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李若琏走后,崇祯没闲着继续召见内阁大臣兼吏部尚书邱瑜。
礼毕后,邱瑜躬身询问:“请问陛下有何吩咐?”
崇祯面无表情地说道:“朕打算提高所有官员的俸禄标准。”
邱瑜身体晃了一下,急忙请示:“陛下是说要提高所有官员俸禄?”
“嗯,”崇祯点了下头,“朕听闻很多官员家境贫寒,尤其是底层官员,仅凭那点俸禄养家都有些困难。
朕心里过意不去啊,所以才有了涨俸禄的想法。”
邱瑜身为一个打工人,面对公司董事长主动加薪的要求高兴地不得了。
他立刻跪在地上替官员们道谢:“臣替满朝文武谢陛下隆恩!”
“起来吧,”崇祯还是那般面无表情,“从下个月开始,所有官员在原有俸禄的基础上涨俸半两!”
“所有官员全都涨俸半...半两?”邱瑜有些难以置信。
涨俸禄向来是根据官职品级按照比例增加,崇祯涨俸的标准却是一视同仁。
“对,半两!”崇祯重复。
大明朝有十余万官员,每人每月多发半两的话,一年就要多支出五六十万两银子。
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第673章 征讨西土默特部
崇祯为什么要给所有官员涨俸禄?
答案很简单...
在陕西试行的货币非常成功,接下来要在全国推广。
官员是推行货币改制的第一责任人。
只有让他们吃饱饭,他们才会认真努力干活。
尤其是下面的基层官员,他们干的活最多、最累,拿到手的俸禄却最少。
新政下达后,他们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崇祯给每个人都涨了半两银子的俸禄。
半两银子对官职高的人不痛不痒,但是对基层官员的影响非常大!
在这些银子的“收买”下,基层官员对崇祯的好感将进一步增加。
届时也应该会尽心尽力去推行货币改制!
得到崇祯的授意后,吏部重新计算所有官员的俸禄,并移交户部审核。
户部确定后交到内阁。
这件看似很大的事并未引起内阁的过多关注,因为他们在筹划另一件大事:在全国推行货币改制!
内阁筹划货币改制的同时,京师百姓也得到了消息。
泄露消息的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皇帝崇祯。
在他的安排下,崇祯十七年邸报立刻将陕西货币改制的消息刊登出去,并暗指接下来朝廷要在全国推行。
百姓们看完报纸的内容后立刻议论起来。
“嘿,您看今儿的邸报了吗?邸报上说朝廷在陕西试行的货币改制大获成功!”一个百姓问。
“我看了,邸报上说允许用铜钱交税,真的假的?”
“应该假不了吧……毕竟邸报是宫里印的。”
“如果真如邸报所言,铜钱肯定会涨,咱们现在囤积铜钱绝对能发财!”
“晚了,”一个小商贩加入了讨论的队伍,“在咱们看到邸报前,京师各个钱庄就调整了银铜兑换的比例。之前一两银子能兑一千三百五十文,现在只能兑换一千两百文,而且铜钱还在上涨!”
“不晚,陕西货币改制后一两银子只能兑换一千文钱,京师的铜钱还能涨!”
“那还犹豫什么啊,走,换钱去!”百姓们组团把手里的银子换成铜钱。
京师百姓的举动很快惊动了勋贵,官员,士绅和商人。
其实他们早就先百姓一步得到了消息,但是没敢轻举妄动。
因为他们被坑怕了。
此前崇祯进行了数次银铜互换,他们跟了好几次,结果都是赔多赚少。
现在叒来这一套,他们怕被割韭菜。
“老爷,外面铜钱涨的厉害,咱们要不要多换点铜钱?”英国公府内,英国公夫人问张世泽。
张世泽皱着眉思考了一会。
此前他已经囤积了价值两万两银子的铜钱,现在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
一,卖出铜钱赚差价。
二,继续囤积等待铜钱升值。
按照之前的教训,选一才是明智之举。
毕竟能实打实地收回成本且盈利。
但是...
世人皆知陕西试行货币改制时发生了铜涨银跌的情况。
现在京师的铜钱还有上涨的空间,继续囤积等铜钱涨钱后他可以大赚一笔。
思考了一会后,张世泽忽然问:“嘉定伯怎么做的?”
“不太清楚...”
“立刻派人去查!”
半天后,消息传了回来:嘉定伯周奎正在大肆用银换铜。
张世泽拍板决定:“立刻效仿!”
