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1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崇祯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

工部尚书兼内阁首辅范景文带着一个陌生的面孔来到乾清宫。

施礼过后,范景文指着陌生面孔介绍道:“陛下,此人乃工部宝源局负责铸币的匠人李进。”

李进再次施礼:“草民李进叩见陛下。”

“起来吧,”崇祯挥了挥手。

李进起身的同时,范景文从怀里拿出一枚崭新雪白的银币:“这是工部第七次试铸的银币,请陛下过目。”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将银币接到手,转身快步来到崇祯身边,小心翼翼地放到龙书案上。

崇祯拿起来掂了掂。

银币入手冰凉,质地圆润,压手感还不错。

拿在手里仔细看。

银币光泽柔和,整体为润白色。

银币正面中间写有大明圆宝四个字,上面一行小字写着崇祯二十一年制。

之所以用圆宝而不是元宝,主要是讳朱元璋的元。

再加上银币是圆形,所以定名为大明圆宝。

银币背面中间写着一两,周围搭配着精致复杂的纹路。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起到防伪作用。

崇祯看完之后总结出三个字:很精致。

“陛下,”李进开始介绍:“每枚银币重一两,其中银九钱一厘,铜九厘。在实际铸造过程中会产生浮动,但不多。”

“嗯,”崇祯点了下头后问:“为什么是这个比例?”

“主要是增加私铸的难度,”李进解释起来:“银币含的银越多,颜色越白,质地越软;铜越多,颜色越暗,质地越硬。”

“现在的银币软硬适中,使劲咬的话能用牙咬出痕迹却又咬不坏。”

“私铸者为了谋利,肯定在私铸时会削减银的比例,并往里面添加铜,铁,白铜或者铅。”

“加铜,铁,白铜不但会使银币变暗,还让导致银币变硬咬不动。”

“加铅呢?”崇祯问。

“加铅虽然能让银币变软,但成品的颜色比真钱暗很多!”

“除此之外还能用听声法,火烤法辨别真伪!”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进详细介绍了辨别银币真伪的办法。

崇祯听得很认真。

币制改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货币是什么?

国家信用的体现!

银子之所以成为明朝主流货币,最关键的原因是自身价值属性高,且不好造假。

老百姓用牙咬一下就能辨别真伪。

所以发行银币首先要考虑造假问题。

如果造假难度很低,那么新币很快就会遭遇信誉危机。

最终导致币制改革失败。

有大量银子的守旧派为了保证资产不缩水,会用各种方法抵制新币。

如私铸,造假扰乱市场等。

这些都是挑战!

听完辨别真伪的方法后,崇祯想了想:“就按照这版的样式铸币吧!除了南北两京外,还要在各省设立铸币处。”

“请问陛下何时开始铸币?”

“现在就可以开始了,铸出来的钱先不要拿出来,放入府库备用。”

“遵旨,”范景文认真记下后又问道:“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范尚书请讲。”

“据工部计算,铸造一枚银币的综合成本约在九钱四厘左右。每换一枚银币,朝廷就有六厘的利润,请问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这些钱?”

“一半上交朝廷,一半归地方衙门作为常费自行处置。”崇祯认真思考后回答。

第628章 太子的作用

历代王朝中央朝廷和地方都是矛盾利益共同体。

矛盾是朝廷怕地方割据,所以想集权。

地方怕朝廷索求无度,所以想让朝廷放权。

能解决矛盾的只有利益。

朝廷在向地方征税时获利。

地方交税则希望朝廷派人帮助治理,并在关键时刻提供保护。

也间接获利。

朝廷的代表是皇帝,地方的代表是地方官员。

朝廷和地方需要利益维持,皇帝和官员之间也需要利益维护。

崇祯表面上是给地方官府分钱,实际是给地方官员分钱!

只有让官员们成为他的利益共同体,币制改革才不会遇到内部阻力。

这是一盘大棋!

范景文离开前,崇祯让他们将辨别银币真假的办法全都写下来,并在最新的邸报上刊登。

京师百姓看着邸报上的内容,议论纷纷。

“大明圆宝是银子做的?一枚重一两?”

“对,邸报上都写了。”

“这东西和普通银子有什么区别?”

“邸报上说比银子稍微硬一点,一枚当一两银子用,而且上面还写了辨别真伪的方法。”

“有见过实物的吗?”

