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3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双方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后方动嘴皮的时候,前线在流血。

豪格一连等了三天时间也没等到消息,无奈之下自作主张派人与王永吉洽谈。

说是洽谈,实际是欺骗。

他希望明军能上当停战。

可是他远远低估了大明朝这些文人的心眼子。

“你们愿意用鲁王全家和祖大寿换回阿济格等人的尸骨?”王永吉盯着信使问。

“是。”信使回答。

“之前一直不同意,怎么忽然又同意了?”王永吉露出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

“祖大寿年事已高,随时都会死。对你们来说,他活着还有一些价值。他若是死了,你们又会提出其他要求弥补这个价值。”信使回答。

“好,本督知道了。”王永吉面无表情地说道。

“请问王总督同不同意这个方案?”

“这件事本督做不了主,需要向朝廷请示。”

“请尽快回复。”

“不着急慢慢等,边打边等!”

“告辞。”信使无奈离开。

信使离开后王永吉立刻给各部下达死命令:昼夜监视建奴在宁远城外的营地,防止他们趁夜逃跑。

作为三军主帅,他敏锐地从这个消息猜到了豪格要退兵的意图。

建奴可以退兵,前提是留下足够多的尸体。

他要用死缠烂打的方式黏住对方,让豪格进退不能。

至于信使送来的消息,王永吉懒得辨别真假,直接把原话转述给朝廷。

朝中能人辈出,让他们去猜吧。

消息送到京师时,崇祯正在举行朝会。

从平辽至今,崇祯每天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首先是钱粮。

十六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草本就不少。

其次还有战马,火药,弹丸等军需物资。

除了这些,还要给大军准备过冬的棉衣。

每次看到兵部,户部,工部联名的题本时,崇祯的脑袋都会嗡嗡作响。

随便勾画一笔,就会花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两银子。

除了银子的烦恼,还有针对王永吉的弹劾。

平辽大军入辽将近两个月时间,被挡在宁远一带寸步不前。

朝臣们可不管现场的情况,他们只知道王永吉没有拿下宁远。

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罪!

有罪就要弹劾。

于是乎,御史和给事中们联合起来弹劾王永吉畏敌不前,指挥不当等...

崇祯不在现场,他也不清楚现场的情况。

为了搞清楚王永吉到底有没有罪,崇祯通过多方渠道获取信息。

兵部的公文,王永吉的题本,监军太监的来信,锦衣卫的密信以及定王朱慈炯的家书。

通过这些消息,崇祯认为王永吉并没有过错。

但御史们根本不听,每天除了弹劾就是弹劾,搞得崇祯有点不想上朝了。

好在王永吉的公文打断了御史们的弹劾。

等王承恩念完公文内容后,崇祯问道:“诸位怎么看?”

“臣以为建奴是想用这种方式休战,以此换取短暂的和平,或趁机逃跑,或借机休整。”兵部尚书王家彦说道。

“臣附议。”大臣纷纷站了出来。

“如果建奴没有说谎,诸位觉得他们用活人换死人的方案是否可行?”崇祯问。

“臣觉得没问题。”

“用一堆死人骨头换回鲁王和祖大寿,不亏。”

“请陛下给王永吉下旨,早早迎回鲁王。”

看着大臣们激动的样子,崇祯淡淡一笑:“朕觉得还不够。”

内阁首辅范景文抬起头,拱手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让王永吉告诉建奴,他们每拖延一天,朕就要多换回一个活人,先从族氏一族的将领开始。”

第804章 纲盐法

在建奴用鲁王全家和祖大寿,换回阿济格与遏必隆尸骨这件事上。

崇祯的态度是换的越早越好。

他关心的不是鲁王全家,而是祖大寿这个人。

只要他能活着回来,关宁军的问题崇祯可以解决一半。

但建奴一直拖着。

为了逼迫对方就范,崇祯开始增加筹码。

不是拖吗?

每拖一天就增加一个筹码,直到对方掀桌子为止。

实际上,崇祯并不指望建奴把祖大寿放回来。

但对外一直宣称要把祖大寿换回来。

崇祯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要告诉关宁军。祖大寿有功于社稷,虽然被迫投降建奴,但朝廷一直没有忘记他!

