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1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宣府镇护城河宽有三四丈,没有壕桥根本无法攻城。

壕桥共有八架,每架壕桥两边和后面都站着士兵,粗略一数有数百之众。

壕桥后面是第二梯队:云梯。

同样的,每架云梯后面都站着几百名士兵。

第三梯队是混合编队,前面的人拿着大小不一各种样式的盾牌,后面的人手拿弓弩,鸟铳,以及明军常用的佛朗机和火铳以及火炮。

最后一个梯队就有意思了,他们被密密麻麻的旌旗遮挡着,看不出人员和武器配置。

“智者胜于藏,多铎这个战场高手,到底在旌旗后面藏了什么?”阎应元神经开始紧绷。

第180章 主攻方向

建奴攻城有三种方法。

分别是登城、凿墙、堆土。

登城是最常用的方法,在云梯的掩护下,士兵们来到城下,顺着云梯冒死鱼贯登城。

至于凿墙,与李自成的攻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将城墙凿塌,然后沿着塌陷处攻进城内。

堆土是针对小型城池,并且有两个前提。

一,这座城池附近没有树木,无法就地取材制造攻城器械。

二,城池城墙是用石头堆砌而成,无法凿穿城墙。

堆土攻城的具体方法是人手一袋土,冒着城头的炮火和箭矢,靠人海战术,堆积土山。或者就地掘土,将土堆到与城墙一样高,不但人能通过,战马也能爬上土坡跃上城墙。

因为损失太严重,建奴拥有火炮后基本不再使用这种方法攻城。

多铎骑在战马上,身边站着号角兵和号炮兵。

东南风掠过,旌旗招展,发出猎猎响声。

他拿出千里眼看向宣府镇城墙,终于在人群里找到了阎应元。

一杆硕大的阎字旗在城头上随风飘扬,军旗前面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目消瘦,文质彬彬,一副书生之气。

多铎放下千里眼,扭头对豪格说道:“此人就是阎应元。”

豪格拿起千里眼看了片刻后,冷笑道:“没想到此人竟然如此年轻,崇祯怎么敢把宣府镇交给他?”

多铎白了一眼豪格:“轻敌乃兵家大忌!昨夜图赖和鳌拜就是因为轻敌,白白葬送了六十多条性命。”

豪格想反驳多铎,一时间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多铎年仅二十二岁就被封为豫亲王,一方面是因为皇太极弟弟的身份,更多的是他战场上的军功。

事实上,多铎确实非常会用兵。

他一生战功累累,乾隆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豫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传令,城东之兵进行佯攻,主力部队攻打宣府镇南城墙。两刻钟后,中军号炮声一响,同时攻城!先登者,授世职,赏银千两!”

先登指攻城时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这些人不惧死亡,身穿双层甚至三层甲胄,在八旗中又称死士。

(满清世职有四种,这里的世职指世管佐领,其余三种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嗻!”传令官迅速跑了出去。

两刻钟后,得到传令官回复的多铎骑在马上,高声喊道:“起兵攻城!”

呜!轰!

号角和号炮先后响起,八旗兵组成的军阵缓缓向宣府镇的城墙移动。

冲在最前面的是壕桥梯队。

这种巨型浮桥需要几十人才能推动,壕桥两侧各有一块巨大的木制盾牌,盾牌上裹着四五层牛皮,外面又缠了一层棉被,湿淋淋的往下滴着水。

数百八旗兵身穿双层甚至多层甲胄,躲在盾牌后面推着壕桥往前走。这些人身背弓弩,腰上挎着腰刀。

壕桥旁边是云梯梯队,后面同样跟着数百八旗兵,拿着各种武器防具。

壕桥和云梯移动的同时,第三梯队也出动了。

他们既不紧凑,也不太分散的跟在云梯后面,并提前将目标对准了宣府镇的城墙。

在阎应元的注视下,被旌旗遮挡的第四梯队终于动了。

阎应元手拿千里眼,目不转睛的看着那里。

旌旗一晃,最先出场的是马车和牛车,上面盖着红布,沉甸甸的不知放了什么东西。

由于车上的东西重量不一,有的车驾仅需一头牛就可以拉动。而有的车由于重量太重,需要五六头牛一起拉才能拉得动。

在八旗兵的指挥下,这些车辆一分为二,一部分驶向城东,一部分驶向城南,远远的跟在云梯后面。

五军营李副将刚刚睡醒,他端着一碗粥走到阎应元身边:“阎巡抚,你守城南还是城东?”

崇祯担心阎应元一人守不住城池,把五军营的李副将派了过来听命。

阎应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只想远处:“李副将先看看情况。”

李副将拿着千里眼望远处看了一会,问道:“阎巡抚,你觉得那些车上装的是什么?”

“火炮!”阎应元不假思索,“看见那些需要用五六头牛拉的车没有,肯定是红夷大炮。”

“可是...”李副将一脸的懵,“既然是火炮,建奴为何用布遮挡?不是多此一举吗?”

李副将说的是心里话,建奴的装备来源于明军,而明军的装备种类都在他脑袋里装着。

能攻城杀敌的器械,除了火炮就是投石机。

投石机笨重高大,远途运输不便,再加上就地取材会遇到材料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投石机射程太短,在火炮面前就是活靶子。

所以到了崇祯年间,除了少部分城池配有投石机防守外,大部分城池都是靠火炮防守。

阎应元指着正在移动的马车,牛车问道:“李副将,按照每辆车一门火炮计算,你数一数有多少门火炮?”

