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藩王宗禄最早由宗人府负责,后来宗人府并到礼部之下,所以礼部是第一责任衙门。
猛然间他又想到自己不但是工部尚书,还是礼部尚书。
这个责任推不出去。
不过这难不倒范景文王者级别的老狐狸。
他站起身对着崇祯和赵王分别施礼,随后一脸歉意地说道:“因流贼四处作乱,导致无法核实各地藩王实际人数,所以才暂时停发了宗禄。”
“礼部已命各地衙门及时去查,查清后会第一时间发放!”
崇祯不满意道:“先不要管其他藩王了。赵王全家都在京师,只需派两个官吏前来就能查清赵王府的人数!回去后立刻派人来查,查完后第一时间递交司礼监,王承恩负责批红。”
“臣遵旨。”范景文毕恭毕敬地深施一礼。
几人又闲聊了一会,崇祯才带头起身离去。
赵王太妃看着崇祯离去的背影,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表情。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既然崇祯答应给钱了,那么她也就没什么好计较的了。
更何况这里是京师,崇祯的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谁也拦不住。
半个月后。
赵王和赵王太妃同时上书要求朝廷削减藩王宗禄。
理由是朝廷内有流贼,外有建奴和蒙古人。为了减轻朝廷的压力,他们要求暂时削减藩王宗禄。
削减的数额虽然不多,性质却非同一般。
毕竟大明朝姓朱,而朱家人自己要求降低宗禄。
事件带来的影响力比之前流贼攻城的影响力还要大!
京师百姓们没料到崇祯第一刀竟然砍向自己人!
各地藩王很快得到了消息。
他们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联合起来给崇祯施压。
首先是写信指责赵王此举与祖制相悖,同时上书崇祯表示反对。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他们派人在京师民间发起舆论,暗指赵王此举是受到了崇祯胁迫。
将崇祯架到火堆上烤。
第517章 方以智
“皇爷,锦衣卫已经查出了造谣之人,只等皇爷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抓人。”王承恩将锦衣卫送来的消息念给崇祯听。
“不,”崇祯摇头,“不能抓人。”
“可是他们造谣皇爷胁迫赵王降低宗禄...”
“那也不能动!”
面对藩王的舆论战,崇祯心如止水。
搞宣传斗争他还没怕过谁。
他坐在龙书案旁问王承恩:“崇祯十七年邸报发到第几期了?”
“回皇爷的话,发到第四十二期了。”
“第四十三期给英国公空出一个版面,让他帮朕解释那天到底有没有胁迫赵王。另外放出消息,就说朕将礼部草拟的削减藩王宗禄题本留中了。”看書菈
王承恩有些疑惑:“皇爷此举会加剧藩王反对的声音,是不是...”
崇祯冷冷一笑,“无妨,朕此举的目的就是让藩王们以为朕会在意舆论!”
题本留中的意思是崇祯在犹豫。
犹豫到底要不要降低藩王宗禄。
藩王们知道后以为他们的舆论战奏效了,会将大部分甚至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舆论战当中。
可是他们忘了,舆论战的目标不是搞舆论,而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谁是敌人?
藩王的敌人是崇祯,崇祯的敌人是藩王。
藩王们以为之前的行为奏效了,所以会加大舆论战,届时崇祯就会被迫终止降低藩王宗禄。
可崇祯不是这么想的。
降低藩王宗禄只是一个幌子,实际是给锦衣卫争取时间查藩王。
他纵容藩王搞舆论战的目的是让藩王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京师,从而放松身边的警惕。
这样锦衣卫就有时间和机会查藩王了。
等锦衣卫将所有信息都查清楚之时,便是崇祯削藩之日。
随着崇祯十七年第四十三期邸报的推出,京师百姓们陷入到吃瓜的快乐当中。
“哎哎哎,看最新的邸报了吗?英国公亲自出来证明陛下没有逼迫赵王。”
“可有人说赵王是被陛下逼迫的!你信谁的话?”
“我啊?当然是信英国公了!他带头补缴赋税,人品肯定没问题。”
“你信谁的话?”
