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十九
林溪蹲在一旁。
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
这个节奏可以配快板。
她说。
像在说一段热闹的市井故事。
大叔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揉面的力道更足了。
我这手艺传了三代。
没想到还能和音乐扯上关系。
中午我给你们留两笼刚出笼的包子。
就16当是声音的报酬。
录音笔里的波形上下跳动。
像面团在案板上起伏。
苏淮看着屏幕。
突然有了新想法。
我们可以搞一场街头声音音乐会。
他说。
把早点摊、修鞋铺、理发店的声音都加进去。
林溪立刻接话:
让观众在街头行走时听音乐。
每个摊位都是一个舞台。
多有意思。
路过修鞋铺时。
老鞋匠正用锥子穿孔。
发出噗噗的轻响。
苏淮走上前。
张师傅。
他说。
您这锥子声能借我们用用吗?
老鞋匠抬起头。
镜片后的眼睛带着疑惑。
声音还能当乐器?
他拿起锥子。
在鞋底上又扎了几下。
这样?
苏淮按下录音键。
再快点。
他说。
像在打鼓。
老鞋匠加快了速度。
锥子与皮革的摩擦声。
渐渐连成一串急促的鼓点。
林溪忍不住哼起《城市的呼吸》里的旋律。
竟意外地合拍。
神了!
老鞋匠放下锥子。
我修了四十年鞋。
头回知道这声音还能唱歌。
走到公交站台时。
录音笔已经存了半满。
苏淮翻看着录音列表。
早点摊的咚咚声。
修鞋铺的噗噗声。
还有刚才路过花店时。
剪刀剪花枝的咔嚓声。
像一串五彩的珠子。
在屏幕上闪闪发亮。
林溪指着不远处的裁缝铺。
那里的缝纫机声肯定好听。
她说着跑过去。
很快又跑回来。
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
王阿姨说她的老缝纫机。
能弹出不同的调子。
踩快点是高音。
踩慢点是低音。
苏淮跟着她走进裁缝铺。
老式缝纫机咔嗒咔嗒地响着。
针脚穿过布料的声音。
细得像丝线在颤动。
王阿姨踩着踏板。
布料在机器上慢慢移动。
年轻时我靠这个给剧团做戏服。
她说。
缝纫机的声音和着唱戏的调子。
听着就心里踏实。
苏淮把录音617笔放在缝纫机旁。
您能踩段《游园惊梦》的节奏吗?
他问。
我小时候听奶奶哼过。
王阿姨眼睛一亮。
脚下的节奏突然变了。
缝纫机的声音变得婉转。
像戏班里的月琴在伴奏。
林溪坐在一旁的板凳上。
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
这段可以做戏曲混搭。
她说。
竹笛唱老生。
钢琴唱花旦。
离开裁缝铺时。
王阿姨塞给他们两个布制的小口袋。
装录音笔用。
她说。
我用做戏服剩下的边角料缝的。
上面绣了个小音符.
第371章 新旅程开启!下一站:收集山林海风与自然共鸣
苏淮捏着口袋上的刺绣。
针脚细密得像音乐的五线谱。
谢谢您。
他说。
等音乐会办起来。
一定请您去前排听。
走到巷口时.
几个孩子正用石子敲铁桶。
叮叮当当地像在演奏。
看到苏淮手里的竹笛。
立刻围了上来。
苏哥哥。
最小的孩子仰着脸。
我们的铁桶音乐会。
能上你的专辑吗?
苏淮蹲下来。
看着孩子们冻得通红的鼻尖。
当然可以。
他说。
不过我们得改改节奏。
我吹一段。
你们跟着敲怎么样?
他举起竹笛。
上一篇: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