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2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三个读书人四处张望一番,不情愿地坐了上去。

在进门之前,他们早已将暴打李邦华的想法在脑子里过了千百遍。

可是当他们亲眼看到这个老人,感受到他的气息后,他们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下不去手。

“你们来晚了。”李邦华突然说道。

“啊?什么...什么意思?”.

李邦华没有理会他们的疑问,而是直接问道:“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敢不敢自报家门?”

“有什么不敢的!”三人同时站了起来。

“复社黄宗羲!”

“复社顾炎武!”

“复社归庄!”

第486章 罢考

李邦华看着大义凛然的三个人,微笑不语。

这三人和他们背后的家族都有些名气。

顾炎武的曾祖是嘉靖朝的南京兵部侍郎顾章志,而顾氏一族的祖上则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相顾雍。

归庄的曾祖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

归有光或许想不到,他的《项脊轩志》会让无数后世学子抓耳挠腮。

最有名的当属黄宗羲,他出名并非因为功名或者学问,而是崇祯元年的一桩案子。

黄宗羲父亲的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天启年间因弹劾魏忠贤被削籍下狱,受酷刑而死。

魏忠贤死后朝廷开始平反天启朝冤案。

黄宗羲上书请求诛杀害死其父的凶手许显纯、崔应元。

崇祯元年五月刑部会审许、崔二人。

黄宗羲出庭作证时掏出藏在袖子中锥子,猛刺许显纯,并当众殴打崔应元,然后拔掉他们的胡须祭奠其父亡灵,人称“姚江黄孝子”。

崇祯知道此事后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黄宗羲自此一战成名。

李邦华伸手示意三人落座,随后问道:“你们三人冲进驿馆打算干什么?”

黄宗羲挥舞着手中的木棍:“当然是打你一顿了。”

“为何打老夫?”李邦华笑意不减。

“你靠读书当上了内阁首辅,却不给天下读书人留活路,不打你打谁?”顾炎武怒声道。

“呵呵,老夫怎么不给读书人活路了?”李邦华继续笑着问。.

归庄左手伏案,右手重重的捶了一下桌子:“你借着追缴赋税的名义指使贪官污吏盘剥士绅,士绅轻则输银,重则变卖田产房屋,更有甚者被官府抓走不知所踪。”

“我所在的苏州府昆山县有数名士绅遭到迫害,其中一户已经家破人亡了。其余士绅联名给朝廷上书,朝廷没有回信。给你写信,你也不理会。”

“你说你该不该被打?”

“你们和门外的学生都是为此事而来?”李邦华表情平静。

“对!”三人同时回答。

“好,”李邦华站了起来。

他倒背着手走了两步后将目光放到三人身上:“你们可知道大明朝是如何征收赋税的?”

三人微微愣了下,黄宗羲率先说道:“一条鞭法后按亩征收。”

李邦华冷冷一笑:“那是理论,实际上还是包税制。”

“以你所在的苏州府昆山县为例,”李邦华指着归庄说道:“每一千亩水田要交七十八石粮的田赋。”

“假如昆山县只有一千亩田,那么朝廷给昆山知县的田赋任务不多也不会少,有且只有七十八石粮。”

“但凡事都有意外,有的田会因为河水改道消失,有人没钱交只能拖欠,还有人根本不想交赋税。官员们为了完成七十八石粮的任务,只能将缺额摊派到其他人身上。”

“在这种政策下,很多有钱有势的士绅想方设法拖欠或者不交赋税。这种士绅越多,当地百姓赋税的负担就越重。”

“时间久了百姓苦不堪言,士绅反而觉得自己有不用交赋税的特权。”

“老夫此次南下重点惩治的就是这类人,也就是你们口中受到迫害的人。”

三人听完之后低头思考...

“不对,”归庄忽然说道:“当时我亲眼看见他们给官府交税了,而且是带头交的,还能有假?”

李邦华呵呵一笑:“傻孩子,征税前州县的官员会拉拢士绅让他们先交税,他们交了百姓才会跟着交。交完税后士绅的钱如数退还,百姓的钱才上交朝廷。”

“更有甚者让百姓多交赋税,官员和士绅合起伙来贪墨。”

三人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邦华倒背着手追问道:“你们口中的士绅都按时足额缴纳田赋了吗?”

