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房御史言之有理...”朱连表情凝重的点头。

他早就知道朝中有坏人,现在李自成围城在即,那些隐藏极深的坏人忍不住跳出来了。

既然如此,不如将计就计。

“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治他的罪有些不合适吧?”

“陛下!”户部右侍郎吴惟华说话了。

“听说唐通据守居庸关时与流贼有书信往来,臣以为唐通可能已经投降流贼,此次回京是要做流贼的内应!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放流贼进城!”.

“陛下慎重啊!”

朱连表面上点头,心中的杀意已经爆棚。

听说...以为...可能,用三个模棱两可的词就想杀了唐通。

哪是想杀唐通,分明是想扼杀将士们的忠心!

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干的是卖命的差事,后面这帮文臣不帮忙就算了,尽然还想拆台!

如果真那样做了,将士们还有忠心吗?忠心没了,大明也没了!

吴惟华,你真该死啊!

不对,坏人不止他一个,肯定还有!

果不其然,就在朱连思考的时候。

兵部右侍郎金之俊拱手出班,“陛下,唐通败退居庸关前留下大批物资,据说有粮食、火药,火铳还有红夷大炮。”

“这是明显的资敌行为,请陛下治他的罪!”

又一个据说!

这帮文臣很有心机,除非有实打实的证据,否则弹劾时一律用据说、可能这种词。

被揭穿了也不要紧,反正弹劾时没有把话说死,可以圆回来。

又等了片刻,见没人附议弹劾唐通,朱连缓缓说道:“朕已经知晓众卿的意思了,此事关系重大,容朕想想。”

第67章 围城

乾清宫外。

朱连让王承恩找了几本书钉在一棵木桩上,钉好后吩咐李若琏:“找一把鸟铳,再找一把火铳来。”

等李若琏准备妥当,在李邦华和范景文的注视下,朝五十步外的木桩点火射击。

硝烟散尽,王承恩派人将木桩扛到崇祯面前。

李邦华已经猜到了崇祯的意思,皇上想用书籍做纸甲!

明军有使用纸甲的记录,纸甲是用厚十厘米的纸片按鱼鳞状排列,纸片下面贴身的一面配上绢布。纸甲适用于南方的气候,南方潮湿多雨,铁质铠甲不透气,闷热无比,影响作战效率,还会让铁质铠甲容易生锈。

戚继光与倭寇作战时用的就是纸甲!

李邦华不信书籍也有同样的作用,于是伸手掀开书籍,查看木桩的受损情况。

不出意外的被射穿了。

“陛下,这些书并非纸甲,没有防护能力!”

朱连轻轻摇头,示意李若琏朝另外一个树桩再次射击。

这个树桩上绑了两层书,外面的书被水打湿,里面的书保持干燥。

等李若琏射击产生的硝烟散去后,王承恩再次将木桩扛了回来。

这一次,效果十分明显!

鸟铳的铅丸虽然将第一本书射穿,但无法穿透第二本书。

李邦华和范景文顿时惊呆了,他们诧异的看向崇祯,心中巨震!

皇上懂得太多了,好像有种无所不知的感觉!

他们急忙躬身施礼:“陛下聪明绝顶,远胜常人!”

“别拍马屁了,快将消息散播出去,让没有铠甲的士兵照此方法制作铠甲,用绳子将书册穿好,挂在身上即可。”

“遵旨,臣等告退。”

等李邦华和范景文离开,朱连再次给李若琏布置了任务。

这一次,他要对这些内斗的文臣赶尽杀绝!

......

次日清晨,朱连还没走出皇城便得到了消息,流贼已经在城外扎营。

他问王承恩:“文武百官都到齐了吗?”

“皇爷,有七八个大臣染了风寒卧床不起,告归在家养病。”

“风寒?”朱连淡淡一笑,“王之心?”

“臣在!”

“去,让东厂的番子们去那些大臣府上探探虚实,记住,他们都病了。”

“遵旨!”王之心兴高采烈的去安排人。

皇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敛财的机会来了!

“李若琏,等东厂的人出发一刻钟后,派锦衣卫去那些大臣府上查看虚实。记住,他们都病了。”

李若琏眨了眨眼睛,明白了崇祯的意思,“臣遵旨。”

“王承恩,等锦衣卫的人出发一刻钟后,安排宫里的御医去那些大臣府上给他们瞧病。”

“记住,那些人都病了。收的银子一半上交给你,剩下的一半留给他们自己花。”

“遵旨。”

文武大臣已经皇城外等候多时,由于提前打了招呼,文官们穿着清一色的棉甲。

甚至有人套了两层!

寒风吹过,脖子处散发出阵阵白气。

看到崇祯驾临,官员们纷纷跪地施礼。

“诸位都有甲胄在身,今天的礼就免了。知道朕为什么让你们登上城楼吗?”

