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大人恕罪,”宋宗宰跪在地上:“卑职是宋氏族人,如果把香皂的生意给到林氏、刘氏,宋氏宗族知道后会把卑职在族中除名。被除名后,卑职虽然可以仗着锦衣卫的身份衣食无忧,但卑职死后一家老小失去庇护,宗族会让卑职的家人生不如死。”
“卑职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求大人饶命。”
张同敞站在原地沉默了一会。
他明白宋宗宰的苦衷,其实绝大多数人做事前首先考虑的都是自保,并非严格按照命令执行。
张同敞想了想后说道:“起来吧,这件事确实情有可原,不过我还是要如实禀告陛下。”
看着宋宗宰惨白的脸,张同敞补充道:“我会求情。”
“卑职多谢大人。”
眼看到了午饭时间,宋宗宰给张同敞一行人接风。
饭后喝茶时,张同敞开始思考破局之道。
崇祯给了他两个任务,一是打压福建当地商人,把福建的商业搞乱。
二是摸清郑芝龙的走私规模。
刚开始他以为后者难,现在觉得前者更难。
打压商人意味着要打压商人背后的宗族,难度可想而知。
“来吧,先说说当地七大宗族的关系。”张同敞对着宋宗宰说道。
宋宗宰不敢隐瞒,如实相告。
“本地宗族并非各自为战,而是互相联合,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其中林氏,刘氏,沈氏,吴氏四族大搞联姻,互相扶持排除异己,打压其他宗族。”
“陈氏,何氏和宋氏也通过联姻的形式联合起来自保。”
“不过也仅仅是自保。”
张同敞喝了口茶,问道:“这么说,林、刘、沈、吴族人的日子过得相当好了?”
“非也!”宋宗宰摇头:“宗族内部也分三六九等,辈分越高地位越高,嫡子身份高于庶子,长房高于次房。除此之外有功名的,田多的,有钱的地位都高,没功名没田没钱的地位低。”
“宗族内部地位高的欺负地位低的是常态。”
“大宗族底层的人还好,能够获得宗族的庇护。小宗族底层的人不但被大宗族欺负,还要面临宗族内部的压榨,可谓生不如死。”
“举个例子,大宗族张三得罪了衙门里的差役,宗族会帮张三出头平息事件。小宗族的李四也得罪了衙门里的差役,宗族不但不帮他,反而会将李四绑到差役面前磕头认错。”
“原来如此”张同敞对当地的宗族有了一些了解。
他想了一会后低声问道:“既然宗族内部都不稳定,那么宗族之间的关系肯定也有嫌隙吧?”
“有,宗族之间在合作的同时也在竞争,而且竞争十分激烈。”
“那就好办了!”张同敞露出一个神秘的表情,“你给你们宗族的族长带个话,就说明天中午要请他喝茶,让他务必来。”
“卑职领命。”宋宗宰高兴地起身离开。
他在张同敞眼里看到了战斗的欲望!
顺利的话,他们宋氏宗族将代替林氏成为本地第一望族!
宋宗宰离开后,张同敞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
他将茶水一饮而尽,然后走到书桌旁开始给崇祯写信。
第635章 拖建奴下水
五月二十五,崇祯先后接到了王之心,朱慈烺和张同敞的来信。
看完王之心的信后,崇祯很是高兴。
崇祯不关心徐明弼和他祖母是怎么死的,也不在意什么是真相,更不在乎徐一范的态度,他只关心徐府有多少钱。
徐一范是贰臣传甲等“功臣”,崇祯巴不得他早点死。
“王承恩。”
“奴婢在。”
“你算算这些东西能值多少钱!”崇祯指着信上的一句话。
王承恩凑上前来仔细看。
信上写着:徐府田数千顷之多,当铺,商号,百余处,岁得利息数十万。家仆不下千人,船舶数百艘。
王承恩脑子虽然不太灵光,但是很擅长估算财产。
不止他,内廷太监尤其是东厂的太监尤为擅长此道。
他掐指算了算后说道:“回皇爷的话,这些财产加起来至少有三百五十万甚至四百万之巨!”
“好,给王之心回信,让他放心大胆地干。”
崇祯随手拿起第二封信。
看完信的的内容后他更高兴了。
朱慈烺说南京很可能会乱,乱就对了,越乱越好。
崇祯扔下朱慈烺的信,拿起张同敞的信。
看完张同敞的信后,崇祯高兴不起来了。
“嘶——宗族!”崇祯使劲吸气。
崇祯为什么让张同敞南下?