“没有,邸报只是说要发行大明圆宝,却没说什么时候发行。”

“这玩意肯定掺东西了,还是银子好用!”

“我觉得也是。”

百姓们议论的内容很快传到崇祯耳朵里。

他只是笑了笑,没在意。

三月最后一天,两道旨意从北京出发。

一道旨意被送往开封府。

另外一道旨是密信,被锦衣卫送往南京。

开封府内,河南巡抚越其杰与参政袁枢正在闲聊。

“番薯耐寒耐旱,对干旱的河南来说简直是天赐之物!”袁枢说道。

越其杰点头:“确实,这两年在河南八府,十二州,七十九个县大力推广番薯,收获颇丰!再加上有朝廷免赋税,河南百姓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存粮。”

“天佑大明啊!”袁枢感慨道。

感慨间,一个卫兵走了进来:“两位大人,来旨意了。”

二人急忙起身去外面迎接。

锦衣卫验明身份后快速念道:“袁枢自河南为官以来兢兢业业,功绩卓越,实为典范。现擢为山东按察使司副使,登莱兵巡道,钦此!”

袁枢怔了怔。

大明朝在边关及各省交通要道设置兵巡道,主要负责辖区内的军务,监督管理该地兵马,钱粮,屯田等。

虽然只是四品官员,权力却很大。

领旨谢恩后,越其杰笑着说道:“恭喜袁兄高升了!”

袁枢一脸懵。

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被突然升职。

崇祯当然不会告诉他此举是为了反攻辽东做准备。

袁枢是袁可立的儿子,世人评价他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

如果大明朝有人得到了袁可立的真传,此人非袁枢莫属。

当然崇祯不相信虎父无犬子的说法。

袁枢行与不行,到了登莱一试便知。

袁枢不敢耽误,与越其杰告辞后匆匆赶往登莱上任。

南京。

春和殿内,倪元璐在给太子朱慈烺讲授自己的人生见解。

“殿下,大明朝继承皇位的这些太子里,除了仁宗和武宗外,臣以为其他太子都不能太有用,也不能太没用。”

“太有用的话会引起皇上戒备,太没用的话又会引起皇上不满,”

朱慈烺眨着眼睛想了想。

仁宗朱高炽前后六次监国,时间长达近二十年,成祖朱棣看中了他的能力。

武宗朱厚照是孝宗朱佑樘的独苗,无论有没有能力皇位都会落到他身上。

朱慈烺点头后看向倪元璐:“请问先生,学生我现在的表现怎么样?是有用还是没用?”

倪元璐叹了口气:“不好说。”

“请先生赐教!”朱慈烺站起身,对着倪元璐深施一礼。

倪元璐皱着眉头认真思考了一会后说道:“臣以为殿下胆子太小了,给陛下造成了一种太没用的印象。”

“先生此言何意?”朱慈烺担心地问。

倪元璐没回答问题,而是反问:“殿下以为何为忠?何为奸?”

这个问题属实把朱慈烺难住了。

处在不同位置的人忠奸标准也不一样,他没法回答。

倪元璐笑着向殿门外看了一眼,随后压低声音:“臣以为有用的人是忠臣,已经失去作用但还占着位置不走,且向朝廷索求无度的人是奸臣。”

朱慈烺先愣后惊。

倪元璐这句话是在指责某些勋贵光吃饭不干活。

他反应过来后立刻做出噤声的样子:“先生小点声,被别人听到就坏了。”

倪元璐一脸平静:“殿下不用遮遮掩掩,满朝文武都明白这个道理。”

朱慈烺咽了口唾沫:“勋贵祖上都给大明朝立过不世之功,无论他们的后代表现如何,都不能卸磨杀驴啊!”

“除非”倪元璐再次向外看了一眼,收回目光后低声说道:“除非他们自己找死!”

“啊?”朱慈烺惊出了声,“先生为何这么说?”

倪元璐在回答问题前又抛出一个问题:“臣有一个问题想问殿下,现在李自成、张献忠二贼已死,云南的沙定洲也被平定。除了个别地方还有小规模的流贼,盗匪外,其余各地基本没有战事,对不对?”

朱慈烺点头。

倪元璐露出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既然没有战事,殿下就没有监国的必要,对不对?”

“也对。”朱慈烺再次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