘天王当年第一部担当男主角的电影叫《投奔怒海》,这部戏最初定的主角是周闰发。

  但周闰发考虑到电影要在内地取景,害怕恶了弯弯市场,所以主动辞演,并且推荐了刘天王。

  刘天王还不领情,跑去质问周闰发:“你的市场是市场,难道我的市场就不是市场吗?”

  周闰发直接骂道:“你算什么东西?你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市场!”

  “那我该怎么操作?”

  “和《孤岛惊魂》一样,咱们作为联合投资方,占一部分股份,既能分到票房利润,又不用担主要的口碑风险。”

  张辰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带着光线,其实也是有一份扶持的心思。

  过两年,互联网就要大举入侵娱乐圈了。

  阿狸、藤讯这些巨头会带着资金和渠道高调入驻,到时候传统影视公司肯定会受到冲击。

  星辰娱乐作为传统影视公司的龙头,和这些互联网入侵者必然有一战,根本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

  因为互联网的特性就是颠覆,无视原有的规则,他们一定会干掉原有的老大,然后自己制定规则。

  所以,星辰娱乐需要盟友,王常田人品不错,光线会是很可靠的伙伴。

  在张辰看来,光线现在缺的是实战经验,《小时代》虽然口碑可能一般,但能让他们快速积累影视化运作的经验,建立自己的制作团队。

  等互联网巨头进来的时候,光线就能成为自己的盟友,而不是被轻易淘汰的对手。

  张辰现在帮他们,也是在为自己铺路。

  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说了一遍,钟丽芳听完,眼睛逐渐亮了起来,“张导,还是您考虑得长远!我之前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多门道。那我现在就去联系光线那边?”

  “别急。”

  张辰叫住她,“你先去跟郭小四那边接触一下,探探他们的合作条件,顺便把咱们的想法透一点。

  然后再找光线的王长田谈,就说咱们有个好项目,愿意跟他们合作,让他们主导,咱们辅助。

  记住,姿态要放低,但核心利益不能让。”

  “明白!”

  钟丽芳站起身,拿起茶几上的资料,“那我这就去办。对了,郭小四那边要是问咱们为什么不自己做,我怎么说?”

  张辰想了想,“就说咱们最近在筹备几个大制作,精力有限,觉得光线在青春题材上更有经验,所以愿意跟他们合作。既给了光线面子,也不会让郭小四起疑心。”

  钟丽芳点点头,“好嘞!我这就去安排。”

  说完,她踩着高跟鞋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张辰看着她的背影,拿起桌上的《小时代》小说,又翻了几页。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书页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文字背后,是涌动的市场浪潮和暗藏的行业危机。

  他拿出手机,给娜扎这个助理发了条信息:“帮我查一下阿狸和藤讯最近在影视领域的投资动向,尽快给我一份报告。”

第670章 敬业的阿汤哥

  《碟中谍4》剧组开机,取景地数量之多,创下张辰从影以来的记录,足足六处——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阿联酋迪拜,加拿大温哥华,捷克布拉格,巴西里约热内卢。

  剧组在洛杉矶拍摄了几天后,就动身前往莫斯科。

  《谍4》的故事就是从莫斯科监狱开始的,电影都是集中拍摄,一处取景地的镜头统一拍,张辰选择了从莫斯科开始。

  监狱越狱的戏份是在一处真实的监狱中拍摄,但也仅限于此。

  《谍4》一共有三个大场面,莫斯科红场大爆炸,爬迪拜塔和最后的里约街头拖保险柜。

  后两个都可以实拍,但莫斯科红场大爆炸不可能。

  红场那是什么地方,怎么可能任由剧组折腾,所以这部分,只能使用特效。

  但纯粹的特效,还没有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无法让人信服,所以张辰选择实景+特效的方式,也是目前好莱坞最流行的方式。

  整个爆炸戏份将在温哥华的加拿大电影公园内完成。

  加拿大电影公园就是个类似横店的电影拍摄基地,特效团队早于剧组两个月就租下了这里的六个摄影棚,并开始在里面搭建用于这场戏份的实景,这在电影制作史上是罕见的大规模场景搭建。

  剧组抵达后,张辰第一时间和艾德兰见了面。

  这部电影的特效总监依然是艾德兰,两人已经搭档习惯了,艾德兰对于张辰提出的要求也能更好的理解。

  艾德兰领着张辰和主创参观了摄影棚,“这里用于拍摄克里姆林宫的戏份,基本都是1:1还原的~”

  接着他又带着众人来到另一个摄影棚,这种模型场景介绍道:“这里是用于拍摄红场的爆炸戏的,模型全部按照1:100的比例制作,美术团队对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细节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和复制,包括标志性的洋葱顶教堂、城墙和塔楼等元素。

  为了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模型团队精心设计了场景的透视和比例,使用了多种电影技巧来增强深度感和规模感,灯光团队模拟了莫斯科的自然光效,包括不同时间的日照角度和强度,使场景更加逼真……”

  “能保证一次性成功吗?”

