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4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现在陛下用瞒天过海之计调高第去密云与我换防,我率主力出居庸关强攻多铎。”

“兵出居庸关前,我让王永吉先行一步扮成建奴正白旗偷袭多铎探马,此乃打草惊蛇之计。”

“多铎得知后肯定会放弃宣府镇,一方面率领主力与我对抗,同时会给多尔衮送出消息。”

“如果你是多尔衮,会怎么办?”

徐文朴被黄得功问愣了,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会让多铎试探性的与靖南伯打一场。如果多铎胜了,宣府这边的战事暂时不用放在心上;如果多铎败了,我会出兵居庸关,截断黄大人的粮道。”

“或者,为了稳妥起见直接截断粮道。粮道一断,军心就会乱,黄大人兵败只是时间问题。”

黄得功点点头:“所以,不管多尔衮是怎么想的。我只需要击败多铎一次,就能逼迫多尔衮出兵。”

“等他来到居庸关下的时候,我已经率领大军等候多时!届时四万对两万,优势在我!”

徐文朴眨了眨眼睛:“可是...黄大人一旦调动主力,必定会被多铎发现。他派人通知多尔衮的同时会在后面掩杀!在数万建奴骑兵的追击下,黄大人四万兵马又能幸存多少?”

徐文朴的担心不无道理。

就算黄得功连夜转移主力,他麾下步兵一晚时间也只能走四五十里路。

怀来卫距离居庸关九十里,还有一段并不是很好走的山路。

多铎发现后完全可以派兵追击。

按照建奴骑兵的速度,在黄得功到达居庸关前就能将其追上。

骑兵面对撤退的步兵,只能用屠杀两个字来形容了!

黄得功向前走了两步,来到徐文朴身边。他轻轻拍了下徐文朴的肩膀,表情十分凝重:“首先,我会在离开墙子岭后退兵。多铎想传递消息需先从独石口去往草原,再从草原辗转到墙子岭。”

“墙子岭和居庸关之间不但隔了一个密云,还有一座昌平城!不是说无法传递消息,而是传递的速度很慢,甚至有被我军截杀的可能!”

“其次,我布置了两条防线。”

“第一条就是你!怀来卫是去往居庸关的必经之路,建奴想追击必须从怀来卫城下经过。而怀来卫两侧有高山,城池两侧可通行的地方只有二三里。”

“退兵前,我会在这些道路上掘壕沟,布巨石,放草木浇火油。”

“等建奴追击时,你派人将草木点燃,阻塞道路。”

“如此一来,建奴主力若想快速通过就只能攻下怀来卫了!”

“你和手下近两千名兄弟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死守!”

“死守...”徐文朴低声重复。

“对,守一个时辰我的兵就能多跑一个时辰!守两个时辰,我的兵就到达居庸关!守三个时辰,我的兵就能通过居庸关,在关下扎营列阵!”

“第二道防线是王永吉和巴克勇的骑兵,他们以逸待劳,同样能给步兵争取时间!”

“这是完整的退兵策略,你,听明白了吗?”

原来如此......

先是引诱建奴主力围攻宣府镇,随后调兵假意与多铎决战。等多尔衮中计出兵后,立刻将兵力调回关内与他决战!

引蛇出洞,瞒天过海,打草惊蛇,以逸待劳,声东击西...

“这已经不能用计中计来形容了,而是计中计中计!”徐文朴被这个计策深深折服,虽然还有些想不通的地方,但是他已经不想问也不能问了。

毕竟只是一个千总,没有资格接触更机密的信息。

“卑职徐文朴,全听黄大人调遣!”徐文朴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没有任何犹豫。

当一个人抱有必死的决心时,他会无所畏惧。

黄得功盯着徐文朴的眼睛,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人。同时他也知道,徐文朴肯定会殉国。

想到这,他有些伤感。

大明朝走到今天,内有流贼,外有建奴。关内丢了陕西,山西和湖广的一部分;关外之地全都丢了!

打了这么多年仗,似乎活下来的大多是懦夫,死去的却都是忠义之士。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想不明白!

黄得功叹了口气,再次拍了拍徐文朴的肩膀:“回去后先用土石将四个城门堵死,然后把注意力放到西城墙上,那里将会有一场血战!”

“卑职遵命!”徐文朴拱手施礼后将崇祯的密信还给了黄得功,迈着平静的步伐走出了中军大帐。

“等等!”黄得功在身后大喊。

“卑职在!”徐文朴转身走了回来。

“此乃绝密,不可透露给其他任何人!还有,明天日落前将兵册送来,我会呈给陛下!”

徐文朴没说话,躬身后离去。

看着徐文朴离开的身影,黄得功很快收敛了悲伤的情绪。

打仗就会死人,更何况生逢乱世!

他是三军主帅,不能被这些情绪影响到。

他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明天如何击败多铎!

只有击败多铎,才能逼迫多尔衮上钩!

是夜,中军帐内灯火通明!