无论他的短期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都是让商人交税。
福建当地官商勾结不交税只是表象,实际是以大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和朝廷对抗。
这让崇祯想起了一位伟人的话: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绳索。
这句话也让崇祯知道了江南的水有多深。
可不管水到底有多深,他都得冒着风险去淌。
毕竟想收复辽东就要出动水师,出动水师就要防备郑芝龙。
郑芝龙是官军,是海盗,更是商人。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起刀兵,目前最佳方案是和他打商战。
打商战就要用商人,商人背后是宗族。
简言之,他要用宗族打宗族。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他开始给张同敞写回信。
刚写完回信,李若琏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崇祯吩咐一声。
施礼过后,崇祯看了一眼李若琏:“南京有消息了?”
李若琏谨慎地向左右看了看,“是陛下,南京宝源局铸币的银铜配比被人悄悄做了手脚,他们增加了白铜,减少了白银的占比。”
“何人所为?”
“据内线说,此事的主谋应该是诚意伯刘孔昭和抚宁侯朱国弼。”
“什么叫应该是?”崇祯脸上有些不悦。
他虽然信任李若琏,但这种模棱两可的话让他非常反感。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嘴里不该说出这种话。
“内线只有一人,这些话都是他的一面之词,所以南京锦衣卫在信中用了应该是三个字。”李若琏谨慎回答。
原来如此
崇祯低着头想了想,“告诉南京锦衣卫,让内线继续蛰伏起来不要暴露。”
“南京铸币掺假的事”李若琏追问。
“假装不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要做到不管,不闻,不问。”
李若琏不敢多问,眼前这位大明皇帝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臣告退。”李若琏施礼离开。
五月末,各地传来战报。
陕西三边,宣府、大同都遇到了蒙古骑兵南下劫掠的情况。
蒙古人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小冰河时期全球气候进入寒冷周期,中原受影响,塞北草原受到的影响更大。
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不好意思,那是做梦。
真正的草原遍地黄沙,贫瘠的土壤上长着弱不禁风的小草。
牛看了摇头,羊看了叹息,战马看了掉眼泪。
吃不饱,根本吃不饱!
好不容易喂饱了牛羊,冬天一场大暴雪全都冻死了。
可见蒙古人的生活条件有多差!
蒙古南下劫掠边民,边关战兵派兵迎敌。
双方互有胜负。
总体来说明军胜多败少,为数不多的几场败仗还是将领贪功冒进,在追击时遭遇敌军埋伏。
崇祯并没有在旨意上表达愤怒,毕竟很多士兵的家属都是边民,他们追敌也是为了报仇。
随着蒙古人南下劫掠的次数增加,崇祯决定在草原上再打一场中小规模的战役。
让蒙古人明白明军的实力,迫使他们遣使呈贡或者暂时停战。
具体怎么实施他交给了李性忠和刘肇基。
五月的最后一天,崇祯召集内阁开会议事。
“不知陛下召臣等前来所为何事?”内阁首辅范景文躬身问道。
“辽东!”崇祯直接说出了这两个字。
阁臣们纷纷屏息,看向崇祯。
范景文有些担忧:“陛下,现在银币即将入市,百姓们都持观望态度。如果银币推行不畅,届时各地将出现短暂的混乱。其次南京发生了开矿大案,江南人心惶惶,此时出兵收复辽东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臣等附议。”其他阁臣纷纷施礼。
崇祯面无表情:“朕当然知道此时提及收复辽东并非明智之举,但练兵的目的是为了打仗,各地官兵尤其是新招募的水师尚未经过战争洗礼,只靠训练是无法成为精锐的。”
“陛下的意思是?”
“让水师去辽南转转,看看当地的海防情况。”
范景文点头时又有些担忧,他皱着眉问道:“陛下让袁枢担任登莱巡抚,是想用当年袁可立水师陆战的方法收复辽南,不知臣猜的对不对?”
“没错,”崇祯直接说道。
明眼人都知道他的目的,崇祯没必要隐瞒。
“臣以为此时不应向建奴展示我军水师的强大,否则会给敌人准备的时间。臣建议暂时隐藏我军在登莱地区的水师力量,同时命令袁枢在登莱加强训练,等待时机成熟再突然发动攻击,打建奴一个措手不及。”范景文提议。
崇祯呵呵一笑:“范尚书此言差矣!奇兵固然能制胜,但只能胜一两场,无法做到长胜。”
“陛下此举是?”
“把建奴拖下打造水师的陷阱之中。”
第636章 扬帆,起航
崇祯要和建奴搞军备竞赛,而且是建奴不太熟悉的水师赛道上。
当年鹰酱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搞垮了毛熊。
历史上,在崇祯十七年以前,皇太极数次派人要求与大明朝廷议和。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