“臣等不知,请陛下示下。”

“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们看一看流贼到底长得什么样子,感受一下城墙上凛冽的寒风!”

众多文臣虽不情愿,但皇上带头,他们也不好说些什么。

在勇卫营和锦衣卫的护送下,一行人朝阜成门方向行去。

虽然京师戒严,但路上的百姓一点也不少。三大营,五城兵马司,巡捕营,锦衣卫,东厂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城墙上,城内基本没人管了。

听闻流贼在京师西南方向扎营,百姓们一遍往西边城墙的方向移动,一边大喊:“流贼来了,去瞅瞅去。看看这些抢光杀光的畜生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什么好瞅的,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不如趁这会赶快做书甲,听说这玩意比三大营的棉甲还管用。”

“今儿个他们只要敢攻城,我第一个冲上去杀人!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百姓们情绪高涨,心中虽然还有恐惧,但热血已经开始沸腾。

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型,谈不上为国效力,只想保护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

钱,粮食,亲人,房子!

钱有自己攒的也有朝廷给的,手里有钱心里就不慌!粮食在家里屯着,吃了就不会饿!亲人有父母妻儿,一家老小欢聚一堂!房子虽然不大,住在里面却很温暖。

这些最珍贵的东西,他们誓死也要守护!

一行人很快穿过街道,登上了阜成门!

守城的武将是五军营的李副将,他亲手将千里眼(望远镜)递到崇祯手里,指着西南方向说道:“陛下请看,流贼正在西南方向扎营结寨,据此约有四里(明代一里576米)。”

“红夷大炮够不到!”

朱连拿着千里眼往西南方向看去。

千里眼虽然具有望远镜的功能,但清晰度和变焦能力还是差不少。

透过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处的顺军已经扎好了营寨,此时正在等待后续的部队集结。

后方的辎重部队浩浩荡荡,黑压压的一片,让人呼吸压抑。

紧接着,一股骑兵从军营里出发,朝阜成门的方向快速行进。

他们后面跟着一伙步兵,手里拿着长长的武器。

随着这些人越来越近,朱连终于看清那些步兵手上拿的根本不是武器,而是锄头!

朱连愣了下,将千里眼递给李邦华,问道:“李阁老,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李邦华接过千里眼只看了一眼便明白了,他大声说道:“流贼打算掘战壕!有了战壕就能躲避大炮和火铳,甚至弓弩都不能伤到他们。”

“李副将,快命人开炮,不能让他们挖战壕!”

李副将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吩咐炮兵准备装药。

“等等...”朱连出声制止。

李邦华急了:“不知陛下为何喊停?此时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不,他们不是来掘战壕的!”

第68章 来自顺军的试探

“报!陛下,西北方向发现一股敌军,旗子上写的顺字,似是李闯贼的主力大军到了!”

不等朱连解释,一个斥候飞奔而来,单膝下跪报信。

此言一出,在场的官员,守城的兵士纷纷变了脸色,齐刷刷看向西北。

京师久无战事,上一次打仗还是在崇祯二年。

那一战,死了太多人。

赵率教、满桂、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朱国彦,还有一个被凌迟的袁崇焕。

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似乎已经被遗忘了。

同样被遗忘的,还有战争的残酷。

朱连接过千里眼,往西北方向看去。

果不其然,一支顺军骑兵正朝京师的方向疾驰而来。在他们前面有几个零星的骑兵正玩命的策马狂奔,不用想那些都是明军的探马。

不多时,这些骑兵便到了明军火炮射程之外。

他们没有排成队列前进,而是成片的散开。

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减少明军炮火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明军火炮种类繁多,炮弹主要有两种,大个的实心弹或百子连珠弹,前者射程远,后者杀伤面广。(开花弹也有,但只有熟练的炮手才能发射开花弹,即便如此失误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所以实战中很少使用。)

所有的火炮中红夷大炮射程最远,可以达到两千米左右。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最大射程,射程越远使用的火药量越多,使用的火药量越多炸膛的风险也越大。

天启元年成书的《武备志》,对火炮弹药的装填量有严格的量化要求。减少炸膛风险的同时,增加火炮的寿命。

追到明军火炮射程附近时,追兵停止了追击。

城上的守军不甘心,有人用火炮朝那些骑兵发射了一枚炮弹。

不出意外的落空了。

李邦华放下千里眼,眉毛拧成了一团,指着正在挖土的顺军问道:“陛下为何说他们不是来掘战壕的?”

“夜黑风高,城上的人看不到,如果是掘战壕,为何不在晚上掘?”

“白天掘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用这些人命试探出各个城门上守军和火炮的数量,等攻城的时候选一个火炮最少的城门进攻,将伤亡会降到最低。不出意外的话,其他城门外也有流贼在掘土!”

果不其然,其他城门的方向传来了间歇性的炮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