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8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可见他胆子之大!

“另外...”探马停顿了一下后说道:“贺锦侦得有一支千余人的部落在他北面六十里的地方放牧。”

“六十里?哪?”李性忠指着地图问。

“在...在这,废弃的兴和守御千户所一带!”探马盯着地图看了一会,指着一个地方说道。

兴和守御千户所在今内蒙古化德县附近。

洪武初年为府,隶属于北平布政使司,洪武四年废置。洪武三十年置兴和守御千户所,宣德年间被鞑靼攻破,宣德六年与开平卫一起迁移到宣府城中,卫所遂废。

“粮道附近有没有发现敌军探马?”李性忠皱着眉问。

“有,卑职在往返途中至少发现了三波不明身份的探马。”探马回答。

“那就好办了!”李性忠高兴地离开军帐,把消息分享给其他人。

一天后,唐通率领一千骑兵护送着运粮商队出长城北上草原。

在唐通出发后的第三天,李性忠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追了上去。

唐通出发后的第四天,查斌勋率领五千骑兵追了上去。

第五天,李顺祖率领六千骑兵追了上去。

刘肇基没有出动,而是率领剩下的所有骑兵在长城附近集结待命。

打仗和打牌是一个道理,谁先亮完底牌谁就输。

在不清楚敌情的前提下,分批出兵是最佳选择。

既能增加减轻后勤压力,又能保证援军不断。

李性忠仅耗时一天就追上了唐通。

双方还未合兵,唐通就派人送来了消息:“报,东北二十里发现一支蒙古骑兵,数量约有五千,看旗帜应该是察哈尔部骑兵。”

“呵...”李性忠嘴角微微上扬,“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察哈尔部蔑视朝廷,杀我使者。正愁找不到他呢,没想到自己送上门来了。”

唐通的亲兵看着信心满满的李性忠,好意提醒道:“李大人,对方可是有五千骑兵!”

“无妨,”李性忠一脸平静:“蒙古人已经不是当年的蒙古人了,蒙古骑兵也不是当年的蒙古骑兵了。回去告诉唐大人,让他守好粮草看我如何杀敌。”

随着李性忠一声令下,三千辽东铁骑精锐列横阵迎敌。

这支骑兵的远程武器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辽东铁骑最常用的三眼铳。

第二种是骑兵软弓。

第三种是工部专门针对北方边军研制的最新版燧发鲁密铳。

与上一版燧发鲁密铳相比,这一版鲁密铳火药池上面多了一个盖子。

由于北方经常刮大风,上一版鲁密铳火药池中的引火药经常被大风刮跑,导致无法点燃枪管里的火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部匠人给火药池加了一个盖子。

有了这个盖子后,这样无论刮多大风都不会把引火药刮跑。

李性忠在左中右翼分别布置了二百鸟铳骑兵,他们提前将鸟铳装好弹药,等待敌人到来。

五千蒙古骑兵也在将领的命令下列好阵型,双方在草原上无声对峙。

蒙古骑兵基本上都是轻骑兵。

战术相对也很简单。

首先是用弓箭扰敌,如果对方阵型出现混乱,他们会趁机发动冲锋。

如果敌人阵型不变,蒙古骑兵会选择诈败诱敌。

面对逃跑的敌人,大部分将领都会选择追击。骑兵追击时阵型很容易乱,这时候蒙古骑兵会寻找机会进行反击。

当然...

诈败很有可能会演变成真败,但是这对蒙古骑兵来说都不是事。他们的优势是机动性,换句话说是跑的快。

哪怕诈败变成真败也会因为跑的太快敌人追不上,导致不会产生多少伤亡。

所以他们在作战时会频繁使用诈败这一招。

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战术让很多将领都吃了亏。

猎猎狂风之下,察哈尔部的旗帜在风中飞舞。

阳光下。

蒙古人老旧的甲胄,锈迹斑斑的头盔,磨损严重的腰刀给人一种杂牌军的感觉。

对峙了一会后,蒙古人率先发起了攻击。

中军旗下的蒙古将领左手高举弯弓:“草原的勇士们,我们才是这片草原的主人!这里的牛羊草木都是我们的财产,我们要誓死守护!”

“勇士们,随我一起杀!”

“杀啊!为了部落!”

“杀啊!为了大汗!”

怪叫声中,战马嘶鸣。

紧接着马蹄奋力踩在地上,大地抖动的同时尘土向上飞扬。

轰隆隆——轰隆隆——

啼声如雷一样由远及近,让人心跳忍不住开始加速。

随着战马的速度越来越快,双方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一百步...

砰砰砰!