李副将拿起千里眼快速数了一遍:“至少一百多门。”

“那些用四头牛拉的车上是红夷大炮,你数一数有多少门?”阎应元一边说,一边看向城头守军的武器配置。

李副将用最快的速度数完后,一脸的震惊:“至少有...三十门。”

与李副将的震惊不同,阎应元则是一脸的平静:“我朝十四年松山之战,那场大战对我军和建奴来讲都是关键之战,建奴一次性投入了三十门红夷大炮。”

李副将心中一动,急忙说道:“也就是说,截止到我朝十四年,建奴能动用的红夷大炮只有三四十门?”

“嗯,我是这么认为的。”阎应元点点头,接着他又说道:“建奴虽然也在制造红夷大炮,但数量不会太多。而且,如果我是多尔衮,绝也不会带这么多红夷大炮入关,又笨又重,完全没有什么机动性可言。”

“最关键的是...”阎应元指着远处的牛车:“两队牛车虽然走的都很慢,往东走的牛车相对轻松许多,而往南走的牛车看样子很吃力。”

“我知道了!”李副将拿着千里眼目露凶光:“建奴此番主攻南城!”

阎应元点点头说道:“那就麻烦李副将守东城墙,我守南城墙。”

不等李副将同意,阎应元继续吩咐道:“丁义,带上你的鲁密铳兵跟我来!张峰,立刻将城东一半火炮运往城南。”

第181章 攻与防

宣府镇南城墙上。

阎应元左手持弓,右手拿箭,看着来势汹汹的建奴,面无惧色。

他高声呼喊:“诸位,大丈夫行于乱世,当为国为民。建奴入关掳掠大明百姓,抢夺大明钱粮,杀害你我亲朋。”

“今日一战,有国恨,有家仇。”

“陛下承诺,杀一个建奴,赏银十两!”

“此一战,上报皇恩,下救黎民。”

“诸位,今日一战,不死不休!”

随着这句话被人传出,整个宣府镇陷入到兴奋之中。杀一个人就能得十两银子,虽然会与其他人平分赏银,但这也太多了。

“不死不休!”

南城墙的明军齐声高呼,在他们眼里,攻城的不是建奴,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不死不休!”东城墙的明军在李副将的带领,喊声震天。

明军话音未落,建奴发起了冲锋!

最先冲锋的是火炮兵,他们将驱赶着马车、牛车来到大炮射程之内,用最快的速度布置火炮阵地。

阎应元立刻吩咐传令官:“传令,红夷大炮和神威大将军炮齐射对方火炮阵地。”

传令官愣神片刻,随后立刻将命令传达出去。

轰!

两门红夷大炮,八门神威大将军炮齐射而出。

开炮的瞬间,天色为之一暗,大地和城墙止不住的颤抖。

作为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一轮齐射带来的不仅仅杀伤,更多的是振奋军心,震慑敌人。

八颗铁制弹丸,齐齐射了出去。

由于提前测量了火炮的射程和炮弹落点,所以第一轮火炮命中率还算不错。

八颗弹丸里,有两颗击中了对方阵地,其中一颗直接砸在炮身上,将那门红夷大炮打废了。

建奴炮兵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一边将装有沙土的袋子放在火炮前防御,一边快速卸车,调整火炮角度,装填火药。

建奴火炮兵出动的同时,步兵也开始了冲锋。

他们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冲到城墙下方,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火炮造成的伤害。

就在城墙上的红夷大炮重新装填的时候,建奴攻城部队已经来到了其余火炮的射程之内。

阎应元一脸镇定的下令:“红夷大炮只需要压制对方火炮阵地即可,不用参战。其余火炮没有我的命令,都不许开炮。”

“啊?”不止传令官,就连丁义和张峰都愣了。

丁义忙问:“阎大人,为何不开炮啊?”

“等!”阎应元并没有解释什么,而是盯着建奴冲锋的队伍眯起了双眼。

“不好!”在远处观战的多铎握紧了拳头,“明军在这个距离竟然没开炮!”

“怎么了?没开炮是好事啊!”豪格一脸的懵逼。

在他看来,明军没开炮无非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被吓傻了忘了开炮,第二种情况是大部分火炮被放到了东城墙上,来不及往城南转移。

多铎已经没有心情鄙视豪格了,他纵马一跃冲出土丘,极速冲向攻城预备队所在方向。

他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战计划,用传令官传达命令太耽误时间。

传令官和其余亲兵见状,立刻跟了上去。

此时,建奴攻城先锋部队已经到达距离城墙四五百米的位置。

“阎大人,您在等什么?”丁义拿着鲁密铳,一脸的焦急。

明军火炮射程各不相同,除了红夷大炮外,大部分射程都在三百到五百米之间,按照往常此时应该开炮了。

“炮台都垫高了吗?”阎应元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

“垫高了!”丁义不明所以,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

“那就好!”阎应元拿着千里眼扫过建奴红夷大炮阵地,随后又看向冲锋的步兵。

“传令,贼进两百步(三百米),所有火炮装填大个实心弹,对准壕桥的轮子打。然后换纸包弹(用纸包裹弹丸,可以负度角射击),等对方架好壕桥后,对着过桥的云梯打!”

“贼进七十步,鲁密铳兵齐射!记住,一定要齐射!”

“贼进五十步,其余鸟铳,佛朗机铳,弓弩自由射击!”

“另外,火油,桐油,滚木礌石都准备好!”

轰!

操作火炮的士兵点燃了印信,一颗颗实心铁丸冲出炮膛,射向了正在冲锋的建奴。

以明军火炮的水准,想用实心弹打移动的东西很难。毕竟弹丸就那么大,还是靠动能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