  “没问题,所有的细节我们都考虑到了,爆破时产生的碎片和烟尘都经过精确计算的~”

  从第二天开始,张辰,主创和特效团队,爆破团队不断的开会,完善各处细节,力求一次过。

  开始的几天,拍摄的都是一些普通戏份,等团队磨合的差不多后,终于要开拍爆炸戏了。

  像红场大爆炸这样的戏份拍起来非常麻烦,远景需要用到模型拍摄爆炸的物理效果,后期配上CG特效,达到以假乱真。

  近景则需要搭建1:1的真实场景,演员亲身表演,再加上后期的特效润色。

  一个爆炸镜头,光是前期搭建就可能需要一个月时间,如果拍摄顺利一遍过还好,如果出现错漏,需要重拍,那还得重新搭建对应的模型,这浪费的时间可就海了去了。

  8号摄影棚中,一张巨大的沙盘中央,按1:100比例复刻的红场微缩模型静静矗立,克里姆林宫的洋葱顶、城墙的砖石纹理甚至广场上的微型长椅都精致入微。

  张辰站在模型旁,手里捏着对讲机,目光扫过围在四周的各部门成员:“模型爆破只有一次机会,各部门确认状态。”

  “摄影组准备完毕~”

  摄影指导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三台高速摄影机分别对准塔楼、城墙和广场中心点,帧率调至240帧。

  镜头已稳稳架在特制轨道上,镜头盖泛着冷光。

  “道具组确认,微型炸药已按点位埋好,引线串联完毕,烟雾发生器同步触发装置调试完成。”

  道具组长蹲在模型边,最后检查了一遍隐藏在城墙缝隙里的细小组件,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

  张辰抬腕看表,对着对讲机沉声下令:“各部门注意,倒计时10秒——10,9,8……”

  棚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座精致的微缩模型上。

  “3,2,1,起爆!”

  话音刚落,“嘭”的一声轻响,模型上的克里姆林宫塔楼率先迸发火光,紧接着城墙段轰然“倒塌”,细小的砖石碎片飞溅开来,白色烟雾迅速弥漫在模型上空,完美模拟出爆炸的层次感。

  高速摄影机捕捉下每一个细节:

  洋葱顶的倾斜轨迹、烟尘扩散的纹路、甚至微型“人群”的倒伏姿态。

  整个过程不过5秒,却像慢镜头般清晰呈现在监视器里。

  “停!回放!”

  张辰快步走到监视器前,手指点下回放键。

  画面里,爆炸的节奏、烟雾的浓度、碎片的分布都恰到好处,完全符合他预期的视觉效果。

  他忍不住和艾德兰击掌道:“漂亮!一次过!”

  摄影指导笑着凑过来:“这模型精度够高,炸药点位算得准,想出错都难。”

  道具组长也松了口气:“多亏前期反复推演,光模拟起爆就练了不下20次。”

  张辰看着监视器里完美的爆炸画面,在笔记本上写下:“模型爆破镜头OK,等待与演员实拍素材后期合成。”

  棚内响起一阵轻快的掌声,既是对拍摄成功的庆祝,更是对特效团队的专业性的肯定。

  每一次爆炸戏的成功拍摄都离不开团队里特效师、工程师、物理学家和建筑专家的共同努力。

  隔天,在8号棚不远的6号棚拍摄近景爆炸的戏份。

  绿幕架得老高,威亚设备在空中纵横交错,道具组正忙着调试最后一组爆破装置的安全绳。

  张辰拿着剧本在监视器前踱步,眉头微蹙地看向不远处正在热身的阿汤哥:“汤姆,这次爆炸场景咱们用绿幕吧,你站在标记点,威亚团队会根据冲击波的轨迹拉拽,后期再叠加上烟尘和碎片特效,观众根本看不出差别。”

  阿汤哥停下动作,走到张辰身边,指了指剧本里爆炸的段落:“张,绿幕拍不出真实的反应。你想想,当爆炸真正发生时,瞳孔的收缩、呼吸的停顿、身体本能的紧绷,这些细节特效做不到。”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起来,“我需要真实的爆炸装置,近距离感受那种冲击力和热度,只有这样,镜头里的情绪才是活的。”

  张辰猛不同意:“可这太危险了!上次隔壁剧组只是小范围烟火特效,就有人被火星燎到了头发。

  这次是真实爆炸装置,哪怕冲击波差个0.1秒,威亚的牵引节奏没跟上,你整个人都可能失去平衡摔倒!

  我们有更安全的动作捕捉技术,后期合成的冲击波连衣料的飘动弧度都能算得精准,没必要冒这个险。”

  阿汤哥却摇了摇头,蹲下身捡起一片地上的道具碎片,眼神严肃:“动作捕捉能算准弧度,却算不准人在生死瞬间的生理反应。

  你还记得我一部的跳楼戏吗?正是因为站在真实的高台上,那种腿软的触感、风灌进衣领的凉意,才让镜头里的恐惧那么有说服力。

  这次也一样,只有当热浪真的扑到脸上,耳朵里全是轰鸣声,我才能做出最本能的反应——不是‘演’出来的踉跄,是身体真的被推着往后退的力道。”

  他站起身,拍了拍张辰的肩膀,“相信我,特技团队已经做了五组模拟测试,威亚的承重和缓冲装置都加倍加固了,我会和操作员全程保持对讲沟通。”

  他转头看向道具组组长,“把安全炸药的剂量调到最低安全值,防护措施加倍,但必须是真实的爆炸。”

  好吧,在阿汤哥的剧组,替身真的挣不到什么钱,因为很多危险动作阿汤哥都选择自己做。

  张辰还想争辩,却被阿汤哥按住了胳膊:“我知道你担心安全,但你要相信我,之前几部,这种程度的拍摄,我都是亲自上的。”

  他指了指监视器:“给我五分钟,让道具组检查最后一遍防护,我们试一条——如果效果不好,立刻换替身,我绝不固执。”

  张辰看到了阿汤哥眼中的坚定,他很想说电影拍摄,危险的镜头,主演真的不用亲自上的。

  现在不是程龙那个时代了,演员不需要拿命去拼,但阿汤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