第225章 对峙

黎明,漫天的炊烟随着晨风快速消散。

怀来卫城外,吃完早饭的数万明军开始集结。

他们的军营扎在怀来卫城西北方向,这里往前是一片巨大的开阔地。不但视野开阔,而且地势十分平坦。

明军分为左中右三军。

三座军阵从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步兵。

摆在最前面的是战车,战车有双轮,前面是用于防护的木板和铁皮,上钉铜钉,并绑着长矛。

不但能防御箭矢,就连鸟铳射出的铅丸也能抵挡一部分伤害,再加上棉甲的防护,鸟铳射过来的弹丸几乎伤不到他们。

防护能力可见一斑。

长矛的作用就简单了,主要防止对方步骑兵冲阵。

每辆战车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十名士兵负责操作战车,另外十名士兵随车作战。

车上的武器数量多,种类丰富!

有鸟铳,三眼铳,火箭以及佛朗机等体积相对较小,重量相对较轻的火器。

毕竟战车进入战场后需要用人力推行,太过沉重的武器会加重士兵的负担。

这其中最受欢迎和不欢迎的是鸟铳。

受欢迎是因为鸟铳射程仅次于火炮,远距离杀伤能力十分可观。

以万历朝鲜战争为例,辽东军期间向兵部申请了一万多支鸟铳,而很多里大放异彩的三眼铳只申请了几百支。

不受欢迎的原因也很简单。

由于鸟铳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在朝廷缺钱的影响下,工部造出来的鸟铳有很多是粗制滥造品。

极易炸膛!

万历年间还好,毕竟当时的朝廷几乎不缺钱。

到了天启和崇祯年间,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很多明军在战场上没有受伤,反而被炸膛的鸟铳炸伤。

战场正面,一辆接一辆的战车在前面一字排开,将明军士兵围在里面,成了一堵可以移动的城墙。

军阵侧翼也有战车,但数量比正面少了很多。

战车营后面是步兵营,步兵营再往后是骑兵。

三座巨大的军阵迅速成型,在清晨的阳光下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明军的炮营呢?”数里外的一个土坡上,多铎将身体藏在大树后面,手拿千里眼仔细观察着明军的军阵。

图赖和鳌拜手里举着同样的千里眼,躲在大树后面一边观察,一边用纸笔快速记录。

“难道明军把炮营藏在了战车营里面?”鳌拜猜测道。

“不可能!”多铎直接否认了鳌拜的猜测,“那些重炮需要牲口拉拽,少则一两头,多则五六头甚至更多。”

“如果明军进攻,除了官道上的火炮能跟上明军前进的步伐外,其余的火炮会因为重量太重陷在地里。而且,那些牲口受伤后极易发疯乱窜,绝不可能放在战车营中。”

“那明军能把火炮营布置在哪里呢?两翼没有,中军也没有!”图赖说话的同时,已经在纸上记录了明军军阵的布置。

虽然距离很远看的不是很清楚,而且还有战车和旌旗遮挡,但这难不倒图赖。

最前面的战车一眼就能看出来,战车后面肯定是步兵和骑兵。

考虑到战车需要步兵支援,骑兵需要空间调整方向和冲刺,所以大概率会布置在最后。

“黄得功到底把火炮布置在哪里了?”都铎放下手中的千里眼,对着图赖面前那张记录明军军阵的纸张呆呆发愣。

火炮守城和野战用法完全不同。

守城时可以将火炮布置在城墙的任意位置上,因为城墙前面只有敌人!

野战就不行了。

如果布置在军中,进攻时跟不上,撤退时跑不掉。

最重要的是,在前面是友军的情况下,如果让火炮平射,会伤到友军;如果让火炮高抛,同样会误伤友军。

“玛德!”想到这,多铎使劲骂了一句:“黄得功是不是把吴三桂那套野营携炮战法给学会了?”

野营携炮战法?

听到这几个字,图赖身体不受控制的抖了一下。

野营携炮战法说白了就是将火炮藏在军中,等攻坚时将火炮推上去,或者让前面的士兵退下来,然后发炮。

这玩意难就难在进攻时速度跟不上,发炮时让士兵退下来容易引起溃败!

“不能!”鳌拜肯定的说道,“吴三桂操练了几年才能让火炮营和步兵营配合默契,他黄得功临门抱佛脚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多铎苦笑一声,继续观察起来。

就在多铎观察明军军阵的同时,黄得功也在观察建奴军阵。

建奴同样分为左中右三军。

最前面是战车营,盾车。

后面是步兵营,骑兵营。

军阵的布置上与明军虽然不是一模一样,但也相差不大。

毕竟建奴的装备,人员甚至武备知识都来自大明朝。

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一个师父教的,没法破招!

唯一的区别是建奴骑兵如云,是明军骑兵的数倍之多。

至于火炮营,黄得功左看右看也没能发现。

随着时间推移,天上的太阳也越来越毒辣。

“摘下头盔,原地喝水休息!”随着用旗语将信号打出,明军开始在原地休息。

他们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葫芦或竹筒,打开塞子后喝了起来。

古代行军打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牛皮水囊,那玩意非常稀缺,只有军官才有资格使用。

普通士兵使用的葫芦和竹筒。

《武经总要》中有记载,每人将葫芦子、或竹筒皮榼、或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即盛行。

一刻钟后,黄得功吩咐传令官:“传令马岱,命其率一千骑兵在前诱敌。传令王永吉,让其率麾下骑兵负责接应马岱。”

“传令巴克勇,如果马岱和王永吉身陷险境,命其快速支援!”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