六百手拿鲁密铳的明军骑兵率先放铳。

他们提前下马并排站在一起,同时瞄准了冲锋中的扛旗兵。

在六百颗弹丸的“关照”下,十几个蒙古扛旗兵中弹倒下。

有的趴在马背上痛苦哀嚎。

有的失去力气跌落马背。

还有几个人直接被弹丸射中要害丢了性命。

他们身上的甲胄根本挡不住又狠又毒的鲁密铳。

见己方扛旗兵倒下,正在冲锋的蒙古骑兵出现了骚乱。

第581章 蒙古骑兵的衰落

蒙古骑兵从十三世纪的称霸世界,到十七世纪的衰落主要有四个因素。

一是火器,尤其是各种便携式火器的发展让传统骑兵的优势越来越小。

二是明朝的经济封锁让蒙古人发展缓慢,甚至生产力开始倒退。

单就铁器一项来说,大明严格的铁器封锁让蒙古人越来越难组建出一支甲胄齐全的骑兵。

最严重时别说金属盔甲,就连做饭用的铁锅都买不到,只能用坏铁锅向大明置换新铁锅。

万历末年,商人走私一整套甲胄可以从蒙古人那里换近百头牲畜。

近百头牲畜什么概念?

很多底层牧民全部家底加起来也没这么多。

漠西卫拉特部规定每四十户牧民每年必须要集资置办两副甲胄,可见蒙古人对装备的需求有多渴望。

第三个原因是宗教。

最开始蒙古人信仰长生天,认为征战是上苍的意思,所以打起仗来悍不畏死。

后来大明朝廷在草原上宣扬佛教制衡蒙古诸虏,有明廷暗中支持下,藏传佛教在草原上得到广泛传播。

于是茹毛饮血的战士纷纷放下屠刀,变成了念佛诵经的喇嘛。

当他们再次拿起武器时,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四个原因是气候和新敌人的出现。

之前蒙古人打了败仗就会往漠北甚至漠北以北逃跑,中原王朝迫于后勤和经济压力,只能放弃追赶。

到了明末清初时这个方法失灵了。

一是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气候寒冷。漠北的冬天已经不适宜居住,牧民待在这里轻则牛羊减半,重则倾家荡产。

二是沙俄势力开始南侵,蒙古人在漠北遇到了新麻烦。

打又打不过,跑又没地方跑,于是历史上的蒙古人选择了妥协。

轰隆隆——

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两支骑兵快速接近。

蒙古骑兵呈密集阵型冲锋,在被鸟铳打死七八个扛旗兵后产生了骚乱。

骑兵无论进攻还是撤退,都是跟着扛旗兵走。

现在己方扛旗兵被射杀,他们不知道是继续进攻还是立刻撤退。

“明军的鸟铳射程也太远了吧?百步距离就能杀人?”一个蒙古骑兵大声喊道。

“不止射程远,威力还大呢!穿双甲的扛旗兵死了好几个!”另一个蒙古骑兵心有余悸的回答。

“扛旗兵死了,咱们怎么办?”

“候补扛旗兵来了,大家伙跟上!”

随着候补扛旗兵进入战场,蒙古骑兵停止了骚乱。

在精湛马术的加持下,蒙古骑兵由密集阵型快速转变成分散阵型继续冲锋。

他们三人为一小队,并排冲锋。

中间的骑兵携带钩镰枪和弓箭,左右两侧的骑兵则是腰刀加弓箭的传统组合。.

远距离用弓箭杀敌,近距离是用钩镰枪和腰刀进攻。

钩镰枪除了进攻杀敌还有一个用途:撤退时救走受伤落马的同伴,或者勾走他们的尸体。

这种行为除了信仰因素作祟外,还有利益掺杂其中。

蒙古人规定,奴隶带回蒙古人尸体后立即得到自由,并获得战死之人全部牲畜。

蒙古人夺回同伴的尸体后可获得其全部家产(包括妻妾)。

救回受伤的同伴可获得其半数家产。

因为明军是首功制度,功劳全凭敌人的脑袋数量。

有时候一场仗下来杀了不少人,可是打扫战场时就是找不到敌人的尸体。

所以这种政策对明军影响很大。

不过明军也有捡漏的机会。

蒙古人会把尸体放到闲置马匹的马背上转身逃跑。

由于颠簸的原因,有时候尸体会从马背上掉下来,追击的明军就能割下尸体的脑袋回去领功劳,又称“捡尸”。

当然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砰!

双方距离五十步时,明军骑兵的三眼铳开火了。

密集的弹雨带着破空声砸向蒙古骑兵。

前排穿甲骑兵承担了大部分伤害,并给其他骑兵创造了放箭的机会。

嗡!

数不清的箭矢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无数道完美的抛物线落入明军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