“我谁都不信,看热闹就行了!”
这件事虽然与百姓无关,但百姓们就爱看热,而且是皇家宗室的热闹。
在百姓们的议论声中,崇祯亲自挑选的数十名锦衣卫悄悄从京师出发,去往全国各地。
他们是去彻查藩王罪行和资产的。
由于此事是一等一的绝密,所以崇祯选的人很少。
崇祯并不担心这些人完不成任务,因为他给的时间很长。
三年不行就四年,四年不行就五年!
只要查的清,查的准就行。
十一月中旬,京师又开始下雪了。
面对漫天大雪,有人喜有人忧。
最高兴的是崇祯。
大雪落地后覆盖土壤上,既能减少土壤热量散发,也能阻挡寒气入侵,保护地里的麦苗安全过冬。
同时积雪融化后还能补充土壤水分,缓解旱情。
对大明朝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最难过的则是那些穷人。
寒冬本就难熬,大雪过后的严寒将让他们难以承受。
午后。
王承恩举着一份公文飞奔进乾清宫,“皇爷,工部送来喜报,铁模铸炮试铸成功了!”
崇祯一翻身从暖榻上坐了起来。
他眼睛里放着光问:“大炮现在何处?”
“就在工部衙门里面!”
“摆驾工部!”崇祯急的自己穿衣服。
王承恩一边吩咐外面的太监准备銮驾,一边快步走上前给崇祯更衣。
工部衙门距离皇城很近崇祯直接舍弃了轿子,踩着积雪往外走。
李宪忠如临大敌的冲在最前面警戒。
到达工部衙门时,工部尚书范景文和一众官员正在门外恭候。
礼毕之后,崇祯在范景文的引导下来到工部衙门后院。
只见院子里支着一个巨大的军帐,军帐外面站着十几个人。
为首的焦勖对着崇祯施礼:“臣焦勖参见陛下。”
“免礼了,火炮呢?”崇祯问。
“就在里面,请陛下移步!”焦勖掀开军帐门帘,一行人走了进去。
刚走进军帐,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
只见军帐中间放着一尊中型火炮。
火炮长约四尺五,直径大约有一寸半,漆黑的炮口散发出冷森森的寒意。
范景文来到最面前开始介绍:“陛下,铁模铸炮法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最难的地方便是铁质模具和铁水接触后会粘连在一起无法分开,导致火炮变成了大号铁棍,失去了使用价值。”
“工部匠人耗时一年半,耗银三万余两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范景文一边给衙门邀功,一边告诉崇祯三万两银子是怎么没得。
毕竟三万两银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大数目!
“好,甚好!”崇祯点头称赞:“这个月工部绩效银全额发放!”
工部官员和匠人们纷纷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些笑容都发自内心。
原因很简单,他们得到皇帝认可的同时还实现了自我价值。
“解决铁质模具和铁水粘连的办法一定要保密。”崇祯嘱咐起来。
铁模铸炮的战略意义太大了!
如果之前每年只能造一千门火炮,换成铁模后同样的匠人每年造炮的数量能翻上几倍。.
数量增加的同时,成本却能下降。
对明军来说,火炮再也不是奢侈品了!
“陛下放心,知道这个办法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焦勖,另一个是方以智。”范景文左手支着焦勖,右手指向崇祯身后一名中年人。
此人身穿蓝色官袍,面目消瘦体型适中,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臣翰林院检讨方以智参见陛下!”方以智对着崇祯拱手施礼。
崇祯愣了一小下。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物理二字就是出自其百科全书式学术著作《物理小识》。
方以智除了在物理学、医学、哲学和地理学上的贡献外,还在天文学上有惊人之举。
因为他在当时提出了金星和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崇祯盯着方以智的脸暗暗点头:这位大明朝的科学家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方以智。”崇祯一脸平静地喊着他的名字。
“臣在!”方以智再次抱拳拱手。
“朕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请陛下赐教!”
崇祯指着军帐外飘落的雪花问道:“你说天上为何会下雪?雪又为何会往下落,而不是往上...飞?”
第518章 文字狱
方以智字密之,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人。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