周奎是崇祯的岳父,这么做肯定是从崇祯那得到了不为人知的消息。
在周奎和张世泽的带领下,勋贵们开始入局囤积铜钱。
官员,士绅和商人紧随其后。
京师铜钱价值飙升!
崇祯得到消息后很淡定地把上次囤积的铜钱拿出去换成了银子。
他又割了一次韭菜。
不过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用这种办法割韭菜,因为货币改制即将在全国推行,到时候银铜互换比例会趋于稳定。
“得想新办法割韭菜了...”坤宁宫的床上,崇祯搂着美人陷入沉思。
崇祯思考同时,山西和陕西边军正在忙碌。
山西边军分别从山西的大同,太原,朔州出发,朝偏关镇行进集结。
陕西边军则分别朝延绥镇和固原镇集结等待命令。
崇祯二十二年五月初六,各部终于集结完毕。
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被任命为此次出征的最高统帅。
他安顿好陕西的政务后亲临延绥镇指挥出征。
“报!”一个传令官跑到他面前单膝下跪:“刘肇基所部两万五千骑兵已经在偏关镇集结完毕,请大人下令。”
“他不是有近五万的骑兵吗?为何只出动了两万五?”吕大器有些疑惑。
李性忠和刘肇基的骑兵在编制上属于勇卫营,吕大器能指挥作战他们作战,却没有调兵的权利。
这支兵马的调动只听命于崇祯一人。
“回大人的话,刘肇基在公文上说宣府大同乃朝廷边关重镇,必须留下一部分兵马防守。所以他和李性忠将兵马一分为二,他带两万五千骑兵出征,李性忠率领两万五千骑兵留在宣大防守。”
“行吧,”吕大器苦笑一声看向身边。
他身边站着一帮大顺降将。
刘芳亮,贺锦,刘西尧,马世耀,刘体纯,高一功,李过,李来亨...
这还没完。
陕西固原镇还有一个降将袁宗第。
看着一众降将的脸颊,吕大器暗暗吐槽一声:“捅了降将窝了。”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倒背着手走了一会。
就在众人以为吕大器要发号施令时,吕大器却开口道:“此番征讨西土默特部,诸位可有良策?”
第674章 李来亨的计策
良策?
这个问题把一众将领同时问愣了。
那一刻他们都产生了一种错觉,把吕大器看成李闯王的错觉。
最早起兵时,每逢战事李自成都会和他们商议对策。
可惜后来变得独断专行起来。
吕大器见众人不说话,再次沉声问道:“诸位可有良策?”
“这...”贺锦挠了下脑袋:“打蒙古人还能有什么良策,无非是真刀真枪地打一场!”
“是啊大人,蒙古骑兵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只要能找到他们的主力,咱们就能打赢!”与察哈尔部有过对垒经验的高一功说道。
吕大器笑吟吟的看着众人,不说话。
如果真那么简单,他又何必询问?
蒙古人难缠之处在于他们能打则打,打不过就跑。
明军追击后勤粮草会出问题,不追击的话蒙古人又会卷土重来。
李来亨见没人说话,站在角落里低声道:“末将以为想打赢西土默特部容易,打服他们难。”
“哦?”吕大器用目光锁定李来亨的身影后问道:“继续说下去。”
李来亨脸红了一下,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父亲李过。
李过没说话,用点头的方式表示鼓励。
得到李过的同意后,李来亨低着头说道:“朝廷每次征讨蒙古人都会耗费大量的粮草,如果只是打败了西土默特部,他们早晚还会卷土重来,届时朝廷将不得不再次征讨。”
“所以最好直接和他们决战,彻底打残打疼他们,让他们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
“额...”吕大器有些失望。
这句话和没说一样。
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蒙古人不会轻易进行决战。
当蒙古人打算决战时,明军大概率处于劣势。
作为一军统帅,吕大器不会在己方劣势的情况下决战。
看着吕大器失望的表情,李来亨急忙解释:“总督大人,末将确实有一个计划,只是计划比较麻烦。”
“无妨,说说看。”
李来亨深吸一口气,“末将的计划是先和蒙古人进行一次大的边关贸易,一次性给足他们所需的粮食,盐,铁...”
“闭嘴,别说了!”李过黑着脸打断了李来亨。
这哪儿打仗啊,分明是给蒙古人送礼!
他对着吕大器拱手施礼:“李来亨年轻不懂事,说话口无遮拦,请总督大人恕罪。”
吕大器笑着摆手:“无妨,无妨。”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