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9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张献忠端起酒杯看向远方:“李自成死了,俗话说人死账消。不管他之前对本王做过什么,我都原谅他了。这第一杯酒,就敬他吧。”

众人一脸严肃地举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第二杯酒,敬大西战死的将士。”张献忠倒满酒后再次一饮而尽。

“第三杯酒”说到这,他没词了。

汪兆麟在张献忠的注视下开口说道:“岳父,小婿以为这第三杯酒应该敬大西的未来!”

“好,说得好!”张献忠激动地端起酒杯将杯中酒倒进嗓子眼。

三杯酒过后,张献忠情绪忽然有些失落。

他夹了两口菜之后坐在椅子上闷闷不乐。

“怎么了岳父?”汪兆麟第一时间拿着酒杯走了过来。

“哎,”张献忠长叹一声:“你说大西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这”汪兆麟立刻闭上了嘴。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张献忠继续叹道:“承天府之战后我军惨败,逃入深山老林的只有不到两千人,后来陆陆续续跑了几百人,只剩下千余人。”

“前些日子给他们钱让他们去置办年货,结果跑了一多半,现在咱们满打满算只有四百人了。”

“你说就凭这四百人还怎么和明廷对抗?”

汪兆麟沉默,刘文秀和艾能奇也沉默。

片刻后,张献忠苦笑着摇头:“大过年的不想这些破事了,喝酒喝酒。”

在他的带动下,几人开怀畅饮起来。

喝了一会后艾能奇最先坚持不住,他扶着桌子求饶:“不不胜酒力,不胜酒力!”

汪兆麟使劲劝道:“没事,都是自家酿的酒,没什么劲。”

又喝了一会,刘文秀也醉了,眼神迷离道:“不不行了,实在,喝不动了。”

“没事,风一吹就好了。”汪兆麟酒量奇大,继续劝酒。

不知过了多久,刘文秀和艾能奇彻底醉了。

他们趴在桌子下面一动不动。

汪兆麟低头看了他们一眼,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道:“你们怎么睡地上了?”

见两人彻底没了动静,汪兆麟吩咐人将他们抬走。

酒桌上只剩下他和张献忠二人。

张献忠此时也有些醉了,他举着最后一杯酒说道:“军师,今天就这样吧,改天再喝。”

“好,”汪兆麟陪着将最后一杯酒喝完。

二人聊了一会家常后汪兆麟忽然说道:“逃兵越来越多并非岳父大人之错,实乃刘,艾二人疏忽大意!”

“何出此言?”张献忠顿时酒醒一半。

“就以十天前出山置办过年物资来说吧,只要不让士兵们手里有钱,他们绝不会半路而逃。刘、艾二人为了省心把钱交给士兵去买东西,结果逃走大半。为了不暴露位置,我军不得不再次变换位置,大过年的实在闹心。”

张献忠沉默了一会,“军师的意思是,他们”

汪兆麟摇头:“岳父明鉴,我没别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我知道了。”张献忠目光深邃。

酒宴很快结束,汪兆麟起身告辞朝自己的营地走去。

来到营地后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去休息,而是来到一个有士兵把守的帐篷旁边。

打发走士兵后,汪兆麟掀开帐门走了进去。

表面是郎中,实际身份是锦衣卫的赵永年正在独自饮酒吃菜,他见汪兆麟来到立刻起身相应:“赵永年见过军师。”

“别客气,坐。”汪兆麟拍着赵永年的肩膀。

二人落座后汪兆麟低声说道:“你想不想离开这里?”

“离开这?”赵永年眨了下眼睛。

“对,离开这!”汪兆麟重复。

“想,当然想啊。我都被你关了一年多了,无时无刻都想离开这。”赵永年说话的同时流下了眼泪。

他虽然是锦衣卫,但也是人。

是人就产生情绪,有思乡思家思念亲人的想法。

他巴不得离开这里。

看着真情流露的赵永年,汪兆麟嘿嘿一笑:“我倒是有个法子,你听不听?”

“军师请讲。”

“你给锦衣卫写一封信,就说我我愿意归降朝廷,并献出张献忠,条件是朝廷赦免的我的罪并恢复我的功名。”

“就这些?”赵永年很是疑惑。

献出张献忠绝对是大功一件,他不信汪兆麟不要这份功劳。

“对朝廷开出的条件确实没了,对你开出的条件却还有。”

“对我的条件?”赵永年更加疑惑。

“是啊,”汪兆麟轻松地表情中夹杂着一丝阴狠:“你们锦衣卫曾许诺我十万两银子,难道还不该兑现吗?”