崇祯表明完自己的态度后,朝会继续。

不知过了多久,朝会在御史弹劾王永吉的声音中结束。

崇祯没有离开,而是坐在龙椅上独自生闷气。

他很想治这些御史的罪。

但御史不会因言获罪,而且王永吉确实没能拿下宁远。

所以崇祯只能忍着。

户部尚书谢三宾跟在范景文身后,朝内阁的办公地点文渊阁走去。

刚走出大殿的殿门,王承恩来到他面前说道:“谢尚书留步,我有件事想咨询一下。”

“哦?”谢三宾立刻来了精神,他朝王承恩拱手:“王公公请讲。”

王承恩向周围看了看,低声道:“要不...借一步说话。”

“行,王公公头前带路!”

王承恩点点头,走向大殿侧面。

谢三宾很激动。

王承恩是崇祯身边的近人,和他搞好关系百利无害。

走着走着,谢三宾忽然发现有些不对。

因为王承恩带他来到了皇极殿的侧门。

疑惑间,殿门被崇祯亲自从里面打开。

谢三宾先是一愣,急忙拱手施礼:“臣谢三宾见过陛下。”

“进来说。”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

“是。”谢三宾一改之前的激动,战战兢兢地跟在后面走进大殿。

殿门关闭,崇祯转过身对着谢三宾说道:“谢尚书,知道朕找你所为何事吗?”

谢三宾想了想,试探性的回答:“辽东正在打仗,朝廷急需用钱,臣猜测陛下此番找臣来商议银子的事。”

“谢上疏果然是个聪明过人,”崇祯脸上挤出一丝笑容:“现在

朝廷有亏空!解决了亏空,辽东的战事不一定赢;但是不解决亏空,辽东的战事必败无疑。即便短时间内打几场胜仗,最终还是会吃败仗。”

谢三宾面带歉意:“陛下恕罪,臣正在想办法解决亏空。”

“你推荐宋权去江南巡盐,事情已经快过去半年,进展如何?”崇祯问。

“进展还算顺利,查了几个贪官以及行贿的商人。不出意外的话中秋节前能运回百万两白银,年底前还能再运回一大笔银子。”谢三宾回答。

“小了。”崇祯突然说道。

“嗯?”谢三宾没听懂,连忙问道:“请陛下赐教。”

“动作小,胆子小,朕有些失望。”崇祯露出一副失望的表情。

谢三宾有点慌。

听崇祯话里的意思,要罢免他户部尚书一职。

在当上户部尚书之前,他的职位是鸿胪寺卿。

这个职位看似重要,实则没多少实权。没实权就意味着和官员接触少,得罪的人也少。

担任户部尚书后,谢三宾手握实权。

上至在京的朝廷重臣,下至外地的封疆大吏,都和他有公务往来。

其余官员更是数不胜数。

无论他多么谨慎,总会得罪一些人。

担任户部尚书时,这些人不敢动他,也动不了他。

一旦离开那个位置,无数攻击将接踵而至。

谢三宾慌乱之下给崇祯跪地施礼:“臣学疏才浅能力有限,请陛下恕罪。”

“不,”崇祯慢慢摇头:“你能力很强,只是胆子有些小。”

胆子小?

谢三宾抬起头看着崇祯,对这三个字有些费劲。

崇祯没有解释,而是继续说道:“朕知道你是东林人,还是钱谦益的学生。”

谢三宾更慌了。

他跪地叩首道:“陛下,钱...钱谦益虽然是臣的老师,但臣只是向他学习才能,没有学他的品行(钱谦益主考浙江时发生了科场舞弊案)。”

“谢尚书磕头作甚?快快请起!”崇祯命王承恩将谢三宾扶了起来。

看着谢三宾无比惊恐的眼神崇祯开始安慰:“谢尚书莫慌,朕从来没有否认过你的才学能力以及人品!朕只是希望你胆子再大一些。”

崇祯虽然连续两次提到胆子大这个词,但谢三宾还是无

法理解。

他无奈之下只能向崇祯施礼:“请陛下释疑。”

“呵呵,”崇祯苦笑一声反问谢三宾:“谢尚书,你说朝堂上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党派?有东林党,齐党,晋党,楚党,浙党等数不完的党派。”

“这...”谢三宾无法回答。

他既不清楚崇祯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只能站在原地故作沉吟。