“如果缴纳了,问题便出在地方官身上,老夫会整顿吏治。如果没有缴纳,完全是咎由自取,老夫会袖手旁观。”

三个读书人坐在凳子上沉默不语。

李邦华的话直接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他们知道社会黑暗,却没料到竟然如此黑暗。

更没想到士绅和官府的官员竟然还会合起伙来玩这种鬼把戏。

“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的话就赶快走吧,老夫乏了。”李邦华开始往外撵人。

三人对视一眼,黄宗羲率先说道:“阁老不打算治我们的罪吗?”

“尔等无罪,何来治罪之说?”

“可是我们先是在外面谩骂阁老,后又私闯驿馆意图伤害阁老,这便是罪。”

“照这么看,你们确实有罪!”李邦华盯着他们三个,“你们三人当中谁是主谋?”

“我!”黄宗羲率先说道。

“我是!”顾炎武稍慢了一些。

“我才是!”归庄虽然最慢,但声音最大。

李邦华目光从三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到黄宗羲身上:“以老夫的直觉,你的嫌疑最大。”

黄宗羲面有愧色:“阁老厉害,主谋的确是我。”

另外两人还想争辩,被黄宗羲制止:“阁老知道我的为人,你们就不必替我挡罪了。”

“好,”李邦华见黄宗羲已经认罪,欣慰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就罚你替老夫洗清冤名。”.

“啊?就这?”黄宗羲很是诧异。

“对啊,就这件事。你只要把这件事做好了,老夫就知足了。”

黄宗羲很快有了思路,他刚要开口时想起了另一件事:“阁老,晚辈还有一事相告。”

“说。”

“明日是秋闱的正日子,考生们私下里已经商量好要罢考了,望阁老悉知。”

第487章 哭庙

李邦华对考生罢考的消息并不意外。

学生们对抗朝廷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罢考,二是写小字报煽动群众。

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把事情的影响闹大,最好闹到皇帝那里。

皇帝为了尽快平息事件,一般情况都会严惩当事人。

李邦华深谙此理。

他向前一步拍了拍黄宗羲的肩膀:“能不能告诉老夫是何人组织的罢考?”

黄宗羲有些犹豫:“阁老是不是打算派兵抓人?”

李邦华呵呵一笑:“放心,老夫保证不干那种下三滥的事。”

在得到李邦华的保证后,黄宗羲将人名告诉了李邦华。

“多谢,”李邦华对着黄宗羲拱手,“还有事吗?没事的话快去帮老夫洗清恶名吧。”.

黄宗羲躬身施礼:“晚辈需要一些资料方能给阁老洗清冤名,不知阁老能否提供?”

“写下来,老夫会让人给你送去。”

“多谢阁老,晚辈告退。”

三人对着李邦华躬身施礼,转身离开。

刚走出房门三人又走了回来。

他们伸手拿起放在桌子上的木棍,然后飞也似地逃离了现场。

随着屋内恢复安静,李邦华开始思考对策。

过了晌午时分,李邦华开始伏案书写。

他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署名盖章后让人分别送了出去。

考生罢考已经无法避免。

南京朝廷也有人想浑水摸鱼。

既然如此,不如让暴风雨来的猛烈一些。

他背后有大明皇帝这棵巨树遮风挡雨。

反观南京朝廷,他们的树再大也打不过当今陛下。

不过李邦华并未得意。

他再强也是强龙,与这帮地头蛇相斗需小心谨慎再谨慎。

八月十六是秋闱的正日子,南直隶所有考生齐聚南京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天还没亮,南京城便开始动了起来。

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的士兵们早早起来吃饭,然后来到考场外面维持秩序。

路边的商贩也早早起来贩卖各种考试物资。

除了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外,卖的最好最快的是考试期间吃的干粮。

原因在于考试时间太长,饭菜会变质坏掉。

明代的秋闱有三场,每场三昼夜,中间要两次换场。

实际算下来考试总时长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八股文,根据四书五经出题。

第二场试论一道,根据官府公文和案例来撰写各种类型的公文。

第三场考策问,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中提到的国计民生问题,想出对策和办法。

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和顺利,考试开始后号舍就会上锁,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bμν.

在这九天七夜中,穷一点的考生们基本只吃三种食物:炒面,穿孔烧饼,咸菜。

这三种食物都是军粮,保质期之长得到了军队的肯定。

富裕的考生吃的种类也不多,主食在炒面和穿孔烧饼的基础上加上糕点。

由于今天是秋闱的正日子,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史可法将南京京营士兵一分为二。

一部分把守城墙和城门,剩下的全部进城协助南京五城兵马司和应天府衙的差役在城中巡逻,维持秩序。

考场外,两位主考官和四位同考官在考场门口监督士兵搜身。

明朝秋闱前,各布政司及两京府会安排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