赵永年听罢心中巨震。

他把这件事忘得死死的,要不是汪兆麟重提,他根本想不起来。

“你不会把这事忘了吧?”汪兆麟双目圆睁,很是生气。

“没有,哪儿能呢!”赵永年拍着胸脯保证道:“军师放心,锦衣卫素来遵守承诺。我前脚离开这里,后脚钱就送到。”

“那好,你写信吧。”汪兆麟从怀里掏出一张信纸递了过去:“你写完后告诉我地址,我派人送去。”

“只要朝廷同意赦免我的罪并恢复功名,我会立刻把营寨的位置泄露出去。现在营寨内只有区区数百人,朝廷大军一到即可生擒张献忠。”

赵永年盯着汪兆麟的脸观察了一会,见对方确有此意后点了点头,拿起纸笔开始写信。

毛笔的笔尖落在纸上,刷刷作响。

汪兆麟在心里无奈地叹了口气:“岳父大人别怪小婿无情,现在当流贼已经没有出路了,当官军才有出路!”

“尤其是听完李定国和孙可望在云南的事迹后,我馋的不行。”

“就请岳父大人舍生取义,成全了小婿吧!”

第605章 张献忠覆灭(上)

汪兆麟打算投降的情报很快被送到湖广武昌府,紧接着情报被一分为三。

一份送往广州,交给此次事件的直接谋划者广州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

一份送往长沙府,交给正在长沙府陪同赈灾的李若琏。

最后一份送到北京,交给大明皇帝崇祯。

李若琏因为距离近,所以最先得到消息。

看着手中沉甸甸的情报,李若琏陷入沉思。

“大人,是出什么大事了吗?”锦衣卫指挥佥事张拱极站在旁边低声询问道。

李若琏没说话,将手中的情报递给他。

看完之后张拱极也陷入沉思。

这件事很难办。

首先,他们不确定消息是否属实。

信是真的,但消息不一定是真的。

因为不排除写信之人叛变的可能!

而且据武昌锦衣卫称送信的是一个小孩,他被一陌生大汉拦住并给了十文钱,让他将密信送到锦衣卫在武昌的联络点。

等武昌锦衣卫赶到陌生大汉出现的位置时,大汉早已不知所踪。

对方显然十分了解锦衣卫的行事风格,否则不会这么谨慎。

其次就算消息是真的,他们也没有赦免汪兆麟的权力。

纵观整个大明,能赦免汪兆麟的人只有一个:大明皇帝!

没人敢替皇帝做主!

可是不当机立断的话事情很容易出现变化,导致张献忠再次溜走。

“大人,干了吧!”张拱极咬着牙说道:“献贼为祸多年,死不足惜。汪兆麟也是该死之人,咱们先假意答应下来,等半个月后他再次派人联络时将接头人抓住,严刑拷打之下必能有所收获。”

“抓住汪贼后咱们立刻将其处死,如此一来就没有所谓的条件了。陛下知道后也不会说什么,毕竟他们都是该死之人。”

李若琏还是不说话,继续犹豫。

张拱极有些急了,“大人,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抓住献贼乃是一件天大的功劳,锦衣卫很多弟兄都指着这份功劳升官呢!”

“有功一起领,有过一起担!”

看着无比激动的张拱极,李若琏呵呵一笑:“张佥事,你是不是觉得我怕担责任?”

张拱极被猜中了心思,尴尬地站在原地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

李若琏笑着摇头:“非也,如果只是担责任,我早就请李阁老帮忙调兵进山围剿了。”

“那大人在顾虑什么?献贼乃朝廷要犯,杀了他还会有错吗?”张拱极皱着眉问。

李若琏表情十分凝重,“不好说啊!”

“不好说?”张拱极脑子有点懵,他头一次听说杀朝廷要犯会犯错的。

李若琏没有立刻解释,而是走到屋门旁边打开后向四周看了几眼,确定没有人偷听后才关好门说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献贼没有任何翻身的余地。”

“所以,不用担心他东山再起!但是他还不能死!”

“大明真正的敌人从来都不是李贼,献贼之流,而是那些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有张献忠在,咱们锦衣卫的黑锅就有人背。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你自己慢慢体会吧。”

张拱极整个人的先是懵,紧接着是惊讶,最后无比震惊。

李若琏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锦衣卫可能干很多见不得人的事。

谁能指挥他们干这些事?

当然是大明皇帝!

“所所以大人的意思是等北京的消息?”张拱极艰难地咽了口唾沫。

“对,等那边的消息。让杀就杀,让放就放!”

崇祯二十年二月初二,远在北京的崇祯收到了锦衣卫从湖广送来的消息。

他看到消息后先是一愣,然后命人给李若琏回信。

信的内容只有一个字:杀!

他不需要张献忠帮忙背黑锅。

一是没必要,他可以把黑锅甩给任何人。

二是这么做容易走漏风声,反受其害。

最关键的一点,张献忠是朝廷的大敌,必须死!

否则他无法安心对付其他敌人!

当消息传回湖广时已是二月中旬,李若琏得到消息后立刻开始布置兵马。

他先是让李邦华帮忙从武昌府调集两千士兵,届时进山剿贼全靠他们。

紧接着他以朝廷的身份给汪兆麟写了一封回信,并在信上盖了锦衣卫大印。

二月十七午后,锦衣卫秘密联络点外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